简介: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够与Bcr-Abl激酶结合而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然而该激酶的点突变常导致伊马替尼耐药,使治疗失败。尼洛替尼是一种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的新型Bcr-abl激酶抑制剂。在Ⅰ期临床研究中,119例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水平的尼洛替尼,最大耐受剂量为600mg,每日二次口服。推荐Ⅱ期研究的剂量为400mg,每日二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皮疹、脂肪酶和胆红素升高。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分别有92%(53%)、72%(48%)、39%(27%)获得了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Bcr-Abl激酶抑制剂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如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并有可能延迟或预防耐药的出现。一些研究试图通过鉴定病人的突变类型而预测这些药物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证药学在处理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胃癌治疗患者的其中一例,通过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等典型不良反应,采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指导的循证药学方式来处理抗肿瘤药物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意见。结果经临床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检索资料显示,在胃癌根治术后采用奥沙利铂进行化疗后,其该抗肿瘤药物的依赖性抗原与血小板抗体发生反应所致,通过临床医生与药师联合制定预防或升高血小板的方案,对患者应用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论针对我院选取的1例胃癌患者,通过循证药学分析问题,将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实践,进行药学监护,提高了抗肿瘤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从而进一步减轻了药物对患者身体的损害,提升了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的整体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抗肿瘤药物配置中心的防护对策及其有效性评价,以提供指导和改进措施。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收集了相关防护对策的信息,并进行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个人防护、安全操作流程、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培训和教育等防护对策在减少抗肿瘤药物危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结论 抗肿瘤药物配置中心应采取合理的防护对策,如个人防护、安全操作流程、风险评估和管理、培训和教育等,以保证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及采取药师干预的积极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出具的360份抗肿瘤药用药病例进行研究分析,并将有无药师参与诊疗过程作为分组依据,将360份用药病例平均划分为实验A组180份和实验B组180份。在抗肿瘤诊疗过程中,实验A组无药师参与,实验B组有专门药师参与,分别比较两组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结果:实验B组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实验A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疗诊疗过程采用药师干预的策略,能够降低抗肿瘤药物不合理用药率,避免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的常见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5月--2021年5月;研究对象:我院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的危害资料(n=68)。回顾性分析抗肿瘤药物常见危害与防护措施。结果:抗肿瘤药物危害原因主要包括几方面:溶剂用法不合理、用药速度不合理、药物使用不合理、用药顺序错误、用药剂量错误。错误的主要溶剂包括紫杉醇、依托泊苷、卡铂、奥沙利铂、呲柔比星、吉西他滨。结论:为降低抗肿瘤药物危害,临床工作人员应从多方面入手,如: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性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药物危害性,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针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特点,结合疫情期间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情况,展望疫情后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发展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物用药不合理情况及药师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不配备药师,观察组配备药师,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抗肿瘤药物不合理用药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测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师对抗肿瘤药物处方进行审核,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咨询、用药建议等服务,提高抗肿瘤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安全性、规范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问题。免疫导向双功能抗肿瘤药物是以抗体水平为基础,通过体外培养、体外筛选和配伍结合等一系列过程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进行了早期诊断。目前研究表明双功能性生物体内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系统对各种有害因素和致病性刺激敏感性等多种生理生化功效,因此对于免疫导向双功能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简要阐述其相关理论概念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寻找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而提高此类药物的使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新型抗肿瘤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整理药学监护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间接收的50例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并就相关资料信息展开讨论。结果: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男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女性,从年龄的角度分析;65岁及以上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从药物类型的角度分析,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从不良反应累积部位的角度分析,按照从高到低的发生率排序,依次为皮肤及黏膜、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角度分析,最早为用药半小时,最晚为用药一周后,所有患者的预后表现良好。结合对不良反应情况的研究,总结药学监护要点。结论:在肿瘤患者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治疗时,为了防治不良反应,应该重点对使用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护,对高危患者进行个体化监护,同时还要对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部位进行重点观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药师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2020年 1月至2020年12月,选择62例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随机抽取分组,研究组(n=31)进行临床药师管理,对照组(n=31)进行常规管理,比较两组配置差错率、投诉率、合理用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配置差错率、投诉率降低(P<0.05),合理用药率提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临床药师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中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配置差错率、投诉率,提高合理用药率,并且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