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肌层浸润膀胱的效果。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肌层浸润膀胱患者,予以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结果:相应治疗落实后,患者的疾病体征得以显著缓解,手术指标呈良好趋势,复发率较低,生存质量较高。结论:针对肌层侵润膀胱患者而言,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落实,可有效消除或缓解患者的病痛,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经尿道电切术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浸润膀胱患者围术期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在2020年9月-2023年12月期间诊治的浸润膀胱患者36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根治方式治疗,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定为对照组,采用无缝隙护理干预患者定为观察组,每组18例,对比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浸润膀胱实施手术治疗的同时,配合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提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尽快康复。

  • 标签: 浸润性膀胱癌 无缝隙护理 常规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膀胱(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2例MIBC患者并分组,以根治膀胱全切术为对照,评价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治疗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结论: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MIBC效果明显,可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

  • 标签: 膀胱部分切除术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 简介: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一位恶性肿瘤。随着筛查的开展、筛检技术的提高及人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导管原位(DCIS)和导管原位伴微浸润(DCIS-MI)的检出率显著增加。本文就国内外关于DCIS-MI的辅助检查、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导管原位癌 微浸润 免疫组化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最大限度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cTURBT)后同步放化疗的三联治疗(TMT)方案对浸润膀胱的安全和疗效。方法本研究前瞻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10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拒绝行根治膀胱切除术(RC)、拟行TMT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强烈拒绝RC;②性别不限,年龄<80岁;③肿瘤大小不限,可经尿道完全切除膀胱肿瘤,切除肿瘤后可改善肾积水;④术后病理诊断为尿路上皮,可合并原位;⑤反复复发的T1G3(或高级别)肌层浸润膀胱(NMIBC),或cT2~4a期肌层浸润膀胱(MIBC);⑥术前胸腹部CT或MRI等检查未见明确转移;⑦血红蛋白≥100 g/L、白细胞计数≥4×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肝肾功能无异常。排除标准:①肿瘤侵犯膀胱颈或前、后尿道;②有膀胱挛缩、严重尿道狭窄等储、排尿功能异常;③影像学检查提示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④电切术后肾积水无改善;⑤有明确的放化疗禁忌证;⑥伴不可控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纳入患者行cTURBT后,采用紫杉醇(第1天,50 mg/m2)联合顺铂(第1~2天,20 mg/m2)化疗同步放疗(2 Gy/次/天)的诱导治疗4周,经膀胱镜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无复发、转移后再采用上述放化疗方案巩固治疗2.5周(放疗总剂量为64 Gy)。记录TMT组的放化疗不良反应,采用FACT-P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影像学和膀胱镜检查评估膀胱复发、远处转移。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回顾分析同期我院79例行RC的膀胱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7例,女12例;年龄44~86岁。RC术前影像学检查未见明确的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术后病理均为膀胱尿路上皮。随访RC组术后肿瘤进展和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TMT组和RC组的生存率,比较两组的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TMT组共纳入30例患者,男25例,女5例;年龄32~76岁。临床分期cT1期7例(23.3%),cT2期19例(63.3%),cT3期、cT4a期各2例(6.7%)。治疗中共发生放化疗不良反应132例次,其中Ⅳ级4例,无肠漏和因并发症死亡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12个月FACT-P量表中负面问题评分分别为(3.22±0.67)分、(1.30±0.63)分和(0.87±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081,P<0.001)。26例(86.7%)成功保留膀胱,2例(6.7%)行挽救RC,2例(6.7%)膀胱复发后拒绝治疗死亡。TMT组和RC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9.5(6.8~44.5)个月和35.5(18.8~53.3)个月(z=-1.998,P=0.046)。至随访结束,26例保留膀胱患者中存活4、5、6年者分别为8、4、2例。TMT组7例(23.3%)出现膀胱复发,3例(10.0%)出现远处转移,因病情进展死亡6例(20.0%)。TMT组和RC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6.7%和80.0%(χ2=1.047,P=0.306),总生存率分别为80.0%和80.0%(χ2=0.482,P=0.4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MT保留膀胱综合治疗方案用于浸润膀胱的安全高,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对肿瘤控制良好,可作为RC的补充治疗方案。

  • 标签: 膀胱肿瘤 浸润性膀胱癌 同步放化疗 保留膀胱 多学科诊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对浸润膀胱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9月--2021年10月;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浸润膀胱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采取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作为研究组,30例患者采用全切除作为参照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参照组不同病理分期、不同分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周期、肿瘤特异生存率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应用于浸润膀胱患者临床反响良好,并发症风险低,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命周期,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选择性膀胱部分切除术 浸润性膀胱癌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从超声影响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分析包裹浸润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的差异,以便临床更好的诊治甲状腺乳头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选取包裹浸润的检查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包裹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超声下常具有良性结节的特征,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及可见声晕,多表现为等回声或低回声,以周边环状血流为主,浸润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形态不规则,更多表现为极低回声,以内部条状血流为主。结论:两种甲状腺乳头状患者的影像图像显示外形、回声、血流均有一定的差异,可通过超声进行诊断区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系统红斑狼疮合并双乳腺浸润导管患者的护理。方法采取心理支持、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健康指导、术前及术后护理等有针对的护理措施为病员进行个体化护理。结果病员积极配合按时完成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6个周期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系统红斑狼疮合并双乳腺浸润导管患者的护理方法。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护理
  • 简介:摘要肺浸润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s,IMA)是肺原发性腺癌中具有独特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特征的亚型。肺IMA与浸润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s,INMA)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和结合实际病例,总结肺IMA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特征。肺IMA的组织学特征包括,常呈贴壁型或腺泡型结构,肿瘤细胞高柱状、有细胞内黏液,部分病例可见杯状细胞,细胞温和,异型较小。肺IMA的免疫表型有别于INMA,表达HNF4α、仅少数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具有胃型黏液蛋白表型,并且常存在KRAS突变或NRG1融合。IMA患者的预后研究结论争议较大,研究显示以铂类为主的传统化疗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生存期。虽然,肺IMA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但尚无有效的靶向药物,仅少数临床实验抗EERB3单抗治疗可延长NRG1融合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此外,形态学上伴有黏液分泌的部分腺癌,如伴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的肺INMA和一些TTF1阳性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IMA可以通过接受相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因此,将这两类疾病与经典KRAS突变肺IMA相鉴别十分必要,明确肺IMA的准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对患者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肺IMA与INMA具有显著的生物学差异,准确地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尿道膀胱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治疗肌层浸润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得到其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入住我院的15例肌层浸润膀胱进行经尿道膀胱等离子电切术,术后注射吡柔比星的方法治疗,对病人术后进行膀胱镜和尿常规检查。结果对病人进行的临床疗效的观察中出现血尿1例,尿道刺激1例。结论经尿道膀胱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能有效治疗肌层浸润膀胱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等离子电切术 吡柔比星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高龄高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膀胱热灌注化疗(HIVEC)治疗肌层浸润膀胱(NMIBC)的效果。方法回顾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本院NMIBC患者98例,均行TUR-BT,术后采用膀胱灌注化疗43例为对照组,采用膀胱热灌注化疗5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复发率,术前、术后1年、术后2年肿瘤细胞活力指标[重组人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复发率7.27%小于对照组46.51%(P<0.05);术后1年、2年观察组DKK-1、YKL-40、VEGF、F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3.64%低于对照组69.77%(P<0.05)。结论TUR-BT后HIVEC治疗NMIBC可降低总复发率,降低肿瘤细胞活力指标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热灌注化疗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肌层浸润膀胱应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治疗的效果及安全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肌层浸润膀胱患者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80例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TURBT)治疗,以此评估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与围术期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冲洗、导尿管留置及术后院内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即刻与术后8小时两个基线时间ATⅡ、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层浸润膀胱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中,与普通电切术相比,钬激光手术在促进术后早期康复、缓解围术期应激状况方面的价值更突出。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 膀胱癌 钬激光 肿瘤切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在肌层浸润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术后采用膀胱灌注治疗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肌层浸润膀胱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膀胱组),病理科既往病理检查收集的20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正常组),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的病理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患者灌注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作用。结果PD-L1在膀胱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0.00%)显著高于正常组(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在膀胱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患者肿瘤病理分期关系密切(P<0.05)。PD-L1阳性表达的膀胱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75%)显著低于PD-L1阴性表达的膀胱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95.83%)(P<0.05)。PD-L1阳性表达的膀胱患者的3年生存率(86.11%)低于PD-L1阴性表达的膀胱患者的3年生存率(95.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在肌层浸润膀胱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肿瘤病理分期具有一定的关系,PD-L1阴性表达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高于阳性患者。

  • 标签: 程序性死亡配体-1 非肌层浸润膀胱癌 膀胱 灌注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肌层浸润膀胱(NMIB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温岭医院8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行膀胱灌注化疗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吉西他滨灌注(吉西他滨组),44例采用表柔比星灌注(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组男37例,女5例;平均年龄63.9(48~81)岁;肿瘤单发30例,多发12例;肿瘤直径≤3 cm 35例,>3 cm 7例;肿瘤分期Ta期28例,T1期14例;肿瘤高级别13例,低级别29例。表柔比星组男36例,女8例;平均年龄65.4(48~88)岁;肿瘤单发31例,多发13例;肿瘤直径≤3 cm 36例,>3 cm 8例;肿瘤分期Ta期30例,T1期14例;肿瘤高级别15例,低级别2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于术后24 h内行即刻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第1周开始持续膀胱灌注,方案为每周1次,共8次;之后每月1次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术后肿瘤无复发生存时间,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膀胱灌注化疗后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膀胱刺激征、肉眼血尿、发热、恶心、呕吐,表柔比星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5.0%(11/44),肉眼血尿发生率为18.2%(8/44),均明显高于吉西他滨组[7.1%(3/42)和2.4%(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吉西他滨组肿瘤无复发生存时间中位值29.7(6.3~58.8)个月,1、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1.4%(30/42)、45.2%(19/42);表柔比星组肿瘤无复发生存时间中位值28.8(4.5~57.8)个月,1、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为70.5%(31/44)、47.7%(21/44),无复发生存率与吉西他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1,95%CI 1.034~1.113)和肿瘤分级(HR=12.2,95%CI 5.776~25.68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NMIBC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吉西他滨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可靠。影响NMIB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和肿瘤分级。

  • 标签: 膀胱肿瘤 吉西他滨 表柔比星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生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二次膀胱肿瘤电切联合即刻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肌层浸润膀胱的安全与疗效。方法T1期肌层浸润膀胱患者30例分为两组,实验18例,患者在第一次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4-6组行二次电切,以后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12例,行TUR术后1周膀胱灌注化疗,以后常规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结果总复发率16.7%,实验组复发率,对照组复发率。结论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及二次电切可降低肌层浸润膀胱的复发率。

  • 标签: 膀胱癌二次经尿道肿瘤电切 膀胱灌注
  • 简介: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吡柔比星(THP)即刻膀胱灌注预防肌层浸润膀胱(NMIBC)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9年收治的301例肌层浸润膀胱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4例)和对照组(117例),治疗组术后24小时内行即刻膀胱灌注,对照组术后未行24小时内即刻膀胱灌注,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患者术后24小时内行即刻膀胱灌注与肿瘤复发风险相关(HR=2.564,P<0.0001),但与肿瘤进展风险无关,治疗组和对照组无复发生存时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24小时内行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是预防肌层浸润膀胱复发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吡柔比星 即刻膀胱灌注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肌层浸润膀胱术后化疗中,应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疗法的有效。方法:在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纳入肌层浸润膀胱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52例经由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26例。参照组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试验组为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分析每组治疗效果。结果:在两年后复发率、各项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的应用,利于提高肌层浸润膀胱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对降低其发生膀胱刺激症状的风险作用显著。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术后治疗 吉西他滨 膀胱灌注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分组的三阴性浸润乳腺导管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定本院从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321例受体情况三阴性且诊断为浸润乳腺导管的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正规手术治疗和术后放化疗。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60岁)、老年组(≥60岁),比较3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1~5年无瘤存活率和预后因素。结果321例患者青、中、老年组分别为94、151、7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老年组最低11.8%,中年组最高17.2%,青年组居中13.8%。患者随访1~5年,青、中、老年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56.4%、53.6%、17.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青年和老年组的淋巴结转移频率较低,在中年组具有相对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频率;②青年组具有较高的复发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老年组的复发转移率最低,预后相对较好;③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可能和代谢相关;④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更易发生血性转移,早期的辅助全身治疗可能比局部放疗和早期的腋窝清扫对年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更有益。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血行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