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密度(LVD)对患者肿瘤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1年随访期间内是否发生肿瘤远处转移分为无转移组(24例)和转移组(2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微血管上皮细胞CD34及淋巴上皮细胞D2-40的表达,计数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VD、LVD,分析癌组织MVD、LVD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癌组织MVD、LVD预测胰腺癌术后肿瘤1年内远处转移的价值。分析MVD、LVD对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转移组癌组织中MVD和LVD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2.52±9.73)个/400倍视野比(51.73±7.95)个/400倍视野、(23.78±6.87)个/400倍视野比(14.00±5.66)个/400倍视野],无转移组癌组织中MVD和LVD也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3.20±6.52)个/400倍视野比(54.79±5.80)个/400倍视野、(16.25±5.15)个/400倍视野比(13.62±5.03)个/400倍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长径≥2 cm、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TNM高分期患者的癌组织MVD显著增高(P<0.05),肿瘤长径≥2 cm、肿瘤中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TNM高分期患者的癌组织LVD显著增高(P<0.05)。癌组织中MVD和LVD预测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99(95%CI0.659~0.939)、0.803(95%CI0.676~0.929),预测临界值(Cut-off值)分别为70.5、20.5个/400倍视野,灵敏度分别为73.9%、69.6%,特异度分别为87.5%、83.7%。高MVD值和高LVD组术后1年内累积肿瘤远处转移率显著高于低MVD组和低LVD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2 cm(OR=1.757,95%CI1.536~3.846,P<0.05)、淋巴结转移(OR=2.364,95%CI1.036~4.175,P<0.05)、高MVD(OR=4.345,95%CI1.245~3.736,P<0.05)和高LVD(OR=3.637,95%CI1.426~4.035,P<0.05)是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癌组织中MVD和LVD增高,是术后肿瘤1年内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1年内有无肿瘤远处转移。

  • 标签: 胰腺肿瘤 微血管密度 淋巴管密度 影响因素分析 预后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4例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关性。方法收集1988~2006年间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统计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90年代初期的5.3%,上升到2005-2006年的12.5%,发病高峰年龄为50-59岁,男女比率为21;肿瘤的好发部位为胃窦及幽门部;肉眼类型中Ⅱ型最多见;组织类型中高分化腺癌最多,其次为低分化腺癌,84例中粘膜内癌26例,均无淋巴结转移,黏膜下癌有58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5%,其中sm112.5%,sm238.5%,sm33.3%;肿瘤最大直径≤2cm者有34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3例(8.8%),超过2cm有50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10例(20%)。结论1)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黏膜下癌较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高。黏膜内癌无一例淋巴结转移,在黏膜下癌中,sm2和sm3较sm1淋巴结转移率高。2)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和肉眼所见有关;肿瘤最大直径>2cm者转移率高,Ⅱ型较Ⅰ型和Ⅲ型转移率高。3)在早期胃癌中,胃窦部与幽门部是好发部位,高分化腺癌的发病率较其他从组织类型高,却低分化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分化腺癌高。

  • 标签: 早期胃癌 淋巴结转移 浸润深度
  • 简介:摘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较常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不同患者临床过程、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差异较大。AITL肿瘤微环境(TME)的细胞数量和成分可变,除肿瘤细胞外,还包括非肿瘤细胞和基质,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以及丰富的细胞因子成分,其中,TILs是TME的关键成员,可能对AITL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AITL中TILs的主要构成与预后、不同TILs与治疗的关系及其研究方法等进行综述,总结AITL中TILs的特征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以期寻找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开辟AITL免疫药物治疗研发的新领域。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肝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淋巴肌瘤病的临床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儿童淋巴肌瘤病的临床表现及肺部CT特征。方法2017年5月武汉儿童医院收治了1例反复气胸经病理诊断为肺淋巴肌瘤病的10岁女性患儿。本研究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收集至今发表的关于儿童淋巴肌瘤病的文献报道,对检索得到的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检索词为"lymphangiomyoma"、"lymphangiomyomatosis"、"lymphangioleiomyoma"、"lymphangioleiomyomatosis"、"淋巴肌瘤病"。检索患儿的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的个案报道或是病例系列报道。收集的资料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首次出现的症状、累及的部位、肺部CT的表现、肺组织活检的结果、是否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结果患儿住院40余天后顺利拔出院,分别于出院后9个月及15个月时再次出现气胸,予以保守治疗后好转。19个月后再次出现左侧气胸保守治疗无好转后再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1周好转出院。2019年5月门诊复诊,患儿复查胸部X线提示出现明显肺大泡改变,活动后气促加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通过文献检索,自1966年正式命名为淋巴肌瘤病以来,共12例儿童病例,7例累及肺组织,国内尚无儿童病例报道。结论儿童淋巴肌瘤病的临床表现呈现年龄相关性的特点,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可改善患儿肺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淋巴管肌瘤病 儿童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术中睾丸白膜内注射亚甲蓝,行保留淋巴的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本单位收治的33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术中通过睾丸白膜内注射亚甲蓝显示淋巴,并予分离后保留。结果本组3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保留淋巴的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平均手术时间30分钟(20~45分钟),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住院时间5~7天。术后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门诊复诊,平均随访4个月(3~6个月),术后1~3个月患者症状逐渐消失,未发现阴囊淋巴水肿及睾丸鞘膜积液病例。结论通过术中睾丸白膜内注射亚甲蓝,显示精索内淋巴确切,保留淋巴的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效果确凿,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 标签: 亚甲蓝 腹腔镜 保留淋巴管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 简介:目的:探讨阳和化岩汤与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高表达型裸鼠荷瘤肿瘤及微淋巴密度(LMVD)生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方法:建立裸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阳和化岩汤18g/kg组、LY2940027.5mg/kg组、LY2940027.5mg/kg+阳和化岩汤18g/kg组,药物干预4周后处死裸鼠,取出肿瘤标本及腋下淋巴结,计算抑瘤率和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免疫组化法观察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Podoplanin抗体标记淋巴内皮,计数微淋巴密度(LMVD),观察微淋巴在癌灶及周围间质组织分布特点及形态学结构改变,RT-PCR法检测分析关键靶蛋白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VEGFC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阳和化岩汤18g/kg组、LY2940027.5mg/kg组、LY2940027.5mg/kg+阳和化岩汤18g/kg组抑瘤率与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均不同程度增加;镜下观察VEGFC与LMVD染色,对照组染色程度最高,分布密集,阳和化岩汤组、LY294002组次之,LY294002+阳和化岩汤组染色程度最浅,分布最少;各用药组均可降低PI3K、p-Akt、VEGFC的表达,阳和化岩汤组的效果不及LY294002组,LY294002+阳和化岩汤组作用最明显。结论:阳和化岩汤、LY294002能有效抑制肿瘤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与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及VEGFC相关。虽然阳和化岩汤组对抑制PI3K、p-Akt、VEGFC的能力不如LY294002组,但两者联用体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阳和化岩汤 HER-2高表达型乳腺癌 VEGFC PI3K/AKT 微淋巴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结扎术治疗乳糜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符合乳糜尿患者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及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有无出血、出血量等术中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 包括乳糜漏、尿漏等)、住院时间、随访结果等情况。结果: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平均时间(86.6±8.6)分钟,术后卧床时间(3.7±0.8)天,术后住院时间(6.8±0.7)天,术后疼痛指数(1.7±0.6)分,出血量46ml±8ml,术后并发症:6例;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结扎术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89.6±6.2) 分钟,术后卧床时间(7.5±0.7)天,术后住院时间(9.3±0.5)天,术后疼痛指数(3.8±0.7)分,出血量40ml±10ml,术后并发症:8例。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结扎术均可有效治疗疾病,治疗有效率达100.00%,术后随访6~18个月,均未见病情加重。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结扎术治疗疗效相当,但体外冲击波治疗具有简化操作、副反应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优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节约资源。

  • 标签: 体外冲击波治疗 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 乳糜尿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卢鸿瑞 谭云飞 谢庆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中心,手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杭州 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杭州 310014,杭州求是医院显微外科,杭州 310022
  • 简介:摘要2020年9月,杭州求是医院显微外科收治1例老年认知障碍(CI)患者。该患者术前卧床,不能正确对答,术前简易精神量表(MMSE)评分为3分(3/30),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2分(2/30)。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双侧颈部Va淋巴结分区处采用3D脱目镜下结合荧光示踪技术进行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治疗:左侧吻合2处,分别为淋巴-静脉端侧吻合与淋巴-静脉端端吻合各1处;右侧进行1处淋巴-静脉端侧吻合;所有吻合的扩张淋巴管径均小于0.2 mm,端侧、端端吻合的静脉管径分别为0.6 mm和0.2 mm。术后常规抗炎治疗和进行脑功能康复。术后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切口愈合好。术后3、30、90、180 d随访,MMSE评分分别为8、12、14、18分,MoCA评分分别为8、9、11、13分。术后9个月恢复基本认知功能。

  • 标签: 认知障碍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 脱目镜三维可视技术 淋巴荧光示踪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后腹腔入路与腹腔入路肾蒂淋巴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7例行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结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经后腹腔入路(22例A组)与腹腔入路(B组)组15例两种途径的手术特点、技术方式、治疗效果方面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及随访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在手术时间方面:A组85.6min,B组103.9min(P<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方面:A组2(13)d,B组4(3~6)d(P<0.05),比较以上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A组(45.9±5.2)mL,B组(49.1±5.7)mL(P>0.05);在引流管拔除时间:A组(6.1±0.7)h,B组(54±0.9)h(P>0.05);住院天数:A组(7±2)d,B组(6±1)d(P>0.05),以上37例患者中36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3~48个月。34例术后未见乳糜尿复发,两组分别有1例复发,症状较轻。两组手术入路方式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腹腔镜下经后腹腔入路肾蒂淋巴结扎术的疗效可观,相比经腹腔入路途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的优势,是目前治疗乳糜尿的首选手术入路方式。

  • 标签: 乳糜尿 肾蒂淋巴管剥脱术 后腹腔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与T、B、NK淋巴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病理科存档标本50例,对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浸润浸润情况由高至低分别为CD8细胞、CD20细胞、及CD57细胞和CD4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浸润情况由高至低分别为CD8细胞、CD20细胞、CD4细胞和CD57细胞,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局部免疫状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较大程上影响着宫颈癌的病情发生。

  • 标签: T B NK 淋巴细胞 浸润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结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研究进展,淋巴浆细胞浸润(反应)的概念逐渐受到关注。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明确结肠癌患者机体局部免疫系统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并进一步了解和探讨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的关键机制。本文就近期有关淋巴浆细胞浸润(反应)与结肠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淋巴浆细胞 浸润 反应 结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A、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淋巴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直肠癌组织(直肠癌组)和30例正常组织(对照组)中VEGF-C、PDGF-AA和PDGF-BB的表达。应用D2-40检测直肠癌中微淋巴密度(LMVD),并做相关统计分析。结果VEGF-C、PDGF-AA和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C:63.3% vs 3.3%,P<0.05;PDGF-AA:40.0% vs 13.3%,P<0.05;PDGF-BB:55.0% vs 6.7%,P<0.05)。VEGF-C和PDGF-BB在淋巴结阳性组的阳性表达率较淋巴结阴性组均显著升高(VEGF-C:86.4% vs 50.0%,P<0.01;PDGF-BB:77.3% vs 42.1%,P<0.05),但PDGF-A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54.5% vs 31.6%,P>0.05)。直肠癌中淋巴结阳性组的LMVD高于淋巴结阴性组[(13.11±2.01)/mm2vs (8.13±2.99)/mm2,P<0.05],VEGF-C、PDGF-AA和PDGF-BB阳性表达组的LMVD高于阴性表达组[VEGF-C:(12.06±2.20) /mm2vs(6.32 ±2.41) /mm2,P<0.05;PDGF-AA:(11.89± 2.46)/mm2vs (8.67±3.67)/mm2,P<0.05;PDGF-BB:(12.19±2.22) /mm2vs(7.33 ±3.02)/mm2,P<0.05]。直肠癌中VEGF-C、PDGF-AA、PDGF-BB三者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VEGF-C vs PDGF-AA:rs=0.366,P<0.05;VEGF-C vs PDGF-BB:rs=0.650,P<0.05;PDGF-AA vs PDGF-BB:rs=0.320,P<0.05)。结论淋巴生成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VEGF-C、PDGF-AA和PDGF-BB均参与直肠癌淋巴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且三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针对VEGF-C、PDGF-AA、PDGF-BB的联合用药可能更利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防治。

  • 标签: 直肠肿瘤 淋巴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strom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sTIL)及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3,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福建省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展期胃腺癌病例26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使用半定量的方法对胃癌切片中sTIL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对LAG-3蛋白进行检测,探究sTIL、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60例进展期胃腺癌中sTIL高浸润173例(66.5%),LAG-3高表达160例(61.5%)。同时,本研究根据sTIL浸润情况与LAG-3的表达情况将本组病例分成4组。Ⅰ组:sTIL低浸润/LAG-3低表达48例(18.5%);Ⅱ组:sTIL高浸润/LAG-3低表达52例(20.0%);Ⅲ组:sTIL低浸润/LAG-3高表达39例(15.0%);Ⅳ组:sTIL高浸润/LAG-3高表达121例(46.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的预后与年龄、肿物大小、肿瘤位置、Lauren分型、神经侵犯、脉管癌栓、TNM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分子分型存在相关性(P<0.05),且sTIL高浸润、LAG-3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好。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物大小、Lauren分型、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且sTIL低浸润/LAG-3低表达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sTIL、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sTIL与LAG-3联合使用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预后。年龄、肿物大小、Lauren分型、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腺癌 预后 淋巴细胞活化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因左眼进行性视物不清伴视物变形1个月就诊眼科。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眼内淋巴浸润,头颅MRI和正电子发射CT未见全身其他部位肿物。追诉病史,患者院外就诊时,首先表现为泪腺肿大、眼球突出和眼外肌水肿等眼外的体征,眼底无异常改变。结合病史,确诊为双眼原发性眼附属器套细胞淋巴瘤眼内浸润。患者全身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泽布替尼治疗9个月后双眼视力明显提高,眼内外表现消失。

  • 标签: 淋巴瘤, 膜细胞 眶肿瘤 眼肿瘤 肿瘤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唾液腺淋巴上皮癌(LEC)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在肿瘤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浸润状况,分析它们与唾液腺LEC临床病理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2015—2017年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的唾液腺LEC 42例,及2005—2017年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为LEC即继发性LEC病例21例,应用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B病毒感染、PD-L1和CD8的表达情况。对PD-L1表达、CD8+T淋巴细胞浸润与唾液腺LEC的类型及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1例(61/63,96.8%)上皮细胞巢中存在EB病毒感染,包括42例(42/42,100%)原发性LEC及19例(19/21,90.5%)继发性LEC。原发性LEC中,PD-L1表达(≥1)率及高表达(≥20)率分别为97.6%(41/42)和78.6%(33/42)。继发性LEC中,PD-L1表达率及高表达率分别为71.4%(15/21)和38.1%(8/21)。PD-L1在唾液腺原发性LEC中的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高于继发性LEC(P=0.004,P=0.001)。CD8+T淋巴细胞在原发性及继发性LEC中浸润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和继发性LEC中,PD-L1表达与CD8+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均呈正相关(P=0.001,P=0.048)。结论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唾液腺LEC,均存在较高的PD-L1表达率,其中大部分原发性LEC为PD-L1高表达。LEC中PD-L1表达协同CD8+T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大部分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其中原发性LEC患者可能获益更明显。

  • 标签: 口腔肿瘤 抗原,CD8 免疫组织化学 PD-L1
  • 简介:本文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重点分析引力与斥力在形成浸润与不浸润现象过程中的作用。

  • 标签: 浸润 不浸润 引力 斥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及其表型CD4+TILs、CD8+TILs和FOXP3+TILs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短期预后[病理完全缓解(PCR)]及长期预后[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的预后价值,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从建库至2020年8月以前发表的所有前瞻性试验和临床观察对照试验。2位作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高表达组TILs及TILs表达每增高10%的患者,预示着有更高的PCR,OR值分别为1.81(95%CI:1.44~2.28)、1.09(95%CI:1.02~1.15);更长的生存时间,DFS的HR值分别为0.99(95%CI:0.98~0.99)、0.90(95%CI:0.86-0.94),OS的HR值分别为0.87(95%CI:0.79~0.96)、0.88(95%CI:0.83~0.92)。表型CD4+TILs、CD8+TILs和FOXP3+TILs对患者的P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长期预后中,浸润程度高预示着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时间,DFS的HR值分别为0.54(95%CI:0.36~0.80)、0.46(95%CI:0.33~0.64)、0.45(95%CI:0.31~0.68),OS的HR值分别为0.49(95%CI:0.32~0.76)、0.59(95%CI:0.54~0.66)、0.44(95%CI:0.27~0.71)。结论TILs浸润程度及TILs表达每增高10%可作为TNBC的预后指标;表型CD4+TILs、CD8+TILs、FOXP3+TILs浸润程度高预示着患者有更好的长期生存,但对患者的短期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淋巴细胞,肿瘤浸润 乳腺肿瘤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