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领域发展都比较迅速,石油加工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某些方面已站在世界前沿。对原油加工处理工艺过程的优化,在重劣质原油的加工处理过程中,采用沸腾床渣油加氢技术,提高产品收率的目标得以实现。本文介绍沸腾床反应温度的主要影响,再详细对沸腾床渣油加氢反应器温度调节加以阐述。
简介:摘要:微波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的分解和解聚中的应用尚属空白,如微波条件下的 PET的水解和醇解,尼龙6的解聚, PET微波的中性水解,对环境无二次污染,是一种环保的方法。通过微波辅助加热,对 PET聚酯的解聚过程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在常规加热条件下,在同样的催化下进行了解聚,并通过 FTIR法测定了解聚产物 BHET的熔点。结果表明,在两种工艺下,在 PET聚酯完全转化过程中,单体 BHET的产率差别不大,而在微波辅助下,单体产率稍高,但反应时间明显缩短。反应产物 PET与 EG在1:5 (w: w)、微波10分钟时,反应单体的产率为最佳,而反应条件的变化则会使解聚过程的均匀性发生变化。
简介:摘要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折叠、修饰和分类的主要细胞器。病毒感染通常会干扰内质网的稳态,并导致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作为一种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内质网会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通过减少内质网蛋白产生、增强蛋白折叠能力、促进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ndoplasmic reticulum-related protein degradation,ERAD)等途径减轻细胞应激压力。病毒感染诱导的ERS可以通过UPR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影响病毒感染进程。文章概述了UPR与宿主免疫反应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重点描述了病毒感染相关ERS及相关炎症反应对病毒感染进程的影响。
简介:摘要单纯疱疹病毒性基质坏死型角膜炎(herpes simplex virus necrotizing stromal keratitis,HSV NSK)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主要表现为角膜基质坏死的眼病,其可导致视力下降、角膜穿孔,甚至失明、眼球摘除等严重后果。目前针对HSV NSK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靶向γ-干扰素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富马酸二甲酯、环孢素A、疫苗等。对于非手术疗法无法控制的严重病例,需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术式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深板层角膜移植、多层羊膜移植、结膜瓣覆盖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47-252)
简介:摘要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明确砷及其化合物是致癌物质。砷及其化合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分布于肝、肾、肺以及皮肤中,并对其造成损伤。而非编码RNA与砷所致神经系统紊乱、细胞坏死、生殖毒性和癌变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非编码RNA中的微小RNA(miRNAs)、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和环状RNA(circRNAs)在砷诱导的各种疾病中的网络调控已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的科研成果,对miRNAs、lncRNAs和circRNAs在砷毒性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为砷中毒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脓毒性休克新生儿救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性休克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入选患儿均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前及治疗后1 h应用功能性超声心动图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同时记录血压、心率、血气分析结果;记录诊断休克至开始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期间(T0)及治疗开始后24 h(T1)的液体入量及尿量,分析患儿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液体超负荷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66例患儿,其中轻度休克27例,中度休克33例,重度休克6例,男婴48例,早产儿38例,胎龄(35.2±4.1)周,出生体重(2 476±909)g;休克诊断时间中位数为生后2 d,休克评分中位数4分。开始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时间中位数为诊断休克后7.5 h;与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h的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缩短分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血pH、BE均明显升高,心率和中-重度休克组血乳酸明显下降,治疗后24 h尿量明显增多,液体超负荷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越早开始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休克病程中所需的多巴胺最大剂量越低(r=0.325,P=0.008)、血管活性药物下调时间越早(r=0.383,P=0.003)、使用时间越短(r=0.319,P=0.015)。66例患儿中,58例休克纠正,14例28 d内死亡。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脓毒性休克新生儿治疗是有效、可行的,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利奈唑胺的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尤其是发生血液毒性的状况,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查阅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尤其是发生血药毒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有效病例233例,利奈唑胺经验性使用率为44.21%(103/233),总有效率为76.39%(178/233)。监测血药浓度的有效病例57例中,36.84%(21/57)的老年患者利奈唑胺谷浓度偏高。单纯血小板减少15例,单纯血红蛋白减少3例、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均减少3例。发生血液毒性组[出现一定程度的血红蛋白和(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合并肾功能损伤(χ²=6.642,P=0.036)、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者(χ²=4.566,P=0.033)多于无血液毒性组患者(χ²=6.642,P=0.036;χ²=4.566,P=0.033),且利奈唑胺疗程更长(P=0.041)。利奈唑胺谷浓度与MDRD公式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MDRD)之间,无线性相关性(R=0.226,P=0.136)。结论老年患者,尤其是肾功能受损、疗程长、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时出现血液毒性的风险更高。应加强老年患者肾功能的保护,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动态监测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调整利奈唑胺剂量,实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淫羊藿不同炮制品的细胞毒性,以及其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考察淫羊藿不同炮制品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HPLC指纹图谱-毒效数据谱效关系,确定其毒性成分及炮制方法。结果淫羊藿不同炮制品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依次为醋炙>羊脂油炙>生品>单炒>盐炙>酒炙,12个特征色谱峰中3号峰(木兰花碱,关联度为0.870)和6号峰(朝藿定C,关联度为0.851)与毒性参考值关联度较高。结论醋炙、羊脂油炙均具有减毒作用,木兰花碱、朝藿定C可能是淫羊藿的主要毒性成分,本研究可为淫羊藿炮制减毒的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明显改善,但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严重威胁着肿瘤幸存者的健康,其中蒽环类药物(ANTs)引起的心脏毒性极其常见,并可导致不可逆的心脏损伤。ANTs心脏毒性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心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因此早期检测心脏毒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主要探讨有助于早期检测ANTs心脏毒性的影像学新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心肌应变成像、心脏磁共振心肌应变成像和心肌组织定量成像以及PET/CT显像,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ANTs心脏毒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磁共振成像(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病毒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常规序列[衰弱反转恢复序列(FLAIR)、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序列(T2WI)及SWI序列扫描检查]。根据MRI影像学表现将患儿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每组患儿均为30例,对比分析三组患儿MRI不同序列出血量、不同MRI分级患儿GCS评分。结果:重度组患儿的出血量最高,与中度组、轻度组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的FLAUR序列出血量对比未见明显差异,而轻度组与重度组T1WI、T2WI序列出血量对比也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GCS评分最低,三组患儿的GCS评分对比存在一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SWI序列能够快速的诊断出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病灶出血情况,并能够有效的评估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为后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