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入路。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6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至两组,前入路组患者采取前入路无张力修补术,后入路组患者则采用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前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均要高于后入路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前入路组中切口血肿患者2例(7.14%),术后疼痛患者2例(7.14%),术后尿潴留患者3例(10.71%),术后异物感患者2例(7.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4%),后入路组当中,切口血肿患者和术后尿潴留患者各1例,没有患者出现术后疼痛、术后异物感达到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14%)。另外,前入路组当中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57%,后入路组当中无复发患者。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入路的方式为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修补术,减小了患者的经济压力,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干不同部位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2003年5月~2010年8月间,对于肱骨干骨折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即肱骨干上段骨折采用传统的前外侧入路、肱骨干中段骨折采用前内侧入路、肱骨下段采用后正中入路。统计病例169例,其中上段骨折采用传统前外侧入路42例不做比较,我们主要对中、下段骨折手术治疗的127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桡神经对手术操作影响率对比分析。结果对肱骨中段采用前内侧入路及下段行后侧入路较传统前外侧入路手术具有明显地优越性,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减少,桡神经对手术操作影响率减小。结论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入路可较好的显露肱骨下段、前内侧入路能满意的显露肱骨中段、前外侧入路能很好的显露肱骨上段,而且相应部位肱骨光滑平直能对骨折进行妥善固定,三切口均绕开桡神经使手术操作更加容易,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简介:摘要腹膜后肿瘤的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腹膜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肿瘤种类的多样性及多脏器累及的复杂性对术者的手术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良好的暴露是手术顺利切除的关键,术前应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切口及手术入路。按累及部位,腹膜后肿瘤总体上可分5类: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左下腹及盆腔,不同部位的腹膜后肿瘤有其特有的手术入路及技巧,总体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要时可采用多种入路及技巧。
简介:肩关节作为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通过复杂的连接实现了稳定和运动幅度的最大化。临床上使用多种途径可显露肩关节的前、后和外侧结构。由于肩关节位置深在、周围肌肉丰厚,三角肌和肩袖的双层包裹使得手术入路的选择难以兼顾神经界面和肌肉间隙。肩关节前内侧手术入路是利用腋神经与胸内外侧神经界面和三角肌、胸大肌间隙的良好显露效果,使其成为肩关节传统手术最常用的入路。近年来,随着肩关节镜术式的发展,微创通道技术使得三角肌和肩袖肌腱的损伤最小化,而具体入路的选择变得多样化和个体化。虽然传统的手术入路正逐步被关节镜入路所替代,但其简单实用的特点使其不会被完全淘汰。事实上,这些入路在大多数医院仍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本文紧密结合临床需要回顾肩关节常用入路的解剖径路,从实用的角度总结肩关节显露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各种问题。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2例,手术入路采用Kocher—Langenbeck切口8例,Smith—Petersen切口4例,髂腹股沟切口6例,扩大的Smith—Petersen切口2例,前后联合切口2例。结果22例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ri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5例,良3例,差4例,复位优良率为81.8%(18/22),根据MerledAubigne的临床评定标准:解剖复位者疗效优良率为13/15,复位良者2/3,复位差者1/4。结论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临床手术疗效的关键,正确选择切口、正确放置钢板和置入螺钉,是提高复位质量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肩胛骨外侧缘入路与标准Judet入路方式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6年3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外侧缘组39例和标准Judet组,分别采取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标准标准Judet入路,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和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同标准Judet组相比,外侧缘组均要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缘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9%,标准Judet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9.5%,外侧缘组要明显高于标准Jud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中,选择肩胛骨外侧缘入路要比标准Judet组入路效果更好,更具推广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经胸乳入路与经颈部入路微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上海市浦南医院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1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经胸乳入路组(n=50)和经颈部入路组(n=50)两组,分别经不同入路行微创腔镜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胸乳入路组患者的总缓解率[92.0%(46/50)]显著高于经颈部入路组[70.0%(35/50)](P〈0.05),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经颈部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经颈部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0)]显著低于经颈部入路组[18.0%(9/50)](P〈0.05)。结论经胸乳入路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效果较经颈部入路微创腔镜手术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经同侧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0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3例(股动脉组)。桡动脉组患者另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根据椎动脉解剖分型分为Ⅰ型亚组与Ⅱ型亚组。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支架植入成功率、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对比分析桡动脉组各亚组患者间手术资料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9.01% vs. 30.00%)及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03% vs. 2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Ⅱ型亚组与Ⅰ型亚组相比,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相比,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入路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成功率相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用时更短,操作难度更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椎动脉解剖分型Ⅱ型较Ⅰ型、左侧病变较右侧的效果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胫骨入路与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为(29.5 ± 4.8)岁;采用经胫骨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B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31.2 ± 9.6)岁;采用经辅助内侧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7例患者术后获18~27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四格表法定位股骨隧道内口中心位点:A组和B组患者的X轴位点分别为25.6% ± 2.5%、26.7% ± 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位点分别为19.8% ± 2.0%、30.6% ±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膝关节Lyholm评分分别为(90.9 ± 3.4)、(92.4 ± 3.9)分,IKDC评分分别为(89.9 ± 3.5)、(90.2 ± 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之间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胫骨入路和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ACL,前者位点较后者更接近髁顶位置,二者术后近期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颅底入路和标准翼点入路治疗床突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床突旁脑膜瘤患者41例,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标准翼点入路组(19例)和扩大颅底入路组(22例),比较两组在肿瘤全切、视功能改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颅神经损伤等围术期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标准翼点入路组与扩大颅底入路组的全切率分别为74%(14/19)和91%(20/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8,P<0.05)。视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5%(11/17)和79%(15/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5,P<0.05)。手术用时分别为(201.50±23.17)分和(209.50±19.3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777,P>0.05)。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4.20±12.37) ml和(159.60±22.47)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352,P>0.05)。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11%(2/19)和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05)。结论扩大颅底入路可提高床突旁脑膜瘤患者的全切率和改善视觉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IA)破裂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于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前循环IA急性期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经翼点入路组(W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组(UA组),每组30例。WA组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UA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过程中,W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4.81±24.13)mL]、切口长度[(18.59±2.04)cm]、手术时间[(182.35±21.75)min]均高于UA组[(101.25±25.76)mL、(9.89±1.12)cm、(131.08±17.5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A组患者22例恢复良好,UA组患者23例恢复良好,2组均未出现死亡,UA组恢复良好率优于WA组(P>0.05)。WA组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WA组(P<0.0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前者治疗前循环IA效果更佳、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胸腰椎骨折术中采取后正中入路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行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68例纳为参研的样本,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前者实施后正中入路;后者实施椎旁肌间隙入路。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优劣。结果干预组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功能障碍与疼痛均得到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的幅度大于常规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术中的效果优于后正中入路,不仅能增强手术效果,还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简介:目的定量比较Krause入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和Poppen入路(枕下经小脑幕入路)对松果体区的显露及损伤情况。方法对6具成年国人头颈部湿性标本,模拟常规Krause入路和Poppen入路的手术操作,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用Horgan方法计算出显露面积,按Ammirati标准对两种手术入路显露松果体区的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同时对两种手术入路的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比较。结果Krause入路和Poppen入路的显露程度评分均为2分,显露面积分别为(1298.07±64.67)和(1041.10±50.23)mm2,损伤程度评分分别为(4.5±0.6)和(6.3±0.7)分;两组比较,经t检验,均P〈0.01。结论Krause入路和Poppen入路均能达到对松果体区的有效显露,但Krause入路显露面积明显大于后者,且损伤程度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