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工湿化护理对重症患者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围绕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12月止于2023年12月,对其实施人工湿化护理。结果:人工湿化护理实施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进一步促进了其护理满意度的提高。结论:在重症患者护理中,人工湿化护理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 重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患者护理中,采用人工湿化护理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接诊的66例重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33例/组,对照组提供传统护理,观察组给予人工湿化护理,检查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损伤、痰液黏稠、呼吸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患者提供人工湿化护理的效果好,可以降低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患者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湿化护理对重症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需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人工湿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及分泌物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结论:对重症患者实施人工湿化护理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分泌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 重症患者 护理效果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人工管理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神经外科ICU中建立人工患者1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7例。对照组予以ICU常规人工护理,观察组予以集束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损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建立人工的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后,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并可降低吸机相关性肺炎、损伤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患者 人工气道管理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工的建立在抢救ICU重症患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工的建立也带来了一系列护理问题,如堵塞、肺部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如何对ICU重症患者的人工进行精细化护理,成为了当前重症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ICU 重症患者 人工气道 精细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儿童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入院的90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鼻塞式续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比常规机械通气更有效,可以大大缩短机器使用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儿童呼吸衰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使用微量泵在气管切开后持续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量泵湿化组采用湿化液装载于注射泵上持续滴入,间断湿化组采用传统注射器定时注入湿化液入。观察两组患者在湿化程度、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痰栓形成的例数。结果微量泵湿化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间断湿化组(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使用微量泵持续湿化提高了湿化的有效性,可减少痰痂形成、避免因湿化不良及深度吸痰造成黏膜出血的发生机会,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因长时间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等危险因素,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脑卒中 气管切开 微量泵持续湿化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湿化与间断湿化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组2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微泵持续推注湿化,对照组20例气管内间断滴注湿化,2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道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持续性气管内湿化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间断性气管内湿化。

  • 标签: 气管切开 持续湿化 间断湿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预防人工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对其呼吸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来本院接受治疗的人工呼吸感染患者为研究样本,样本选取量为6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人工呼吸感染患者分为两个不同组别,其中一组为常规组,组内3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另一组为研究组,组内30例患者在针对性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不同方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人工呼吸感染患者来说,应在其护理时实施针对性护理予以干预,这有助于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对降低患者VAP发生率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人工气道 呼吸道感染 影响 评价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输液泵联合自制人工湿化质控单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持续湿化中的应用效果,得出结论输液泵联合自制人工湿化质控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湿化中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刺激性咳嗽、粘膜损伤的发生,提高气湿化满意度,提高了护理人员湿化的依从性,促进了患者的舒适,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 标签: 输液泵 自制人工气道湿化质控单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组优质护理在呼吸衰竭患者建立人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的76例呼吸衰竭需建立人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小组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人工建立的成功率、建立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人工建立成功率为92.1%(35/38),对照组为78.9%(30/38),P<0.05;观察组建立时间平均为(12.5±2.1)分钟,对照组为(15.3±2.5)分钟,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4/38),对照组为26.3%(10/38),P<0.05。结论:小组优质护理可提高呼吸衰竭患者人工建立的成功率,缩短建立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气道小组 优质护理 呼吸衰竭 人工气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给予人工集束化护理的措施和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ICU病房2019年12月份到2020年12月份入院的机械通气患者中选取80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针对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人工集束化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38例(97.50%)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32例(80.00%)。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1.54±1.46)d,ICU治疗时间(18.30±2.12)d,满意度(78.30±3.24)分。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8.10±1.21)d,ICU治疗时间(14.62±1.95)d,满意度(91.22±2.05)分。对照组VAP6例(15.00%),肺部感染3例(7.50%),意外脱管1例(2.50),合计10例(25.00%)。观察组VAP1例(2.50%),肺部感染1例(2.50%),意外脱管0例(0%),合计2例(5.00%)。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ICU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更有利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症的出现,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和ICU治疗的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机械通气治疗 人工气道 集束化护理 治疗时间 满意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湿化对机械通气病人的疗效观察。方法对56例机械通气病人进行回顾,对照分析。结果通过56例病人在痰液的性状,颜色,以及在玻璃接头内壁的附着情况等各项指标对比的百分率。结论机械通气病人使用人工湿化后能使湿润,痰液利于吸出。

  • 标签: 人工气道湿化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整理近年来关于机械通气儿童人工内雾化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从雾化对象、雾化方式、雾化时卧位、雾化器放置位置、雾化时模式的选择、雾化器的消毒、雾化药物以及雾化联合其他护理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雾化对象、雾化器放置位置、雾化方式、雾化器的消毒、雾化药物以及雾化联合其他护理方法等方面各类证据已趋向一致,护士在执行操作时可参考证据。但在对于雾化时卧位、雾化时模式的选择应用方面仍未根据形成统一的观点,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证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新型护理方法在ICU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68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施行新型护理方法)和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和VAP发生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进行评判。结果试验组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也小于对照组的38.2%,且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型的人工护理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有利于ICU患者的健康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ICU 人工气道 护理 重症监护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组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项目团队,应用HFMEA模式对人工患者气囊压力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分析该模式在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人工患者气囊压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流程。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心脏手术并建立人工的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管理组和HFMEA模式管理组。常规管理组按照常规气囊压力监测流程执行;HFMEA模式管理组采用HFMEA模式对气囊压力监测流程进行改进并执行。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气囊压力监测合格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和CSICU住院时间,评估HFMEA模式在人工患者气囊压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应用HFMEA模式后CSICU护士的气囊压力管理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技能成绩及其对气囊管理的满意度,评估HFMEA模式的实用性。结果共纳入605例CSICU患者,其中常规管理组289例,HFMEA模式管理组316例。与常规管理组比较,HFMEA模式管理组患者的气囊压力监测合格率明显升高〔94.99%(2 994/3 152)比69.97%(1 626/2 324),P<0.01〕,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和CS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气管插管拔管时间(h):6(7,12)比6(8,13),CSICU住院时间(h):40(45,65)比41(46,85),均P<0.05〕,但两组间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ICU护士对气囊压力管理的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成绩及总成绩均明显提高〔理论考核成绩(分):44.47±2.72比37.59±6.56,实践技能成绩(分):44.56±2.66比40.03±4.32,总成绩(分):89.03±3.07比77.63±9.56,均P<0.05〕,同时,护士对气囊压力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分:7.72±1.11比6.44±1.32,P<0.05)。结论运用HFMEA模式可改良人工患者气囊压力措施和规范监测流程,降低临床护理风险,且在CS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实施安全有效。

  • 标签: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人工气道 气囊压力 重症监护病房 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