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总理未来的货币政策,简单而言,就是比较灵活,可松可紧,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保(保持经济增长)、增(增加民众就业、收入)、控(控制通胀、系统风险),透露出强调“灵活”、“市场化”和“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货币政策思路。

  • 标签: 货币政策 总理 经济增长 系统风险 市场化 就业
  • 简介:金融衍生工具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影响,     一、金融衍生工具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传统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业务中不包括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会被低估

  • 标签: 工具货币政策 衍生工具 货币政策影响
  • 简介:  二、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虽然货币政策不是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唯一因素,  一、货币政策与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关系

  • 标签: 中的货币政策 利率期限 期限结构
  • 简介:本文利用2008-2013年深圳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信息披露质量、货币政策与商业信用融资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与商业信用融资显著正相关,说明相对于低质量的信息披露,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相对于货币政策宽松时期,货币紧缩时期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会显著减少。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减少货币政策变动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并使得企业应对货币政策变动的能力增强。

  • 标签: 信息披露质量 货币政策 商业信用融资
  • 简介:<正>发展中国家为了扩大出口,大多不愿本国货币升值,但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为了维持本国的产品竞争力,抑制物价和工资上涨,已开始允许本国货币升值。新加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10%,但1993年前消费物价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大约2%的水平,最近则上涨到4%左右,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超过了10%,有通货膨胀的可能。新加坡政府预计新元升值会影响航运、海运和旅游业,但普遍认为新加坡政府目前更为紧迫的任务是抑制通货

  • 标签: 政策动向 东南亚国家 货币升值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新加坡元 货币供应量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并从积极与不利两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其深刻的影响,明确提出该政策对摆脱危机必不可少,世界经济在刺激作用下企稳回升,如何顺利退出成为各国央行在经济复苏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

  • 标签: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日本 美国
  • 简介:1999年欧元区经济增长超过2%,失业率降到9.75%,通货膨胀维持在2%以下。这一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9年欧洲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99年是欧洲中央银行对11个成员国实行单一(one-size-fitall)货币政策的第一年。由于欧元区还不是一个最优通货区,各成员国的经济周期不尽相同,

  • 标签: 99年 成员国 维持 表现 最优 程度
  • 简介: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央行将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贯彻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标签: 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 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
  • 简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大多把利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有些更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等同于大量印钞,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来提振经济。但2016年以来,货币政策正常化已经开启,全球经济将面临流动性收紧。

  • 标签: 货币政策 正常化 备战 央行 欧美 全球金融危机
  • 简介:本文建立了一个汇率对资本流动具有有限弹性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考虑到资本流动对供给面的影响,浮动汇率制度不再能完全隔离国外冲击,但是资本开放确实有助于降低国内冲击带来的经济波动。这为全球“大温和”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另外,本文的分析发现,一定程度的汇率干预在稳定国内冲击产生的经济波动方面比浮动汇率更优。

  • 标签: 资本流动 TAYLOR规则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通货膨胀动态
  • 简介:“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已成为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走向,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式,本文就此问题探讨和分析。

  • 标签: 双稳健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 简介:1997年下半年伊始,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国内多年积累矛盾影响,国内外经济增长环境空前严峻,物价持续走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货币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这种需求紧缩情况,中央银行采取了多项旨在反通货紧缩,反经济衰退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取消贷款规模限制等,但直到2002年中旬中国也未走出通货紧缩阴影。至2003年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过猛等问题已非常突出,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为此,央行频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配上窗口指导及其他有力行政性措施,意图予以收缩信贷。但从全年看,2003年仍为亚洲金融危机后货币、信贷同比增长率最高年份,而且也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贷款增长速度高于货币增长现象。2004、2005年,中央银行依然采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对冲操作,

  • 标签: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公开市场操作 东南亚金融危机 扩张性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制度 反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