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andamouthdiseaseHFM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以期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此病,早期诊断,规范有效治疗,减少死亡及并发症和后遗症。方法对2013年07月01至2013年07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出院收治的60例重症HFM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基本信息60例HFMD年龄分布于4岁6月以内,平均1岁9月,中位数年龄1岁8月,男女比例3327,地区分布重庆地区37人(61.7%),四川地区22人(36.7%),西藏地区1人(1.6%)。城镇患儿17人(28.3%),农村患儿43人(71.7%)。2)本组HFMD病例全年均可发病,但在7月份左右有集中趋势。4)多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头疼,意识障碍,惊跳和惊厥。5)病原学检测50例病人做了血EV71-IgM抗体检测,39例阳性(78%),其中合并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2%),合并EB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2%),PCR检测,,但患儿并无麻疹和EB病毒感染的相应临床表现,考虑麻疹病毒IgM抗体、EB病毒IgM抗体与EV71-IgM抗体有交叉抗原的可能。9例病人做了脑脊液检查,EV71抗体阳性7例(77.8%);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蛋白多为正常。6)本研究头疼6例(10%),共济失调2例(3.3%),脑膜刺激征5例(8.3%)。7)影像学检查43例做了CT检查,异常4例(9.3%)。7例做了MRI检查,异常5例(71.4%)。MRI优于CT。52例做了脑电图检查,异常26例(50%)。8.治疗转归46(76.6%)例临床治愈出院,9例(15%)好转要求出院;1例放弃治疗;3例转ICU治疗,1例死亡;4例遗留不同程度迟缓性瘫痪。结论本研究EV71感染率最高,重症病例多见于EV71感染;血清学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高于脑脊液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头颅CT检查和头颅MRI检查有助于评价病情和病灶定位,MRI优于CT;脑电图检查异常率高,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监测病情变化。遗留不同程度迟缓性瘫痪的患儿出院后都应该随访至少6月到1年。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传染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312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掷硬币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6例。对照组仅进行单纯的治疗,观察组进行治疗和预防,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9.74%;经对比,观察组皮疹、口腔溃疡和疱疹的发生率为 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7%,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所以在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时,还要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进而为小儿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选择小儿热速清糖浆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小儿热速清糖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咳嗽、发热、流涕、皮肤疱疹等临床症状积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咳嗽、发热、流涕、皮肤疱疹等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而言,给予患儿小儿热速清糖浆的临床效果极佳,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轻患儿痛苦。
简介:摘 要:手足口病在小儿群体中十分常见,为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生,5至7月多发,手足口病主要症状是发热,可以伴有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为了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流行,根据本地区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展开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研究对象为此间我院收治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容量分别为39例。观察组采用精细护理,另一组则以此为对照采用常规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以及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和家庭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临床护理效果及家庭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实施精细护理,对于缓解患儿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临床康复效果,改善其家庭护理满意度和护患关系等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