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涂层施加于球囊表面,在介入治疗中将药物直接释放到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不同药物涂层球囊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涂层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减少再狭窄的风险、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在下肢动脉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能够显著改善血管通畅度,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本文旨在综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涂层施加于球囊表面,在介入治疗中将药物直接释放到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不同药物涂层球囊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涂层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减少再狭窄的风险、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在下肢动脉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能够显著改善血管通畅度,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本文旨在综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0例肺曲菌球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导致肺曲菌球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肺曲菌球感染患者(观察组)(男82例,女18例)及5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患者(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肺曲菌球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导致肺曲菌球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均以男性、咳嗽、咳痰、咯血、肺内湿啰音及肺CT见渗出影发生率均较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长期使用抗生素,合并陈旧性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恶性肿瘤,肺内晕轮征、空气新月征、空洞及上肺病变的发生率为71.00%(71/100)、81.00%(81/100)、63.00%(63/100)、29.00%(29/100)、88.00%(88/100)、68.00%(68/100)、81.00%(81/100),明显高于对照组[48.00%(24/50)、24.00%(12/50)、20.00%(10/50)、6.00%(3/50)、6.00%(3/50)、20.00%(10/50)、0.00%(0/50)](均P<0.05)。长期使用抗生素,合并陈旧性肺结核、COPD,肺内晕轮征、空气新月征、空洞及上肺病变为导致肺曲菌球感染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肺曲菌球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且多种因素均为导致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需注意对存在本病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诊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本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年4月22日至2022年3月5日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腹部影像学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9~78岁,中位年龄为51岁。15例患者中,农民12例,自由职业者2例,不明职业者1例。11例患者因腹部胀痛、乏力就诊,1例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3例患者未诉明显不适,为体格检查中发现。8例患者的棘球蚴囊肿位于肝右叶,5例位于肝左叶,2例为肝左、右叶多发。2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接受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未出现胆瘘、膈下感染等并发症,术后腹痛、乏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5例患者住院时间为4~23 d,所有患者均服用阿苯达唑(400 mg/次,每日1次)。结论肝囊型棘球蚴病以肝右叶多见,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手术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需规律服用阿苯达唑。
简介:摘要肺曲菌球通常继发于肺内空腔中,治疗目的主要是预防威胁生命的大咯血。手术切除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案,但许多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因肺曲菌球通常不侵及肺空腔周围血管,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真菌治疗效果较差。此时可考虑动脉栓塞、局部注入药物、放射治疗等方法。本文将对肺曲菌球(咯血)的各种非手术局部治疗进行概括和总结,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空白微球行TACE治疗肝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TACE治疗的8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38~82岁,中位年龄56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空白微球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空白微球组采用空白微球+表柔比星,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碘化油乳剂+表柔比星。两组近期疗效、肿瘤坏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癌症生存质量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空白微球组客观缓解率、肿瘤坏死率分别为83%(33/40)、85%(34/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24/40)、65%(26/40) (χ2=4.943,4.267;P<0.05)。术后6个月空白微球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感觉评分分别为(87±8)、(86±8)、(87±8)、(87±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77±7)、(79±7)、(78±7)分(t=5.137,4.785,4.774,4.835;P<0.05)。空白微球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40) (χ2=4.114,P<0.05)。结论应用空白微球行TACE治疗肝癌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肿瘤坏死率,并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两种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17年9月—2018年3月本中心60例行D-TACE治疗的HCC患者,根据载药微球种类将其分为A组(30例,DCBead)和B组(30例,CalliSpheres)。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月的甲胎蛋白(AFP)及影像学变化,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患者1月,A组疾病缓解率为70%,疾病控制率为90%,B组疾病缓解率为73.3%,疾病控制率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FP均较术前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为主,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两种载药微球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