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两种不同的镇静剂应用策略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影响,评估其在镇静状态、治疗结果和不良事件方面的差异。方法:将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本医院的22重症监护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1)和观察组(n=11),分别接受不同的镇静剂应用策略。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镇静深度评分、治疗持续时间、疼痛强度评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在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镇静剂应用策略在ICU患者中可能会影响镇静深度、治疗持续时间和疼痛强度。然而,对于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认其统计学显著性。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镇静剂策略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ICU 患者 镇静剂 疼痛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机械通气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越发常见,而与之相伴的镇痛镇静需求也随之增加。有效的镇痛镇静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痛苦,还有助于维持呼吸和循环的稳定,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然而,不恰当的镇静镇痛治疗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呼吸抑制、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合理、精准的镇痛镇静管理成为了临床医生和护士面临的重要课题。

  • 标签: 镇静镇痛 临床治疗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早产儿镇静管理的现状与挑战,选取了若干关键干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包括非药物性镇静策略、药物选择原则及个性化剂量调整方案。通过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观察研究设计,评估了不同镇静方案对早产儿生命体征稳定性、疼痛应激反应减轻程度、神经系统发育潜在影响及家庭满意度等多维度的影响。综合应用非药物与药物性镇静策略,结合严密的监护与个体化调整,可显著改善早产儿的临床结局,促进其健康成长。

  • 标签: 早产儿 镇静护理 非药物策略 药物选择 实施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协同管理模式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CU)镇痛镇静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2月 ICU接受的危重患者中,抽取 7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 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痛、镇静管理模式,观察组在镇痛、镇静管理过程中实施协同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标签: 协同管理模式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镇痛镇静安全管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协同管理模式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镇痛镇静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ICU接受的危重患者中,抽取7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痛、镇静管理模式,观察组在镇痛、镇静管理过程中实施协同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镇痛、镇静安全管理中实施协同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 标签: 协同管理模式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镇痛镇静安全管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协同管理模式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CU) 镇痛镇静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50 例危重患者,依据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25 例)与观察组( 25 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常规镇静镇痛安全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协同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安全管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入住 ICU 时间、总镇静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针对 ICU 镇静镇痛安全管理应用协同管理模式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在 ICU 持续时间与镇静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协同管理模式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镇痛镇静安全管理 镇静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镇痛和镇静安全管理中应用医护合作策略的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20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我院ICU从2021年4月-2022年3月实施医护合作策略,实施前为对照组,实施后为观察组,分别选取患者80例,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后医护人员合作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差错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ICU镇痛和镇静安全管理中应用医护合作策略效果显著。

  • 标签: 镇痛和镇静 安全管理 医护合作策略 有效性
  • 简介:常规内镜检查是一种外源性刺激,使机体出现应激性反应,引起血中儿茶酚胺浓度明显增高,导致心率增快,心搏动增强,血压增高,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同时可引起冠状动脉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诱发癫痫的发生;以及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增高,诱发脑血管意外。由此可见常规内镜检查危险性较高。

  • 标签: 镇静无痛 内窥镜检查 临床应用 药物选择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2/FiO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脑损伤,急性 脑电双频指数 右美托咪定
  • 简介:对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使用镇静剂处于两难境界,既担心躁动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又担心使用镇静剂延误病情判断和抑制呼吸、循环功能,因此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人存在使用镇静剂的指征。镇静剂的使用除了以镇静为目的外,还用于癫痫持续状态、脑保护以及低温治疗中辅助用药。在使用镇静剂时必需有合适的镇静评分系统,特别是一些客观评价指标。同时,为了达到合理用药目的,临床医师必须熟悉各种镇静剂的常规剂量、药效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 标签: 监护 催眠药和镇静药
  • 简介:摘要在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中,镇静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镇静效果的评价对后续治疗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文献的检索,对ICU机械通气镇静患者每日唤醒的概念、方法、常用药物、临床执行情况及护理要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深入了解镇静及每日唤醒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 标签: 机械通气 镇静 每日唤醒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镇静护理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12月于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ICU治疗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镇静护理干预。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和数字评分法(NRS)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及疼痛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谵妄发生率、ICU留观时间、镇静药物剂量及医疗费用。结果干预组患者的镇静有效率为92.5%(185/200),高于对照组的85.5%(17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3、5天和第1、2周,干预组患者的NR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期间,干预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谵妄发生率、ICU留观时间、镇静药物剂量和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镇静护理可改善ICU患者的镇静效果,降低其疼痛程度,减少其ICU留观时间、镇静药物剂量及住院费用,同时也可以降低ICU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谵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标准化镇静护理 镇静效果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使用抛硬币方法将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80例的ICU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治疗时间和死亡率。结果组间机械通气时间、治疗时间对比,P<0.05;A组死亡率12.5%大于B组的2.5%,P<0.05。结论ICU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早日痊愈,并提高其存活率,值得临床深入分析。

  • 标签: ICU患者 程序化镇痛镇静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高热惊厥时阶段性使用镇静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到2012年2月32例小儿高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阶段性镇静用药的镇静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常规治疗组镇静效果与阶段性镇静用药组有显著差异,阶段性镇静用药疗效较好,复发较少。结论阶段性使用镇静药可以有效得控制小儿高热惊厥,减少复发。

  • 标签: 小儿 阶段性镇静用药 高热惊厥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酸枣仁汤大、中、小剂量组、安定组、生理盐水组共5组,各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对应药物,再将每组小鼠分为A组和B组(B组注射戊巴比妥钠)。观察各组药物对所有A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及对B组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和各组小鼠的大脑重量。结果:大剂量的酸枣仁汤能减少A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中剂量的酸枣仁汤能显著延长B组小鼠的睡眠时间,增加所有小鼠大脑重量。结论:酸枣仁汤在不同剂量时发挥不同的药效。

  • 标签: 酸枣仁汤 镇静 催眠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病人急诊护理疗效。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在 2017年 11月— 2018年 8月这段期间入住我院并进行护理恢复的 64例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的患者。将进行本次研究的患者自由分和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的 32例患者使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 32例患者则是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急诊护理方法。经过两种护理方法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32例患者经过急诊护理干预后在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32例患者, P< 0.05。 结论:急诊护理干预方法运用于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比较显著,同时能够获得较高满意度,因此该种护理方法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镇静安眠 中毒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本院源深部门诊使用镇静催眠药的情况,促进其临床使用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方法抽取2017年6月8091张门诊处方中镇静催眠药处方,收集其消耗数据,分析其用药频度排名前五位的药物合理性。结果镇静催眠药的处方共有2327张,占总处方数的28.76%。镇静催眠药用药频度的高低排名依次为氯硝安定,右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佐匹克隆胶囊和艾司唑仑片,其药物利用指数(DUI)都等于或小于1。结论源深部门诊使用镇静催眠药较合理,但作为一家精神专科医院,镇静催眠药的使用非常普遍,需要临床更为规范。

  • 标签: 镇静催眠药 合理用药 门诊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