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收集并分析肝硬化并发胆道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收集选取过去近2年(2012.3-2013.12)在我院治疗肝硬化并发胆道结石的72例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内科保守治疗,认真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反应、临床疗效等。结果经保守治疗的肝硬化并发胆道结石患者的总治愈率高达97.2%(70/72),而死亡率仅为2.8%(2/72)。其中,2例死亡患者是因肾功能衰竭和腹水积液感染导致。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由于出现药物过敏、败血症.肾功能衰竭等引发并发症。但经相关紧急处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尽管肝硬化并发胆道结石应用保守治疗危险性较高,并发症多,但作为目前治疗该病较有效的手段,经充分严格的掌握手术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根据病人患病程度的不同,选取最佳的保守药物治疗手段及治疗时间等便可安全高效的治疗肝硬化并发胆道结石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6例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00%和97.92%,显著优于对照组60.42%、79.16%,异有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焦虑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变化与肝硬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及50例正常志愿者行弥散加权成像,并测量ADC值,DWI序列所选用弥散敏感度(b值)分别为0,400,600,800s/mm2。在感兴趣区b1和b2(ADC1)、b1和b3(ADC2)及b1和b4(ADC3)计算肝脏的ADC值。结果肝硬化平均ADC1、ADC2、ADC3值均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P<0.01);ChildA、B、C级肝硬化与正常肝脏比较,ADC值均有降低(P<0.01);ADC值会随肝硬化的加重而降低(P<0.01);各组ADC值会随b值增大而降低(P<0.05)。结论DWI-ADC值的测定能反映肝硬化的动态变化,是评价肝硬化程度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80例进入研究,对其进行3-10年的随访,统计其相关的随访资料并对进行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资料完全的为174例,在随访期间累计有51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累计发生率为29.3%,通过对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ALT、HBeAg、HBVDNA及观察时间分级这四个影响因素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其高危因素,而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随着ALT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保肝治疗降低其ALT水平可降低其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内科保守治疗中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7例,根据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护理组则是结合传统护理及特殊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在内科的保守治疗过程中生理体征状态、并发症情况以及预后状况。结果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特殊护理的组别患者的生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情况也较对照组轻。结论对乙型肝炎进行特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状况,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16例患者,记录术中桡动脉造影情况、桡动脉穿孔原因、导致穿孔的器械、处理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等,通过定义桡动脉穿孔分型指导处置策略。结果16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孔的原因包括,桡动脉解剖学变异为12例,桡动脉痉挛2例,超滑导丝穿出2例。其中7例Ⅰ型桡动脉穿孔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余9例患者均接受加压包扎,前臂血肿张力较大的患者进行穿刺减压。术后随访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结论桡动脉穿孔是经桡动脉PCI的少见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行桡动脉造影,早期识别桡动脉穿孔并及时给予治疗,是有效预防前臂严重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甚至于急性手缺血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cuteheartfailure,AHF)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及股动脉途径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的可靠性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桡动脉途径及股动脉途径抽取动脉血的AHF患者150例,比较两种途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出血及血肿并发症、穿刺时间、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出血及血肿并发症、穿刺时间、血气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途径组呼吸困难加重4例,股动脉途径组呼吸困难加重12例(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HF患者行血气分析检查时,经桡动脉途径采血有和股动脉途径一样的成功率,且更安全。
简介:有创动脉压监测法是经过周围动脉插管直接测量动脉内压力的一种有创技术,可通过换能器连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比袖带血压监测更能准确、直观地反映血压变化,并且可随时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还可通过压力波形的变化,及时发现是否有低血容量,是CCU常用的监测手段.主动脉夹层[2]患者80%以上患有高血压病,而主动脉撕裂的程度和范围与血压波动幅度有关,通过严密动态的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本院CCU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了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采取有创动脉压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血糖正常冠心瘸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77例确诊为冠心病的非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榆杏,依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有斑块组与颈动脉无斑块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使用Gensini评分。比较两组间Gensini评分,蚪根据有尤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的病变严重情况。结果两组问Gensini评分的对数值有显著差别..有斑块组显著高于兀斑块组(P=0.017),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厚度与冠脉狭窄程度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不是颈动脉内中膜越厚,冠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结论以l:提示颈动脉俐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测因素,通过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仔在及其严重程度.但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无线性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对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经MSCT扫描确诊为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COOK弹簧圈。术后第3天、第1个月及第3个月复查MSCT及肝功能。结果20例MSCT检查发现肝破裂假性动脉瘤,DSA检查表现为肝内动脉瘤样扩张并见对比剂外溢征象。20例栓塞治疗后出血均立即停止,瘤样扩张的血管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出血,未见严重并发症。肝功能介入治疗前与术后第3天对比无明显改变,且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能于术后第1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瘤安全、迅速、有效,并能最大限度保护肝脏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科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共27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7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全面细心的护理。结果27例患者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积极全面的护理对行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瘤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瘤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瘤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瘤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采取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6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为91.1%。结论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仅能够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钙化、心肌桥情况,还具有空间、时间及密度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后处理技术强大、无创伤性等优势,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壁面剪应力(WSS)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及其WSS的分布。方法选取42例健康者(对照组)和8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其中高血压患者依颈总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33例)和IMT增厚组(50例),采用血流WSS可视化定量分析软件绘制颈总动脉WSS三维空间分布图,分析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WSS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高血压组无论IMT是否增厚,其颈总动脉WS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颈总动脉WSS较IMT正常组低[(2.87±0.59)dynes/cm2vs.(4.26±1.18)dynes/cm2,P〈0.05]。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中IMT与WSS呈负相关(r=-0.76)。结论高血压患者在IMT增厚前颈总动脉WSS已开始下降,WSS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监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