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讨全飞秒小切口角膜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术后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从2019.6-2020.1月选取病例数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中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为45例采取SMILE,乙组近视患者为45例采取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结果:在术后,2种手术方式总体高阶像差明显增加,彗差在SMILE术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在FS-LAS2K术后高阶像差增加方面,球差和5阶高阶像差占据着重要地位。结论:在矫正高度近视和近视方面,SMILE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在预测性和安全性方面,彗差,在术后总体高阶像差增加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增加球差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所以其机制研究有待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眼科行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病人,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共计200例(200只眼),按眼轴长短分为2组,正常眼轴组98例(眼轴≤26mm),长眼轴组102例(眼轴>26mm)。由同一位副主任级别的医生对所有患者在同一台超声乳化仪上完成手术,使用美国Sonomed公司高度近视程序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超声乳化仪为AMOSOVEREIGNPhavo4。评价患者手术前1天、手术后2周为测量时间点。测量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术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结果长眼轴组眼轴长度术后比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屈光度、术后屈光度误差与眼轴增加值呈正相(P<0.05,r=1.31)。长眼轴组与正常眼轴组相比,术后眼轴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手术是否适合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上争议颇多。本文从眼底检查手段的进步、视觉质量检测方法的发展、生物测量精确度的提高、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优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随着各种白内障摘除手术技术的发展,在选择好适应证的前提下,通过严格的术前检查、精确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精准微创的手术操作以及长期规范的临床随访,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在高度近视眼中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3-27)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黄斑扣带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48例(378只眼),其中男性136例,女性212例;年龄(56.68±11.59)岁。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内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包括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劈裂腔恢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次要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轴长度。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随访结果。使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只眼中黄斑劈裂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216只眼,黄斑裂孔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162只眼。296只眼行单纯黄斑扣带术,82只眼行黄斑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随访期间373只眼(98.68%)视网膜复位;在黄斑劈裂眼中,204只眼(94.44%)劈裂腔恢复;在黄斑裂孔眼中,89只眼(54.09%)裂孔闭合。BCVA的术后随访结果均优于术前,从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持续提升,随后保持稳定,最终从术前的1.459±0.841的提升至术后3年的0.908±0.606(t=6.896,P<0.01)。眼轴长度的术后随访结果均短于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前缩短(4.423±1.740)mm(t=33.144,P<0.01),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眼轴长度逐渐增长,随后保持稳定,术后3年眼轴长度较术前缩短(2.101±1.643)mm(t=6.392,P<0.01)。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短暂性高眼压98只眼(25.92%)、视网膜表面出血67只眼(17.72%)、玻璃体积血9只眼(2.38%),术后1个月内均自行缓解。术后早期所有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39只眼(10.31%)出现双眼复视,术后6个月内基本自行缓解。6只眼(1.58%)因内斜视角度较大行斜视手术矫正眼位,1只眼(0.26%)因无法耐受复视取出黄斑扣带,8只眼(2.11%)由于黄斑扣带偏位,需要二次手术调整扣带位置。4只眼(1.05%)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取出黄斑扣带。结论黄斑扣带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眼引起的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以及黄斑裂孔,术后眼轴缩短,视力提升。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安全性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33-439)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对象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48例高度近视眼患者,均采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均在患者术之后1月、3月、6月、12月、24月时再次检测,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跟术前相比,术后24个月内的最佳矫正视力与屈光度状态明显较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的各时间段屈光度与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手术剥离黄斑区视网膜內界膜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0例50眼的病例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眼,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剥离黄斑区内界膜手术,两组患者手术中均给予依据其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例如填充硅油、惰性气体、光凝等等.患者手术后进行为期3—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84.0%,对照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44.0%,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视网膜一期复位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剥离黄斑区视网膜內界膜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手术后视力,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关键词黄斑裂孔;內界膜;高度近视;中图分类号R7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69-02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设备观察两种手术方式(TransPRK和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取接受近视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63例12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术后1月、3月及6月的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对比TransPRK组和FS-LASIK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等效球镜、眼压、角膜厚度及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ransPRK和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前移,以FS-LASIK更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移的后表面有回弹的趋势。
简介:目的观察曲安奈德(TA)辅助下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惰性气体或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29例(3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TA辅助下玻璃体切除,20眼在靓蓝着色下行内界膜剥除,其余12眼未进行黄斑内界膜剥除。注C3F8组9眼,注硅油组23眼。观察患眼手术后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患眼手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4,P〈0.05)。相干光断层扫描提示:Ⅰ级(愈合)11眼(34.4%),即黄斑裂孔完全消失,神经上皮连续,未见裸露的色素上皮及脉络膜组织;Ⅱ级(贴合)15例(46.9%),即黄斑中心有神经组织缺损,裂孔边界可见,但其周围视网膜复位;Ⅲ级(未愈合)6例(18.8%),即黄斑裂孔存在伴视网膜脱离复发。剥离内界膜组20眼中,18眼复位、2眼复发,视网膜复位率为90%,黄斑裂孔闭合率为37.5%;未剥离内界膜组12眼中,8眼复位、4眼复发,视网膜复位率为66.7%,黄斑裂孔闭合率为15.6%。剥离组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未剥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行内界膜剥除+硅油充填后复位,取油后未复发。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剥除及惰性气体或硅油充填手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0月到本院及本人进修医院接受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与散光患者共计60例(120眼),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实验组: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和对照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组间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一年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概率为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8(16.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21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33例(55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后囊破裂发生、术毕切口闭合性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3月角膜总屈光度(Total Keratometry,TK)均值变化中,实验组变化更少,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效果安全稳定,对散光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虽然不是所有存在高度近视的患者都会出现视网膜脱离,但是与视力无病变的人群来讲,高度近视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几率相对较高,如果不早期治疗干预,患者将出现视力失明的情况,本次就针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方法:此次从医院科室抽取的病例,共选择80例,所有患者临床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以奇偶数的形式进行分组,其中奇数组给予巩膜环扎术干预,归为对照组,偶数病例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操作,纳入观察组,对此次患者治疗后的复位率方面进行了评估。结果:通过给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症治疗,显示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更优,有比较性意义(P<0.05):结论:患者发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症,主要给患者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干预,该方式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极为显著,而且治疗安全性极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于2019年7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而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25例,行常规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研究组25例,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BCVA水平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BCVA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d、术后1wk、术后1mo与术后3mo,两组患者的BCVA水平比较,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具有更高的临床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Yokoyama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继发性内斜视的疗效。方法:选取高度近视眼继发性内斜视患者20例,患者进行改良Yokoyama术治疗,对比手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以及复视症状、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病因多元分析及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余姚市中医医院 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高度近视的患者112例(198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患病影响因素。观察患者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种类、严重程度以及BCVA情况,并分析各观察指标间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的发生与晶状体部分浑浊、眼底畸变、角膜薄翳、家族遗传有关;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存在近视[73例(83.91%)比39例(57.34%)]、每周户外活动<4.17 h[47例(89.36%)比24例(61.54%)、26例(68.42%)、20例(64.52%)]是患者高度近视的危险多因素(χ2=13.427、10.300,P<0.05或P<0.01);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近视屈光度与BCVA呈负相关(r=-0.729,P<0.001);豹纹状眼底、倾斜视盘、视盘旁β区萎缩弧、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病变与BCVA呈正相关(r=0.461、0.732、0.528、0.825,P<0.05或P<0.001);患眼病变程度与BCVA呈负相关(r=-0.673,P<0.001)。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特征与BCVA最佳矫正视力有紧密联系,可用于评估患者病情变化,为其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