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从庄子的以道观之(望)—郭象的以物观物(看)—禅宗的万法自现(见),是从庄子的以道观之(望)—郭象的以物观物(看)—禅宗的万法自现(见),例如禅宗美学、现象美学)

  • 标签: 中国美学 传统西方 智慧中国
  • 简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首先是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中,尤其是在他的早期理论中,无意识(潜意识)占踞着核心地位,他发现人的意识活动只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表层,在这表层之后更深厚、更强大的力量在活动的便是无意识活动。无意识是整个精神分析的基础。弗洛伊德独具匠心,通过对过失行为和梦的探索研究,找寻到解释无意识内涵,揭示无意识的本质的途径,为后人研究有关意识、无意识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指明了新的方向。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研究是从1895年他与布洛伊尔合著的《歇斯底里研究》开始的。这本书记载

  • 标签: 学无意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无意识述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怀与美学的、诗学的探讨是文学批评的两大基本维度。整个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几乎就是在这两极之间反复震荡摇摆,并力图寻求一种协调与平衡。在中国,由于人文传统与历史境遇的交互作用,几乎每一个对于文学与文学批评持

  • 标签: 文学批评史 左翼文学 诗学 境遇 美学 反复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审美人类通过一系列非西方的族群的美学研究,而且主要是侧重于美学的审美人类研究,但是他研究的方式侧重于美学的审美人类研究

  • 标签: 中国现状 人类学形成 审美人类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陈独秀宣传民主的政治主张,其中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3篇,五四时期对科学的宣传要多于对民主的宣传

  • 标签: 幽默统计学 王奇生 生幽默
  • 简介:曾经有一位鲁迅研究专家说:“鲁迅是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郑重思考的伟大存在。”所有忠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中国人,都会被这句话警醒。早在1938年,巴人就曾说“总有一日,以我们自己的力量,继之以我们的子孙的力量,而超越鲁迅”。

  • 标签: 张梦阳 《中国鲁迅学通史》 鲁迅研究 书评
  • 简介: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是将他者包客进来,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构成丁当代文艺发展的两难处境,但经过整合与重建,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Jun平认为,“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角度,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或Varied-dimension(多维的)角度,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现当代中国学者文论著作虽多,但大都采用“西方文论在中国”而不是“中国文论在世界”的方式。张喜洋通过解析奈保尔个案,指出,“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化上的全球性事件,实质是要求多种多样的“本土”文化去参予。杨Yang告诚人们注意“本土化”口号背后可能潜藏的极端民族主义。蒋淑娴强调以世界眼光、本土意识重建当代文论,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一味消解。殷鉴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欧化”实际�

  • 标签: 全球化 文艺学 本土化策略 中国 文学理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文化研究的这个特点我以为正好可以弥补80 年代美学文艺话语的普遍主义倾向,三、美学文艺话语的社会文化语境,普遍主体、自由解放的美学文艺话语及其理论预设虽然在80 年代因其具体的政治文化判断性而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中国文艺学 主流话语 年代中国
  • 简介:本文认为中国文艺"失语"并非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恰恰相反,西方文论概念、术语的大量引入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艺的语汇,并促进了它的现代化转型.文章指出中国文艺"失语"的关键在于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没有真正立足于中国文艺发展的实际.

  • 标签: 全球化 文艺学 失语 问题意识
  • 简介:是毛水清先生继之后的第二部散文集,集中收录了文章50多篇,分为"故乡情怀"、"京华一瞥"、"校园内外"、"山川走笔"和"心海记痕"五辑.其中,"故乡情怀"、"京华一瞥"和"山川走笔"大部分是游记,记叙和描绘了各地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校园内外"记叙作者在自己所处高校的生活,"心海记痕"则是记录作者自己近年来的心态,这两部分都是作者身处高校对校园内外和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文情怀.

  • 标签: 毛水清 散文 《流云集》 人文精神 叙述方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Davis)主编的《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吴延润(Yanrui Wu)的《中国的消费革命,它导致了消费分化与个性化消费的出现、私密空间的产生、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转化、整个社会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社会的来临,消费革命 消费转型 消费行为 消费观念 

  • 标签: 中国城市 中的中国 城市消费
  • 简介:本文从两方面的分析中认为:由于《易》能够将阐释的普遍性与变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标示出人类阐释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目标。《易》以“立象以尽意”的方式传达华夏先民对世界之全方位理解与阐释,这与文学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因而文道与易理应当是相通的。《易》一名而含三义对文学阐释活动具有方法论启示

  • 标签: 《易》 释释学 方法论 启示 文道与易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整理、研究简牍帛书资料,中外学者研究居延汉简的论著不断出版问世,劳干还发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居延汉简的论文

  • 标签: 发现简帛学 简帛发现 简帛学发展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的身体,亨利所说的身体是一种,存在或自然就如同身体一样是有生命的

  • 标签: 主体主观 主观身体 化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