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复合凝乳酶治疗新生儿呕吐的疗效。方法60例有呕吐表现并除外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及颅内病变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2)在洗胃、上半身抬高、鼻饲喂养、补液支持等处理基础上予吗丁啉止吐;观察组(n=28)加服复合凝乳酶胶囊(内容物),连用5d。统计两组3d及5d临床有效率;观察口区吐及鼻饲喂养停止时间。结果观察组3d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d治愈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及鼻饲喂养停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合凝乳酶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我们收集了近15年在我院及外院住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例113例,从发病、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几方面对小儿SLE做一全面的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女性多见,男:女=1∶4.13。年龄5~14岁,以10岁以上多见(占81%)。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者12年。患儿起病急,首发症状各异,可以表现为发热(42.5%)、皮疹(13.3%)、淋巴结肿大(6.2%)、关节痛(15.9%)等全身症状,也可在病初即出现器官受累的症状.如头痛、抽搐(3.5%),尿少、浮肿(11.5%),腹痛、腹泻(4.4%)及出血点,瘀斑(2.7%)。临床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意外伤害的原因,并了解其心理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8年~2002年收治的610例意外伤害病人,并根据年龄分析其病因和心理变化.结果610例病人中,交通事故引起的伤害比例最高,占44.09%.经积极抢救,98.3%患儿顺利恢复健康;住院病人中,发生心理改变的病人占37%,需出院后继续调节.结论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是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关键,同时应该注意调整好住院期间患儿的心理变化.
简介:非进行性先天性肌病是一组于出生或青少年时期发病的肌肉疾病。近年来新报告了多种非进行性先天性肌病,包括透明体肌病、肌质管肌病、Ⅰ型纤维优势等,但作为独立的疾病尚缺乏足够的病例数量和恒定的临床病理联系。本文报道两例经骨骼肌活检证实为先天性肌病伴Ⅰ型纤维优势。患儿分别为4岁半女孩和11岁男孩,均具有非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症状、骨骼畸形等先天性肌病临床特点;体查发现患儿体形或脸型细长,漏斗胸或脊柱后突侧弯、高腭弓及翼状肩等骨骼畸形表现;二者的肌酸激酶皆正常,乳酸脱氢酶仅轻度增高;两例病例骨骼肌活检结果表现一致,除了ATPase染色显示Ⅰ型肌纤维数量超过了肌纤维总数的90%,并无其他特异性病理改变如中央轴空、肌管、中央核等特殊结构。
简介:时间地点2018年11月3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例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1病例报告1.1第一次住院(2015-2-4~5-1)病史报告(风湿免疫科闫欣)男,10岁,以“持续性腹痛伴发热6d”为主诉,于2015-2-4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就诊。现病史:6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痛,与体位、饮食无关,不伴呕吐,伴发热,体温最高39℃,无畏寒、寒战、抽搐,无腹泻、里急后重,无尿频、尿急、肉眼血尿、腰痛等,我院门诊B超提示右下腹炎性病变,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肝胆外科。发病以来精神尚可,食欲欠佳,小便减少,大便稍稀。无腹部外伤史。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煨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征,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IF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38例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89%);感染前均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5%;47%患儿曾全身激素治疗;所有患儿均有侵人性操作史,其中47%患儿接受过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真菌培养共检出致病真菌56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1%),其次为曲霉菌(25%)和毛霉菌(20%);所有患儿及时予以高效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16例,有效率为8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结论呼吸道为最常见IFI感染部位;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多数患儿有严重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史和侵入性操作史;早期诊断、及时使用高效抗真菌药物可改善预后。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疗经验,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52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如下临床特点:①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②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腹部体查无明显腹肌紧张及固定压痛点,腹部体征与腹痛剧烈程度不平行。③皮肤紫癜多于48h内出现,皮肤紫癜出现后可以明确诊断,经激素等综合治疗后,52例患儿1~3d腹痛明显缓解;皮肤紫癜出现前,需及时行内镜及腹部B超等检查,综合分析临床特点,反复评估病情。结论提高对腹型紫癜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查,并结合合理的辅助检查,可以及早诊断本病,从而给予早期治疗。
简介:目的观察"口疮净"佐治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均静脉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及退热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同时服用自拟中药"口疮净",日1剂,频服,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退热、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39例,有效41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退热时间及疱疹或溃疡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疮净"佐治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71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儿科败血症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不同年龄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变化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71例中新生儿35例(占49.30%);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新生儿居多;新生儿组白细胞可无明显改变,CRP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与年龄无关;在病原体构成上,以革兰阴性菌较多(占54.93%),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占19.72%);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100%耐药。结论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各异,血白细胞改变不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CRP升高较白细胞变化灵敏,及时行血培养可明确诊断;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较多,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早期积极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