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及术后72h对我院20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与20例行开腹子宫全切术患者采血,用流式细胞法测定其血液中淋巴细胞比例,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24hCD3、CD4较术前下降(P<0.05),72h后基本恢复(P>0.05);行开腹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24hCD3、CD4、CD4/CD8,CD56均下降(P<0.05),72hCD3与CD4仍处于较低水平(P<0.05),其余恢复正常(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小,而开腹子宫全切术则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125例子宫肌瘤需行子宫切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63例。所有患者均在气插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组在术前30min开始给予乌司他丁3000U/kg·次,加入5%葡萄糖水100ml中静脉滴注,1次/8h,共6次;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等次数的5%葡萄糖水。结果术前两组患者IL-6、IL-8、TNF-α含量基本相当(P>0.05)。术后,两组患者IL-6、IL-8、TNF-α含量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是治疗组IL-6、IL-8、TNF-α含量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要低(均P<0.05);术后IL-6、IL-8、TNF-α含量的下降速度,治疗组明显要快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子宫切除手术创伤引起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的分泌与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
简介:摘要目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血管再生和骨组织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观察hVEGF-165基因转染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VEGF的功能及转染后细胞的成骨活性。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并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传代培养后以1μgPcDNA3.1-hVEGF165∶3μL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的比例转染,通过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外源性VEGF的表达。(2)测定在正常条件培养和成骨条件培养下,转染后细胞上清中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水平。结果(1)hVEGF165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成功分泌VEGF蛋白。(2)成骨条件培养下,基因转染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分泌量明显高于未转染组(P<005);而在正常条件培养下,基因转染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分泌量较低。结论(1)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可将hVEGF165基因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可有效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VEGF。(2)在成骨条件培养下,转染hVEGF165基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能力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作用及预后。方法106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T组)及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每4h监测1次床旁血糖。当CT组血糖>11.1mmol/L时,皮下注射中性可溶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在11.1mmol/L以下;当IT组血糖>6.1mmol/L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mmol/L。观察两组肝肾功能异常、有创通气患者例数及死亡例数。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1、3、7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值。结果强化组肝肾功能异常例数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死亡例数差异无显著(P>0.05)。强化组治疗7天后血清CRP含量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在COPD急性加重期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有较好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漂浮导管留置对于肺动脉高压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漂浮导管监测为有创性操作,在留置后的护理和监测中,护士要严格掌握各部位压力正常值,准确分辨压力波形,做好导管护理,才能提高监测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性神经病(DPN)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比较符合WHO诊断标准的8例Ⅰ型糖尿病、41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程的关系、血糖的高低、电生理检测的异常。结果41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只肢体疼痛、麻木为主,发病率与病程的延长呈正比关系,神经电生理检测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SCV比MCV异常率更高。经治疗后病情痊愈17例(40.5%),好转25例(59.5%)结论DPN的发病机理较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神经电生理检测中SCV比MCV更敏感,治疗应是包括隆糖、降脂为主的多途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糖尿病(DM)患者不同临床分期血清胱抑素C(ScysC)、血肌酐(SCr)浓度及尿微量白蛋白(UMA)的含量比较,探讨ScysC在D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依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20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A(正常蛋白尿)、B(微量蛋白尿)和C(大量蛋白尿)3组,直接测得或计算出各组ScysC、UMA、SCr的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UAER增加,ScysC、UMA、SCr的含量逐渐增高,在A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中,ScysC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Cr、UM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ScysC、UMA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S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A组比较,ScysC、UMA、SCr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ScysC升高,ScysC可能可作为其早期诊断的一个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肌充盈分级(MBG)的方法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无复流现象,并探讨无复流现象对PCI后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首发前壁AMI并于6-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128例,应用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MBG0-1级)和有复流组(MBG2-3级)。其中无复流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23±13.17岁),有复流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3.18±11.73岁)。所有患者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LVG),测定心室压力、容积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AM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CAG、LVG和ERNA检查测定上述参数。结果①无复流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有复流组显著延长,CK-MB峰值和Killip≥2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②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无复流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WMS和LVEDP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ERNA参数比较,无复流组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各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降低,同时峰射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反映了梗死相关区(IRZ)的心肌仍处于失灌注状态,导致左室功能的降低,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有效心理因素干预对病程转归的影响。方法急诊收治的60例ACS伴有抑郁症患者将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观察组除了必要的常规药物(硝酸酯类、辛伐他丁、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舒血宁等)和其他治疗之外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并采取正确的心理疏导和有效心理因素的干预,及时采取有效心理因素干预对老年ACS患者的病程、转归、愈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6%73.4%,P<0.05),病程短,疗效稳定,复发率低,愈后好。结论心理行为因素对老年ACS患者的治疗过程、效果、愈后、复发率和死亡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及时采取有效心理因素的干预,是有效提高老年ACS患者抢救成功率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