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以及5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无深静脉血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观察和统计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年龄占据比例为86.00%;手术感染占据比例为42.00%;高血压占据比例为38.00%;糖尿病占据比例为36.00%;卧床占据比例为14.00%;冠心病占据比例为10.00%;血栓病史占据比例为6.00%;脑血管意外占据比例为4.00%。结论: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手术、高血压、糖尿病、卧床、冠心病、血栓病史、脑血管意外等,在临床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以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对老年卒中患者结局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方法:本次选取了在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从中抽取了76例,按照随机掷骰子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患者采取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之后对两组患者自理能力、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调查评估。结果:组间患者自理能力对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对比,试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比,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采用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可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并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的重点是分析在进行脑心卒急救中将会的流程将进行优化后的效果。方法:此次的试验中将26例患者作为脑心卒急救的对象,随之将参与急救的患者采用平均分的方式进行分组。分成两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的人数为13人。对照组采用的是最为基础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的是优化护理流程后的方法,对比近视进行急救的抢救治疗效果、各项检查的时间评估、及救治后的效果、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在10mim完成神经功能的检查、30mim完成基本的检查项目、静脉血栓的各项评估、预防脑心卒评估、前期的康复评估报告。在通过各项检查后发现过早的进行急救康复的人数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的急救护理优化后在分诊、基础检查、进行诊治治疗的时间是远远要短于对照组的,也因此家属对于护理满意的度也是要高对照组的。结论:在进行脑心卒患者急救中将流程优化后不但给患者增加了急救的机会,缩短了检查的时间,还能提高家属对今后预防护理的满意度。
简介:【摘 要】目的:根据临床实验结果来分析对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划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为选取范围,并在该时间范围内选取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选取ONT≤4.5h的患者120例进行观察研究。根据ONT分为0-0.3h组(A组)和3.0-4.5h(B组)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静脉rt-PA使用后的24小时内过程中按照2013、2018年AH A、ASA急性脑梗死早期管理指南中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管理共识予监测血压、心率及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A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A组患者心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早期使用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和神经功能评分,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情况,该方法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值得使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对老年卒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132例老年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66例)和对照组(n=6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观察组实施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结果:在患者自理能力改善程度方面,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差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模式的老年卒中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且患者的术后心理和生活状态恢复效果良好,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 对CT在脑肿瘤卒中和脑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择了某医院2021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脑肿瘤卒中患者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5例,其中脑肿瘤卒中患者为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实施CT扫描的方式来进行鉴别诊断,并对两组患者的脑出血和脑灌注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脑出血量要少于对照组,另外,在脑灌注程度上来说,实验组也要轻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CT影响诊断鉴别,可以对脑肿瘤卒中和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准确的诊断,但是,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特异性更强,所以,在临床诊断中有着很好的诊断鉴别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依托于现有技术优化并验证基层医院卒中绿色通道,使更多患者实现了在“溶栓时间窗”内精准溶栓治疗。方法:选取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进入我院脑卒中绿色通道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为我院开始采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软件系统以后救治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绿色通道。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到完成影像学检查时间(door-to-image time,DIT)、入院到注射静脉溶栓药物时间(door-to-needle time ,DN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量表评分、溶栓后7天 NIHSS 评分、MRS评分及ADL评分。结果:实验组DNI及DIT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太极云手在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与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 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情况下,予以太极云手练习。治疗结束后,执行Fugl-Meyer量表的上肢部分评估(FMA-UE)、简易上肢功能检测量表(STEF)评分,并使用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来测定肘关节的位置感知误差角度。以此观察两组的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结果:在治疗完成之后,观察组在FMA-UE和STEF评估中的得分明显超过对照组,并且在肘关节位置觉的准确性方面显示出较小的误差角度。这些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太极云手练习对上肢的本体感觉重塑有积极影响,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并增强动作协调性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开展BAP-65评分,观察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在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从笔者所在医院择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照是否患有相关性肺炎划定组分,即观察组(相关性肺炎患者40例)、对照组(非相关性肺炎患者40例),均进行BAP-65评分,旨在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机械通气发生率、BAP-65评分数据,并分析不同程度的BAP-65评分。结果: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长、通气时长、住院费用均显示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发生率,观察组发生率为70.00%(28例),对照组为25.00%(10例),显示观察组为更高(P<0.05)。比较组间的BAP-65评分,观察组为(3.25±0.33)分,对照组为(1.27±0.16)分,观察组为更高水平(P<0.05)。分析观察组中的不同程度BAP-65评分,显示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越加严重。结论: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开展BAP-65评分,可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患者是否有相关性肺炎,在临床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并探讨卒中救治流程改进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成效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收治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收治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病例总数及构成、发病3-6小时内到达医院的病例数、接受静脉溶栓病例数、急诊介入病例数、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NT)中位数、入院到动脉穿刺时间(DTP)中位数等卒中救治关键指标方面的差异。数据处理采用SPSS 27.0软件,统计方法包括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发病4.5小时内到达医院病例数、接受静脉溶栓病例数、急诊介入病例数、静脉溶栓率、DNT中位数和DTP中位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卒中救治流程改进对AIS救治成效有积极影响。
简介:摘要:脑卒中,这一与脑血管急性病变紧密相关的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经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在我国,脑卒中更是位居居民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的脑卒中患者数量超过300万,而在这其中,有70%至80%的幸存者会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逐年攀升。这种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其生存年限,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经过积极的治疗,脑卒中患者仍然可能遗留各种功能障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运动障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找和研发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善运动障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