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在基层医院的误诊情况。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基层医院收治的32例高度疑似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基层医院进行初步诊断后,转至省级三甲医院再次诊断,比较评估两次诊断结果,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开胸行肺部活检后,确诊30例,基层医院的误诊率(56.7%)明显大于省级医院(23.3%)(P<0.05)。基层医院的医师人数、从业年限及经验,对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诊断的理论知识及技巧掌握,医疗检查设备均明显落后于省级医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对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的诊断误诊较高,主要原因为基层医院的医生从业年限较短,从业经验缺乏,对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诊断的理论知识及技巧掌握不完善;医疗检查设备简单、落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脑动脉硬化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根据患者住院的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者66人为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64人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疾病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观察组在护理差错、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健康教育利于脑动脉硬化患者的康复。因健康教育较简单,易实施,因此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灌注成像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3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观察组),并选取15例同时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患者(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CIP扫描,并记录TIA发作时间,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对患者感兴趣区的MTT、CBV、CBF值进行测量,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测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检查之后,对照组CT平扫没有异常现象,其MTT、CBV、CBF分别为(5.6±0.5)s、(3.8±0.4)ml/100g、(42.6±9.3)ml/(100g·min)。观察组患者CT平扫也没有异常现象,其中25例患者发现和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与对照组相比,MTT延长,CBV和CBF有所降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对椎基底动脉TIA的诊断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在临床诊断椎基底TIA的时候,可以提供有利的影像学资料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于我院影像中心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31例。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对数据进行重建、分析,重点观察肺动脉栓塞的部位、数量、栓子的大小、各级肺动脉的显示及肺野、胸膜及心脏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的肺动脉主干、双侧肺动脉干、肺叶、肺段动脉的均显示,其显示率为100%。多发栓塞19例,单发栓塞12例,均表现为肺动脉内低密度的充盈缺损,其中5例患者存在肺动脉高压,5例患者发现一次或双侧胸腔积液,3例患者并发肺梗死,2例患者显示westemark征。结论16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其首选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首次解压时间及总时长压迫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91例,按照术后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及压迫总时长不同分为四组。首次减压时间分别设为1h和2h,压迫总时长定为4h和6h,每次减压时间定为1h进行对比。结果四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一组出血,血肿,水泡与二三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一二组肿胀发生率、疼痛程度均小于三、四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h开始减压,压迫时长4小时,患者肿胀疼痛程度较轻,是合适的首次减压时间和压迫时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提高肺栓塞诊断的正确率,降低错误率和漏诊率。方法选择64层螺旋CT对肺栓塞患者进行扫描,开始常规扫描然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区域从患者肺尖至膈水平。结果1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12例为两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2例为右肺动脉主干及其部分分支栓塞,4例为左上肺动脉及下肺动脉栓塞。结论64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除了可以确定肺动脉是否具有栓子并且可以诊断出栓子的具体位置和栓塞的范围,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由此提高该病的认识度。方法将我院104年9月~2015年9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患者43例(研究组)和通气收治的单纯脑梗死患者27例(对照组)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研究分析所有活动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血脂、临床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影像学特点以及纤维蛋白等各方面。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血压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同时血糖异常患者数量较多,与此同时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率较高,合并颅内主干血管下载较多,观察患者影像学资料,可发现分水岭梗死与多发性梗死的概率较大,容易发展成为脑梗死,与此同时该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较差,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当排除合并颈动脉狭窄,针对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模式,调节并控制患者血压和血糖水平,控制斑块,促进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出血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5例非出血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病人资料。结果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3例同期行动脉瘤夹闭及一侧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1例分期行动脉瘤栓塞术及双侧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1例行双侧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动脉瘤未做处理,随访时间最短半年,平均随访时间15.6个月,随访期内复查CT灌注皆有改善,5例均未发生动脉瘤复发或破裂。结论非出血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者需要个体化治疗,综合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临床评估适合夹闭的动脉瘤,选择同期进行开颅夹闭及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是安全且有效的,对于临床评估后破裂风险较小的动脉瘤可以选择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