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多次法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06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多次法根管治疗;治疗组实施一次性根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牙髓病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口腔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6%,高于对照组67.9%;仅有2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牙髓病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进行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发生置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对策的研究现状,为护理人员针对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指导,对PICC置管时减轻患者疼痛和情绪紧张,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的新辅助方法进行了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牙髓炎患者应用不同根管填充完善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需行根管治疗术的牙髓炎患者106例共计134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67颗患牙,观察组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冷牙胶侧方加压治疗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同填充完善程度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适充率为94.03%,对照组适充率为86.57%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7.01%,对照组有效率86.57%,治疗组的总体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牙胶垂直加压治疗方法治疗牙髓炎临床效果显著,并且选择适充的治疗效果最佳,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胃管置入长度在胃肠减压引流中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肠减压患者70例,依据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胃肠减压患者35例。实验组患者的胃管置入长度在54~68cm之间,参照组患者的胃管置入长度在44~54cm之间,最后对比两组胃肠减压患者的减压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置入不同长度的胃管,实验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腹胀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由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胃肠减压引流中选择置入适宜的胃管长度,可以使患者的腹胀得以缓解,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麻醉应用七氟醚联合骶管麻醉的情况。方法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实施下腹部手术的患儿85例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吸入七氟醚的麻醉方式,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骶管麻醉。统计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HR、MA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各时段HR、MAP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与躁动发生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麻醉应用七氟醚联合骶管麻醉患儿各时段的HR、MAP变化情况较好,患儿苏醒时间短,躁动发生率低,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相关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仁济医院西院普外科接受PICC置管的52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接触性皮炎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ICC置管相关接触性皮炎发生率为14.6%(76/522),其中轻度7.3%(38/522),中度5.2%(27/522),重度2.1%(11/522)。接触性皮炎发生时间≤7天,占1.7%(9/522);8-14天,占1.5%(8/522);15-28天,占5.9%(31/522);28天以上为5.4%(28/522)。影响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睡眠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5)。结论PICC置管相关接触性皮炎发生率为14.6%,其中轻度接触性皮炎居多,发生时间以置管后15-28天发生居多,体重及睡眠是接触性皮炎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从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本院ICU科室接受治疗的深静脉置管患者中随即选取150例,其中36例患者发生感染。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体会。结果导致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导管连接造成污染、药液加注造成污染、插管操作造成污染、患者的易感性造成污染、股静脉穿刺时造成污染、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造成污染、管内血块凝滞堵塞造成污染等。结论针对深静脉置管的冶疗及护理过程,容易引起患者产生感染的因素较多,故而应该严格控制感染诱发因素,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实行无菌操作,尽可能的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