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左氧氟沙星在临床治疗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并研究该药物合理使用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期间在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88 例,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年龄、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用药方式, 经对症处理后的改善情况,并探讨该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措施。结果:在 88 例患者,女性例数高于男性,年龄在 21 岁 ~65 岁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段,静脉给药高于口服,患者药物剂量在 300mg/d 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高,联合用药高于单独用药。在对患者停药之后,有 54 例患者症状消失或减轻, 34 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变后进行对症药物干预,治愈 24 例,好转 10 例。结论:左氧氟沙星在临床治疗应用中,其 给药途径、给药剂量、患者性别和年龄、用药方式均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对该药物的合理用药加强关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含何首乌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问题。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2月—2021年4月间收治的570例接受过何首乌中成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中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39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总例数的6.84%(39/570);从药物制剂来看,首乌延寿片、补肾益寿胶囊、尿毒清颗粒、通脉养心丸等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丹田降脂丸、山海丹胶囊等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从不良反应类型来看,肝损伤以及胃肠道反应的占比较多,过敏反应、心律不齐占比较少。大部分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结论:患者在接受含何首乌的中成药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临床上针对接受首乌延寿片、补肾益寿胶囊、尿毒清颗粒等药物治疗的患者应该重点关注药物安全性,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患者安全,为保证疗效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同时开展安全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从2022年7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种疫苗的儿童随机抽取236例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18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安全护理,比较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利用单因素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17%相比对照组33.90%更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包括儿童体质、药物影响、接种时间、接种后休息情况(P<0.05)。结论:因此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针对性开展安全护理可有效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本文围绕“婴幼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这一选题,深入探讨了婴幼儿预防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监测与管理策略。首先,本文概述了婴幼儿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并指出了预防接种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及其影响。随后,文章详细阐述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构建、监测方法与技术,以及管理制度与规范、应急处理与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的实践经验,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婴幼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提高接种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果酸在皮肤科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在2021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皮肤病患者(均为轻中度痤疮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措施分为实验组(应用果酸治疗方法联合常规护理措施)和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每组均为30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皮肤病患者不良反应(轻度疼痛、面部泛红以及皮肤脱屑等)发生率以及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皮肤病患者的轻度疼痛、面部泛红以及皮肤脱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皮肤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果酸在皮肤科的应用价值显著,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创伤的危急性作出进一步阐述,同时借用数据反馈出快速反应团队模式的效果价值。方法:以急诊创伤为检索条目,从2023年5月-2024年5月就医患者名单中筛选,依据研究原则将筛选量控制在70例,信封法加持下完成初步筛选患者实施不同急救护理措施,随后用措施缩称作为组名,即快速组、常规组,结论由反应调查统计得出。结果:快速组按既往病例中常见的不适反应作为依据,并选入3类反应,从风险统计中了解到,该措施针对引发风险的重要问题与因素予以个体干预,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改善统计已达研究目的(P<0.05)。结论:快速反应团队模式针对急救中的常见反应及相关风险进行有效预防、控制,从多方面保证患者得到最佳护理体验。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 58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旨在为临床上精神病药物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以本院于 2019年 2月到 2020年 3月期间精神病患者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名称、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严重程度、停药或减量后是否好转、对原有疾病的影响等,旨在为本院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氯氮平片、奥氮平片、利培酮片以及碳酸锂片,分别占 43.1%、 12.1%、 12.1%、 8.6%;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分别占 25.9%、 15.5%、 12.1%、 12.1%; 25例患者不良反应较严重, 33例患者程度一般, 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停药或减少剂量,其他患者按说明书服用方法继续正常剂量服用, 58例患者最终均好转, 12例患者因不良反应的导致病程延长, 1例患者病情加重, 45例患者未对原患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结论:精神病治疗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脏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加强监测,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