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肝脏疾病中血流动力学因素对脾脏超声弹性成像结果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建模后的第2周、4周、6周和8周分别进行脾脏的超声弹性检测、超声造影和门静脉压力测量,且在超声造影后分析时间-强度曲线获得脾组织的起始增强时间、增强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下降斜率,分析超声造影参数、门静脉压力与脾脏硬度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时间点脾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脾脏硬度与门静脉压力及增强达峰时间呈正相关(r=0.713,r=0.589;P〈0.001),与峰值强度及下降斜率呈负相关(r=-0.628,r=-0.563;P〈0.001)。在肝纤维化的S3期和S4期,脾脏病理切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脾窦扩张和脾脏淤血。结论:在慢性肝脏疾病中,门静脉压力增加是引起脾脏硬度增加的起始因素;脾窦扩张淤血、脾脏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降低与脾脏硬度增加直接相关。

  • 标签: 脾脏硬度 血流动力学 门静脉压力 超声造影
  • 简介:<正>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对心血管疾病难于作出早期诊断,心电多相信息诊断技术的应用为心脏疾病提供了一种早期检测手段。作者通过心电多相信息诊断议对197例分析,探讨其参数指标在临床应用时的诊断价值。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心肌缺血 常规心电图 参数指标 信息诊断 高血脂 心电图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涂片细胞形态与红细胞参数在临床初诊MA与MD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0例大细胞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结果和显微镜下血涂片细胞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A患者MCV.MCH值高于MDS患者RDW值低于MDS患者,MA患者红细胞异形率明显低于MDS患者。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结合红细胞参数可以初步区分MA和MDS。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霍特双参数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霍特双参数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对成都市2006年住院人数进行定量预测,并对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评价。结果霍特双参数指数平滑预测模型预测住院人数的结果满意。通过计算机反复试算,可获得最佳的一组平滑常数(α,γ),使预测模型的预测误差最小。本例预测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3.4438%〈10%,预测精度较高。结论霍特双参数指数平滑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计算简便且具有递推性质。在医院管理中有应用价值。

  • 标签: 霍特双参数指数平滑模型 预测精度 预测误差 住院人数 卫生服务需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12导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STT的差别。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00人用常规心电图的连接方式和12导动态心电图的连接方式分别描记心电图,然后比较两种连接方式心电图STT的差别。结果两种导联联接方式,ST段正常或改变基本一致的555例,一致率为92.5%,但动态心电图的ST改变较常规心电图显著;T波正常或改变基本一致的561例,一致率为94.8%;结论(1)两种联接方式,虽然ST段的一致率为92.5%,但动态心电图的ST改变较常规心电图显著,所以动态心电图的ST诊断标准应比常规心电图的ST诊断标准更为严格;(2)两种联接方式T波的一致率为94.8%差别较ST段小,在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T波时,可适当考虑这一情况。

  • 标签: 12导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 导联 ST 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对2012年1月至12月收住院的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40例,采用随机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病例均于生后12h内气管内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果两组药物外喷、脱管、感染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验组操作方法简单,给药方便,并发症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物的浪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产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不同给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出院患者中应用的影响。方法将96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回访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进行系统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相关知识宣教,回访组患者出院后给予电话回访。1年后评价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情况。结果回访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提供知识和心理援助能提高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的遵医率及满意度。

  • 标签: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电话回访 遵医行为
  • 简介:目的建立表面活性剂眼刺激性测试的体外细胞方法分层筛选模型。方法应用中性红摄取试验(NRU)、红细胞溶血试验(RBCH)及荧光素漏出试验(FLT)3种体外细胞方法对20种表面活性剂的眼刺激性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代入4种分层筛选模型(FLT+NRU、FLT+RBCH、RBCH+NRU、NRU+RBCH),所得到的分级结果与Draize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指标为Gamma系数、McNemar-Bowker系数、Kappa系数和分级一致率),以此来评价4种分层筛选模型对表面活性剂的检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建立的4种分层筛选模型(FLT+NRU、FLT+RBCH、RBCH+NRU、NRU+RBCH)与Draize试验分级结果进行比较,分级一致率分别为90.0%、80.0%、80.0%、65.0%,Kappa值分别为0.84、0.68、0.69、0.47(均P〈0.01),Gamma值分别为1.00、1.00、0.93、0.88(均P〈0.01)。结论以FLT(第1层)和NRU(第2层)组成的分层筛选模型较其他3种模型具有较好的检测效能,更适合应用于对表面活性剂的眼刺激性检测。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眼刺激 动物 实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表面激素吸入治疗在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间收治的4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必可酮表面激素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91%,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的肺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表面激素必可酮吸入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激素吸入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哮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討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8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血常规变化、气道高反应性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PEF、FVC、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气道阻力(Raw)、气道传导率(Gaw)、气道高反应性(BHR)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治疗有良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气道炎性反应,增强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和高反应性,且不良反应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 表面激素吸入 安全性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了解阳春市0—14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现状,为制定乙肝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阳春市0—14岁儿童,采集每名调查对象静脉血3~5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BsAg检测。结果共检测2966名儿童,检出HBsAg阳性77例,阳性率为2.60%;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免疫史儿童的HBsAg阳性率(1.33%)低于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儿童(6.60%)(P〈0.01);城镇儿童HBsAg阳性率(1.57%)低于农村儿童(3.14%)(P〈0.05)。结论阳春市0~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较低。今后应加强对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儿童的乙肝疫苗补种工作。

  • 标签: 肝炎抗原 乙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患儿的PaO2、PaCO2、PaCO2\FiO2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1.8%,明显高于对照组(75.6%),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PaO2、PaCO2\FiO2的上升幅度及PaCO2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足月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急性呼吸窘迫
  • 简介:目的探讨麻阳县小学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控制乙肝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7年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进行的麻阳县小学生HBsAg携带状况现况调查结果,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HBsAg阳性的小学生为病例,同性别、同自然村或街道和年龄上下相差不超过2岁的HBsAg阴性的小学生为对照。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资料的数据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条件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肌注或点滴、拔牙、打预防针、一次性注射器具、一人一针一管、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加强接种、母亲患乙肝或HBV携带者等因素与小学生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12个因素作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后有6个因素:肌注或点滴、拔牙、母亲患乙肝或HBV携带者、母亲文化程度、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一次性注射器具与小学生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注或点滴、拔牙和母亲患乙肝或HBV携带者是小学生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打预防针、一次性注射器具、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和乙肝疫苗加强接种是小学生HBsAg阳性的保护因素,而其中的母亲文化程度、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和一次性注射器具是主要的保护因素。

  • 标签: 小学生 乙肝表面抗原 影响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丁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178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的人群进行检测,并应用拉米夫丁对其中33例病人治疗6月,观察其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HBV-DNA、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178例共检出65例携带乙肝病毒者,总体阳性率5.52%;男22例,女43例。肝功能异常率43.08%。拉米夫丁应用1月HBV-DNA转阴率96.97%,应用6月可改善治疗组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结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拉米夫丁可以迅速降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的滴度,改善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

  • 标签: 肝炎 乙型 表面抗原 阴性 肝炎病毒 拉米夫丁
  • 简介:目的探讨用2.5%复方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对雾化吸入表面激素相关性口腔真菌感染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12例雾化吸入表面激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112例和对照组100例,比较分析两组在基本情况和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预防组(20.0%vs1.8%,P<0.01)。结论用2.5%复方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可有效降低雾化吸入表面激素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碳酸氢钠 医院感染 口腔真菌感染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酒精的摄入是肝脏疾患的两大肝毒性因素,以往很多文献报道在酒精性肝病人中经常可检测到HBV血清标记。在日本,约有2~3百万HBSAg携带者,每年,酒精性肝病患者人数与酒精的消耗量同时增加,因此,HBV感染与酒精中毒有

  • 标签: 携带者 乙型肝炎 肝脏疾患 HBSAG 肝毒性 乙肝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化法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与HBV-DNA水平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之间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FQ-PCR)及ELISA三种方法同时检测173清标本,并对其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对比分析。结果173例患者血清HBsAg含量与HBV-DNA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能较准确、快速地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DNA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越来越广,其作用较多,已经在中药药剂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中药药剂学开发及研究过程中,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分类、定义,然后详细叙述其在中药药剂学中应用作用。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中药 药剂学 应用 作用
  • 作者: 王皓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吉林吉林  132013)  【摘  要】目的:探讨贝复舒滴眼液与眼用凝胶联合治疗眼表面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治疗的眼表面损伤患者80例(96只眼)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0,50只眼)和观察组(n=40,46只眼)。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硫酸软骨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给予贝复舒滴眼液与眼用凝胶联合治疗,2周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VAS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眼睛刺痒、短暂性视力模糊、眼结膜充血、角膜擦伤发生率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将贝复舒滴眼液与眼用凝胶联合治疗眼表面损伤,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