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骨科20091~20121期间诊治的1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对照组67例。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65%,显著低于对照组(3731%),χ2=4011,P<005,提示并发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t=3662,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t=2246,P<005,提示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显著缓解疼痛,术后髋关节功能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髋关节表面置换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血常规变化、气道高反应性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PEF、FVC、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气道阻力(Raw)、气道传导率(Gaw)、气道高反应性(BHR)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治疗有良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气道炎性反应,增强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和高反应性,且不良反应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 表面激素吸入 安全性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討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8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血常规变化、气道高反应性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PEF、FVC、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气道阻力(Raw)、气道传导率(Gaw)、气道高反应性(BHR)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治疗有良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气道炎性反应,增强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和高反应性,且不良反应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 表面激素吸入 安全性 疗效观察
  • 简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8版《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指南》已出版,本指南最终目标是通过适当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以下节选关于医疗机构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内容,每条建议均根据科学证据、基本原理、实用性和联邦法律制定。其建议分级系统如下。

  • 标签: 环境 物体表面 清洁 消毒 灭菌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标本应用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及不同检测方法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站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共计163份乙肝表面抗原疑似呈现弱阳性的血液样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完成检测,以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为金标准,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准确率、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为92.64%,特异度为88.37%,灵敏度为94.17%;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准确率为77.91%,特异度为53.49%,灵敏度为86.67%;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准确率、特异度与灵敏度,均显著高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P<0.05)。结论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相较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准确率更高,初筛可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后续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提高准确率,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可作为复检方式保证准确率。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 酶联免疫吸附 胶体金免疫层析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新生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管理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8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分为实验组(43例,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清洁消毒计划实施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管理)、对照组(43例,常规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管理),对比两组病区物体清除率。结果 实验组键盘清除率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骨折椎垂直压力螺钉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伤椎前缘、后缘、水平位移以及矢状面Cobb角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椎垂直压力螺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方面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增加患者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还能纠正后凸畸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骨折椎垂直应力 胸腰椎骨折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ARF)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ARF患儿,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PS治疗,观察组基于此,配合NCPAP,对照组配合常规机械通气(CMV),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住院时间、经口喂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ARF患儿,采用NCPAP配合PS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缺氧情况,效果好,病发症少,可加速康复。

  • 标签: 新生儿 急性呼吸衰竭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该疗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纳的56例ARDS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儿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1.4%和9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理想,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足月新生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10月诊治的6例新生儿ARDS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儿均为足月儿,4例自然分娩儿有围产期窒息史,2例剖宫产儿否认缺氧吸入史。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呼吸困难、青紫,X线胸片有透过度降低及浸润性改变。1例应用无创CPAP治疗,余5例采用常规机械通气,其中2例气管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愈5例,另1例因严重合并症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寻找有效指标早期诊断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和ARDS,在常规治疗同时辅用外源性PS可显著提高ALI、ARDS疗效。

  • 标签: 婴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新生儿 常规治疗
  • 简介:摘要总结10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护理经验。我们认为对RDS患儿在机械通气的同时,经气管插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同时给予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热量,严格无菌操作等护理;10例中患儿治愈9例,自动出院1例。早期足量应用固尔苏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机械通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人工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成效(观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的成效)。方法对30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实行临床总结和分析。结果依据JohnNInsall评价标准,在术后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进。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骨关节炎切实有效的途径,不过也要注意适应性选择及胫骨假体正确放置来减缓胫骨假体松动,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究。

  • 标签: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膝关节骨关节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荧光标记法在重症监护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的应用疗效。方法 采用荧光笔在环境清洁人员进行清洁工作前进行预先标记,于清洁后借助紫外光灯检查标记是否被清除,记录荧光标记清除率,并进行措施干预。结果 干预前,经相应检查结果显示,菌落数值较多;干预后第二季度的荧光标记清除率与菌落数值下降率分别为94.9%、45%,未达到合格指标,在进行整体整改后,第三季度的荧光标记清除率与菌落数值下降率分别为98%、86%,指标合格,与第一季度相比,荧光标记法的干预效果更好。结论 采用荧光标记法能有效减少重症监护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后的菌落数值,能够快速评价环境物表的清洁情况,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荧光标记法 重症监护室 高频接触物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VenBOLD)序列对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SSCN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例确诊SSCNS患者的MRI常规扫描、VenBOLD序列影像表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已报道17例SSCNS患者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RI常规T2WI显示脑干、小脑沟回脑表面均匀低信号影覆盖,VenBOLD序列显示脑干、小脑沟回及其周,双侧部分大脑沟裂脑表面广泛均匀低信号影覆盖,伴环池、枕大池扩大,小脑萎缩,脑沟裂加深、增宽。结论SSCNS的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其中VenBOLD序列是确诊SSCNS的特征性影像技术。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式吸痰管在早产儿经气管插管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临床应用。方法8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2例直接从气管导管口注入PS,实验组43例则采用改良方法给药,采用灭菌6号开放式吸痰管作为给药管置入气管导管内滴入PS。比较2组患儿的用药情况和转归,以及注药过程中SpO2、心率最低值,注药30min后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注药后药物反流、面色发绀的发生率较低;注药过程SpO2、心率的最低值较高;注药30min后患儿血气分析结果较佳。结论与传统的给药方法比较,采用开放式吸痰管作为给药管,减少药物反流及浪费,保证了用药的精确,减轻患儿在给药过程中的缺氧程度,提高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愈率。

  • 标签: 肾上腺疾病 探讨 治疗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兴县中、小学生麻疹病毒IgG抗体(抗-MV•Ig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Ss)水平,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及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为学校预防麻疹爆发、乙肝防治提供措施和意见。方法采集手指末梢血,采用ELISA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抗-MV•IgG、抗-HBs进行检测。结果24444名在校学生抗--MV•IgG平均阳性率为95.09%,抗-HBs平均阳性率为56.42%。结论兴县中、小学生麻疹抗体水平处于较好状态,只需针对个体进行麻疹疫苗的补种,学校爆发麻疹几率较低乙肝表面抗体水平略偏低,应加强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同时学校要加大宣传教育、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 标签: 学生 抗-MV&bull IgG 抗-HBs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准确度。方法ELISA法、胶体金法。结果ELISA法影响因素较多,胶体金法复查阳性及可疑标本可减少甚至避免假阳性结果。结论两种方法结合应用于临床可提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的准确度。

  • 标签: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ELISA法 胶体金法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CD40L和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取ACS患者32例(心肌梗死14例、不稳定心绞痛1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例,同时选取1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测定血小板表面CD40L及血清sCD40L水平。随访ACS患者1月,测定其血清sCD40L水平。结果FCM测定结果显示,AMI组和UA组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5),UA组CD40L水平显著高于AMI组(P<0.05),S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ELISA测定血清sCD40L结果显示,AMI组和UA组血清s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5)。AMI组sCD40L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增加,血清sCD40L水平升高,因此CD40L可能成为预测斑块稳定状态的一个指标。

  • 标签: CD40L CD40 急性冠脉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利多卡因胶浆与7%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复合应用减轻喉罩置入时造成的循环改变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随机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乳腺癌手术患者40例,分为利多卡因胶浆组(L组)和2%利多卡因胶浆与7%利多卡因表面组(T组),每组20例,监测患者入室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喉罩置入前后MAP、HR和SPO2的变化,术后观察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L组患者喉罩插入后MAP、HR升高(P<0.05),而SPO2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喉罩插入后L组MAP、HR升高(P<0.05),而SPO2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T组患者术后发生咽痛、吞咽困难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2%利多卡因胶浆表面涂抹与7%利多卡因会厌部表面麻醉复合应用可以有效的减轻喉罩置入所引起的循环波动以及术后咽痛、吞咽困难和恶心、呕吐的发生。

  • 标签: 利多卡因胶浆 7%利多卡因 喉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