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减少胎盘因素致产后出血。方法按摩胎盘子体面娩出胎盘,与徒手剥离胎盘及胎盘自然娩出对照,观察胎盘的娩出时间、出血量及产后感染。结果阴道分娩中遇胎盘滞留或活动性大量出血需尽快娩出胎盘时,用按摩胎盘子体面娩出胎盘较徒手剥离胎盘的时间短、出血量少、产后感染机会较少、产妇痛苦轻。剖宫产术中用按摩子体面方法娩出胎盘较自然剥离胎盘时间短,出血量少;较徒手剥离胎盘出血量减少。结论按摩胎盘子体面使胎盘娩出时间短、出血少、减少产后出血,可用于阴道分娩出现胎盘滞留或紧急娩出胎盘时及剖宫产术中。
简介:摘要目的在于探讨联合超声检查在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妊娠的应用价值。方法腹部超声探查子宫腔内未见妊娠囊,而于其下段切口瘢痕处探及异常回声,然后再用阴道超声仔细观察该处声像图特征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及宫壁的厚薄,彩色多普勒呈现低阻血流频谱。结果43例患者中,确诊3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约90.7%(39/43),误诊4例,误诊率约9.3%(4/43)。结论应用联合彩超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快速、准确、无创伤,给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对其采用超声诊断方式,进一步对超声诊断结果以及相关的治疗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10例患者中,其中3例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出院,4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出院,剩下的3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出院。在对其每一次疗程结束后包块直径测定过程中,发现从第二个疗程开始患者的包块直径开始变小,等到包块完全消失后,继续住院观察2周以上确定没有任何不适后,可以允许患者出院。结论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采用超声诊断方式后可以明确包块型诊断结果,在治疗过程对于治疗监测,提升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应用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子宫动脉接入栓塞联合局部MTX化疗治疗。结果在临床治疗成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β-HCG转阴时间以及阴道出血量等方面,实验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进行治疗时,介入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MTX灌注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动态护理岗位管理在医院门诊采血处的实践。方法:选取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门诊采血处的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动态护理岗位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患者对采血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经管理干预后,观察组在患者对采血工作的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动态护理岗位管理模式对门诊采血处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采血工作的满意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吸痰连接管接头不同的存放方式对其清洁度的影响,为医院交叉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需长期吸痰患者的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连接管接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湿式保存法(将连接管接头浸入15000呋喃西林溶液中保存)和干式保存法(用呋喃西林溶液冲管后将连接管接头用无菌纱布包裹放置保存),比较吸痰连接管街头细菌培养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湿式保存法1d、3d、7d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00%、20%、30%;干式保存法分别为1.67%、8.33%、15%,第7天细菌培养阳性率统计学分析有差异。结论吸痰连接管接头干燥保存的清洁度较湿式保存高,对减少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有一定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45只乳房)乳腺纤维瘤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9例行经乳晕弧形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对照组43例行放射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术后美容效果满意度调查,经乳晕弧形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组术后美容效果总体满意度96.43%较放射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组67.50%优势明显(P<0.01);平均随访1.5年,两组术后局部血肿形成、肿物复发率及乳房哺乳功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乳晕弧形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优点,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同时,兼具美容效果,是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的微创术式。
简介:摘要临床上纤维桩—树脂核因为具有优良的生物机械性能和美观修复效果,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替代传统铸造桩核的修复模式。对于因龋坏、创伤、或者修复失败导致大量冠方的牙体组织丧失的牙齿,临床上通常使用根管桩钉和核来提供固位、应力支持,使得最终完成的修复体可以承载正常的口腔功能应力。长期以来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是铸造金属桩钉,这一类桩钉因为需要取模制作,在预备桩道时会去除大量的根管壁牙体组织,使牙根变得薄弱、易折,并且铸造桩核修复需要至少两次就诊并且由技工中心配合加工桩核,繁琐耗时。随着粘结技术和粘结材料的发展成品金属桩钉、氧化锆陶瓷桩钉以及纤维增强的树脂桩钉(简称纤维桩)等一些可粘结性成品桩钉,因为操作简便快捷、可以与牙体组织间形成粘结力辅助固位逐渐开始被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