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为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提出建设性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的400份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400份标本进行分析,有110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7.5%。其中,公共卫生器具不合格35件,占不合格率的31.8%;水质检验不合格案例数为40起,占不合格比例的36.3%;空气不合格案例数为18起,占不合格案例数的16.3%;一次性餐具不合格数为17件,占不合格数的15.4%。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标本本身有问题,达不到检测的基本条件,由于交付不及时,标本的质量有问题。在微生物标本检验质量控制中,应加强水质和公共用具的监测。此外,还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使检查过程及时规范,提高检查质量。
简介:摘要生物发光是由于生命活体、生物体本身所产生的一类特殊的化学发光现象,促进生物体本身发光需要利用激发能,这种激发能来自于生物体内酶的催化反应。生物发光法是一种快速的微生物检验法,由于生物发光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能够随时进行检测等一系列优点,所以其在微生物的检验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本文首先就生物发光法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原理及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步骤进行详细阐述,然后就影响生物发光法在检验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生物发光法在微生物的检验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剖析,本研究对于促进生物发光法在微生物检验中的良好应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选取 80例在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本院收治的细菌性腹泻患儿,对患儿实施药敏试验和病原微生物检验,对其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 80例患者中将 72株病原菌检测出来,其中气单胞菌、弧菌属、志贺菌群及其他菌群分别为 15株、 30株、 20株及 7株,所占比率分别为 20.83%、 41.67%、 27.78%及 9.72%。检出的病原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及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均较强。结论: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存在十分复杂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按照病菌的药敏结果和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恰当的抗生素进行合理选择,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疾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源性疾病中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1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46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主动监测信息,对患者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结果46例患者共检测810例标本,其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116株,检出率是14.32%;其中致病性弧菌65株,占56.03%;肠道致病菌35株,占30.17%;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59%;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3份,占11.21%。810例标本中,肛拭检出76株,检出率为14.13%;可疑食品检出30株,检出率为16.67%;环境标本检出7株,检出率为8.33%;呕吐物检出3株,检出率为37.50%.结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致病性弧菌及肠道致病菌,不同标本的检出率差异明显,应加强目标菌监测,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引导合理膳食习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院内感染控制中使用微生物检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内,选择的138例住院院内感染的患者,随机抽取各69例,设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实施微生物检验的为试验组,未进行微生物检验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感染转阴率,转阴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86.96%和转阴率86.96%比对照组高(P<0.05,χ2=7.9741,8.9610),住院时间、转阴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对院内感染进行微生物检验可以对感染的感染源进行鉴定,并且对症下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更明显,提高转阴率,有效控制感染,缩短转阴时间,降低了住院时间,患者康复更好,因此可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现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提供建议和思路。方法分析现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待提高。结论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建议引入方法验证,能够提高检验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