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凝血检验危急值在重症新生儿病情预测中的价值进行研究、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间55例重症新生儿患者的病情,对其凝血检验结果以及检验值进行调查。结果55例重症新生儿患者中凝血检验危急值20例,占比例的36.4%。纤维蛋白定量低值10例、凝血酶原时间高值15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值20例、纤维蛋白定量低值合并凝血酶原高值10例、纤维蛋白定量低值合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值15例、凝血酶原时间高值合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值12例。结论凝血检验危急值能够针对重症新生儿患者病情进行预判,并能够对患儿病情变化进行预测,降低患儿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凝血因子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70例重症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浆凝血因子、PCT、PLT、MPV、PDW、TT、APTT、PT、FIB等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检测,并对两组以上指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TT、APTT、PT凝血指标水平比对照组高,且FIB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Ⅸ水平比对照组低,但Ⅷ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PCT、PLT血小板参数水平比对照组低,且MPV、PDW参数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重症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血浆凝血因子变化均十分显著,能够及早发现重症肝硬化患者凝血机制障碍,从而直接反映肝脏功能、肝细胞受损严重性及肝脏是否衰竭等,为预后评估、判断提供可靠诊疗依据,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急救措施与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产科收治的24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并总结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结果24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发病原因分别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经过实施及时的抢救措施及针对性的护理,24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100%。结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救治措施及护理对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及早确诊、积极治疗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因素。
简介:目的旨在对老年人群血栓弹力图的重要参数凝血综合指数(coagulationindex,C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集到的402例单一服用阿司匹林具有完整血栓弹力图、完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老年患者,分析血栓弹力图CI值的参考值范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CI在老年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参考值范围为(-3.80~3.1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数与CI相关(P〈0.05).进一步行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女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与CI成正相关(P〈0.01),而红细胞计数与CI成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人群中血栓弹力图CI值受年龄、性别、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血小板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进一步表明,在通常情况下,年龄、女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充当正向调节的作用,而红细胞在血栓形成中充当负调控的角色.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花倒水莲提取物促凝血作用及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血浆法测定药物对凝血作用的影响。采用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黄花倒水莲提取物能明显缩短血浆凝血酶时间;减小凝血酶原时间;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延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论黄花倒水莲提取物具有明显的促凝血作用,其促凝血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的作用。方法抽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出现凝血异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枕垫后12-24小时以及术后3-5天的凝血象和血浆的水平测验结果。结果患者在输注冷沉淀之后的12-24个小时和输注冷沉淀之前相比,血浆PT和TT以及APTT都明显呈现缩短的趋势,Fbg含量显著增加,Fn含量明显升高,对于差异显著;另外,其中有2例患者的D-二聚体和正常范围比较接近。在输冷沉淀之后的3-5天和输前相比,其中PT和TT以及APTT都明显缩短,P<0.05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发生大量输血之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需要及时输注冷沉陷,有效提高患者在血循环当中的凝血因素以及纤维蛋白等相关的凝血物质的含量,有效缩短凝血的时间,及时纠正凝血异常情况;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道出血患者口服凝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9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1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均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补液、血容量补充、纠正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于基础治疗之上口服凝血酶治疗,对照组口服冰盐水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4.11%的总治疗有效率。组间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道出血患者口服凝血酶治疗,简单易操作,且治疗效果较好,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具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早期阶段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为其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7.5-2018.4期间48例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后PT、APTT、Fib以及D-dimer的检测值。依据APACHEII及Ranson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相关性分析对各组患者的指标结果进行检测。数据利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症胰腺炎组Fib同健康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胰腺炎患者组患者的Fib和D-dimer与轻症胰腺炎患者组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急性胰腺炎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与Fib,D-dimer值成正相关。结论急性胰腺炎与Fib和D-dimer间存在相关性,对Fib、D-dimer含量的监测,能够早期对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程度和预后进行判断和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医院护理人员有效的护理,患者的痊愈时长有效缩短,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结论有效预防并去除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主要病因,同时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DIC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抗凝血浆在急诊生化检验中的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00例,同时间采取同一患者的静脉血多次,每次采血量约5-10ml,分别用普通干燥管及还有肝素抗凝血浆的试管装取,经离心后运用生化自动检测仪分别对两组标本进行生化分析,对比两组样本在各个指标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检验标本中,GGT、TP、Glu、Na+、K+等项目血浆和血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HDL-C、LDL-C、APOA、APOB、TCHE、Urea、Crea、Alb、UA、TBIL、DBIL、ALT、AST、ALP、Cl-、Ca2+、Mg2+、P、TCO2、CK、CK-MB、AMS、LDH等项目肝素钠抗凝血浆和血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生化检验中,肝素抗凝血浆有抗凝起效快,分离血浆速度快等优点,可用于急诊生化大部分项目的检测,但需对K+进行浓度纠正。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6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经及时治疗结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均取得较满意疗效,能够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合适的体循环、适当氧合及酸碱平衡,皮肤及口腔黏膜未发生创伤,皮肤完整,病人能够主动表达焦虑的原因,并能够应用有效机制控制焦虑,护理满意度达91.7%(33/36)。结论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效果,使凝血系统恢复并维持稳定状态,使患者皮肤保持完成,有助于患者对焦虑的控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中患者不同量的自体血回输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手术患者6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甲、乙组,术后将回收的自体洗涤红细胞分别进行回输,甲组<500ml、乙组600-1000ml,分别于术前、自体血回输后1h、18h、36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结果甲、乙组患者的平均自体血液回输量分别为(421.27±15.18)ml、(837.69±22.91)ml,两组患者的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p<0.001);甲组的PT、APTT在输血后变化不显著(P>0.05),而乙组的PT、APTT在输血后1h显著升高(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量会对患者凝血功能造成不利作用,在无任何处理情况下回输量一般不应超过837.69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