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血栓弹力图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在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ICU患者54例(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4例),均提供血栓弹力图指标检测,分析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性。结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R时间、K时间高于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α角与MA值低于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P<0.05。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风险,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血小板及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A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沈阳)》将其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和非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非SAP组),其中非SAP包括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中度重型急性胰腺炎(moderat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呈正态分布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评分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SAP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46例AP患者,其中SAP组50例,非SAP组96例。SAP组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71.76±17.62)%和平均聚集率(67.91±18.10)%、PT(12.02±1.33)s、FIB(4.76±2.08)g/L、D-二聚体(3.75±6.04)μg/L、PCT(0.23±0.08)%、BISAP评分(1.42±1.18)均高于非SAP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46.65±20.11)%和平均聚集率(42.50±20.71)%、PT(11.50±1.51)s、FIB(3.91±1.48)g/L、D-二聚体(1.00±1.37)μg/L、PCT(0.19±0.06)%、BISAP评分(0.45±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显示,SAP组患者血清中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2,灵敏度分别为0.56、0.68,特异度分别为0.99、0.81,其预测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优于PT、FIB、D-二聚体、PCT、BISAP评分等相关指标。结论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PT、FIB、D-二聚体、PCT和BISAP评分可作为预测AP严重程度的指标,其中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的预测价值最佳。
简介:目的通过自身对照比较无肝素透析前、后和封管后30min凝血指标与非透析日基线值的差异,了解高危出血患者无肝素透析后肝素盐水封管对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11年6~9月间无肝素透析的患者共26例,透析后使用1∶1肝素盐水(3125U/ml)按照导管标记容积封管。事先记录非透析日的血凝指标作为基线值,并于透析开始5min、透析后(封管前),封管后30min分别采血检测血凝指标。结果该组患者在上述4个时间点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28.75(26.60~31.63)、32.65(28.30~54.03)、28.25(26.53~32.03)、47.90(35.80~199.65),其中透析后(封管前)数据较基线值无差异,但透析开始后5min、封管后30min的数据较基线值明显延长(P=0.0003,0.0001),其中位数比较基线值分别延长达13.6%和66.7%。其他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封管后较封管前也都有明显延长(P≤0.0001)。结论常规的无肝素透析对凝血各指标影响不明显,但1∶1肝素盐水封管将造成透析开始后短时间内和透析后一定时段内APTT的明显延长,因此,目前采用的肝素盐水封管方式很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下肢关节手术患者104例,根据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52例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对照组52例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指标、手术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h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含量(Fbg)、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6h后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患者T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APTT、PT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患者Fbg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均为发生严重的麻醉不良反应。结论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发生率,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及血脂相关指标的检测,探讨凝血相关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5例正常晚孕组和10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妊娠高血压疾病组PT、APTT、PT-INR、AT-Ⅲ、PL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MPV、PDW、T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CT、TC值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合检测凝血相关指标说明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比正常孕妇具有更高的凝血状态,且有血栓形成倾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温护理干预对老年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部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5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均2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则应用保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T0时两组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观察组TT、aPTT、P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血压、体温及心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观察组血压、体温及心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手术患者应用保温护理干预,利于降低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及效果,临床推广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凝血检验指标对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价值。方法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异位妊娠大出血行输血治疗的80例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输血治疗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观察组(有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无不良反应),每组各40例患者。比较两组输血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检验结果及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输血前,两组各项凝血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输血后,观察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前后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在行输血治疗前,行常规凝血检验,较血常规检验,能更加明显的显示患者接受临床输血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高有效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与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8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度子痫前期 23例,记为 A组,轻度子痫前期 26例,记为 B组,单纯高血压 37例,记为 C组,另回顾性分析 84例健康孕妇的临床资料,记为 D组。对比不同组别凝血指标。结果 四组凝血酶原时间( PT)、抗凝血酶 III( AT-III)、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血浆 D-二聚体( DD)具有明显差异( P< 0.05), A组 PT远短于 B组、 C组、 D组( P< 0.05), B组远短于 C组、 D组( P< 0.05), C组远短于 D组( P< 0.05); A组 APTT远长于 B组、 C组、 D组( P< 0.05), B组远长于 C组、 D组( P< 0.05), C组远长于 D组( P< 0.05); A组 AT-III远低于 B组、 C组、 D组( P< 0.05), B组远低于 C组、 D组( P< 0.05), C组远低于 D组( P< 0.05); A组 FDP、 DD远高于 B组、 C组、 D组( P< 0.05), B组远高于 C组、 D组( P< 0.05), C组远高于 D组( P< 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病情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越严重,凝血功能指标对病情判断可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Wells临床评估量表评分(Wells评分)和凝血功能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例LDVT患者作为LDVT组,12例下肢骨折术后但无LDVT患者作为LDVT高危组,1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和Wells评分。结果LDVT组与对照组比较,Wells评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DVT高危组比较,Wells评分、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VT高危组与对照组比较,Wells评分、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ells评分和凝血功能指标中的IT、FIB对LDVT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10月至2023年2月时间段内进至本院治疗的的6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先后入院治疗时间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53%明显低于观察组97.06%(P<0.05);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在治疗前无明显的差异(P>0.05);行相关治疗后,两组患者在PT、PTA方面无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APTT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理想,对患者凝血功能有改善作用,值得运用于临床中。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指标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入本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合计30例作为实验组,将实验组中患者再分为出血组(n=15)以及不出血组(n=15),选择3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血小板指标检验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较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高,血小板计数较低,血小板压积水平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出血组相比,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较低、血小板压积较小,血小板分布宽度较高,平均血小板体积较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高,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血小板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检验对肝硬化患者而言,能够有效检测出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出血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在接受临床检验过程中,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指标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医院在2022.12-2023.12期间收治到院接受肝硬化诊断、治疗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纳入对照组。同时筛选同时间段肝功能正常的人群100例,将其纳入普通组。为两组患者分别行外周血PT、APTT、TT、PLT、MPV检测,比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普遍低于普通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则相对较高。肝硬化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延长,凝血酶时间(TT)也有所延长,表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受损更为严重。结论 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增加反映了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和破坏的异常。而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则提示了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机制障碍,容易发生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对于评估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以及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中保温措施对胎盘早剥患者术后体温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近2年我院收治的80例胎盘早剥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80例胎盘早剥产妇均行剖宫产手术。采取随机分组的原则,将纳入研究的8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产妇各40例。在行剖宫产手术期间,对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保温措施,为观察组产妇采取综合保温措施。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间体温、凝血功能指标、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进入手术室时,两组产妇体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中15 min、手术中30 min及手术后,观察组产妇体温均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观察组产妇PT、APT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对照组产妇手术后PT、APTT均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产妇PT、APTT均短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中出血量相比,观察组产妇少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寒战、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产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胎盘早剥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期间,采取保温措施,可维持产妇体温,减少出血量,确保凝血功能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对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进行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往在我院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健康孕妇、健康非妊娠女性各46例,分别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对三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五项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检测结果及检测结果阳性率。结果研究1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研究2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研究2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五项指标水平检测结果阳性率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研究2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会明显异于健康孕妇和健康非妊娠女性,临床上可以将这一特征,作为对妊高症进行诊断,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预后及转归进行预测的重要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前后的治疗工作中创伤性骨折病人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012~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28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测定,设为观察组,同期抽取24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进行比照,评估两组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是(31.07±3.41)s,较之手术前的(19.88±1.74)s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的(30.22±3.53)s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后患者往往有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降低的情况,临床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并通过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和尽早治疗来加以控制,以免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术后再出血等状况,从而增加医院单位救治工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