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1999~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线性和非线性视角,分别采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对“旅游导向城镇化”假说进行了综合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首先,“旅游导向城镇化”假说在中国情境中真实有效,旅游业对城镇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旅游业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不仅呈现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而且其强度变化与旅游业发展水平正向相关。以上研究结论为地方政府实施“旅游导向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城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开创了多途径城镇化的有益探索。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推行旅游业驱动城镇化战略过程中还需强调保持旅游产业政策的连续性。

  • 标签: 旅游 城镇化 线性 非线性 实证分析
  • 简介:资源城市创新发展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时代,开展资源城市创新研究意义重大。围绕我国资源城市创新评价的技术路线、创新模式选择和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通过综述发现,虽然不少学者已经关注到我国资源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难度,并做了积极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些颇有启发性的结论和观点等,但聚焦资源城市创新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关于理论、方法、政策和案例等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且滞后于资源城市创新发展实践。

  • 标签: 资源型城市 创新 研究进展
  • 简介:自1898年以来,随着铁路运输、工商贸易的发展,胶济铁路沿线站点逐渐成为人口物流集散地,并因各自区位、资源的优势,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城镇。近年来,由于铁路站点的重置和矿产资源的殆尽,众多“因矿而兴”的城镇正处于职能转变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键时期。论文以胶济铁路的修筑和煤矿开采运输为线索,对矿业资源城镇进行历史研究,并从城镇空间形态、城镇景观与建筑的角度考察此类型城镇发展演变的规律,为后续历史价值的评估与保护发展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 标签: 胶济铁路 矿业资源型城镇 发展演变
  • 简介:城市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面临载体破坏、历史氛围缺失的问题,如何走出困境,使历史街区重新成为城市的一张新名片,外延文化内质、激发街区活力是众多历史街区普遍面临的挑战。针对载体缺失历史街区的特殊性,提出将传统保护手法与“遗产活化+创意修复”结合的保护方式,即在梳理历史发展主线、挖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修缮改善、创意修复、创意更新等多元保护手法,重塑街区品质、实现文化外延,并以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实践,以期对该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引发各方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标签: 历史文化街区 载体缺失 文脉传承 遗产活化 创意修复
  • 简介:面对全球化所营造的激烈竞争环境,199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治理发生了重大转型,普遍从福利政府向企业政府转向,大力实施了营销城市增长策略。在国内、国际环境转变的双重压力下,以土地储备为重点的城市经营和以大事件为载体的城市营销正被中国诸多城市政府所积极采用,因而城市治理表现出显著的企业化倾向。在实施营销城市增长策略的过程中,官商利益联盟共同推进了城市的增长,并各自产生了明显的利益寻租行为。文章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透过城市增长机器理论的视角,剖析了营销城市增长策略的形成机制和利益格局,并以南京市土地储备和奥体新城建设的案例,揭示了其所导致的经济、社会与空间负效应。文章认为,城市内生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摈弃营销增长策略的功利模式,推进城市政府从单一目标的“增长政府”向综合目标的“发展政府”的转变。

  • 标签: 全球竞争 治理转型 城市营销 增长机器
  • 简介:"生活性"成为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特征,居住街区作为历史街区最主要的构成类型,成为历史街区活化保护的焦点。基于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视角,结合公众参与的调研问卷,运用模糊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从空间可达性、空间性质、空间质量三方面构建居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结合苏州大儒巷历史街区展开实证和应用评估,探寻居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提升街区活力的优化策略导向。

  • 标签: 居住型历史街区 公共空间 活力评价 影响因素
  • 简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处出现了大量由政府投资的失地农民动迁社区——过渡社区。在过渡社区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入住社区。作为外来异质性的元素的外来人口如何更好地融入社区,是实现过渡社区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以苏州S区若干过渡社区人际关系与社会信任调查资料为基础,揭示了过渡社区外来人口社区融合的现状与困境,并从制度、社会、文化心理、外来人口自身因素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外来人口社区融合的障碍性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以期促进外来人口社区融合,从而推动过渡社区成长为成熟的包容性新型城市社区。

  • 标签: 过渡型社区 外来人口 社区融合 阻滞 包容性社区
  • 简介: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基于休闲旅游产业内涵的分析,使用改进TOPSIS模型定量测算2000—2014年共15年的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判定成长城市旅游地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作用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1)成长旅游地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具有持续优化的特征,耦合指数日渐逼近理想最优值,递增幅度有增加趋势;(2)合肥市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过程可划分为差异发展阶段(2005年之前)、低位互动阶段(2006—2010年)、高位耦合阶段(2011—2014年),各阶段特点不同;(2)不同阶段各个因素的作用角色和大小不同,政府主导力、市场需求拉力、产品吸引力、旅游竞争力、外部环境产生的力量是推动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演化的主要动力,休闲旅游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是城市产业对外部多种环境因素变化的空间响应所引起的适应性演化。应把握这一发展规律,以保证休闲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持续优化。

  • 标签: 休闲旅游 城市发展 耦合特征 作用机理 肥市
  • 简介:在当代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国际范围内中心—边缘关系结构的转变,处于当今民族国家体系当中的统合国家在边疆治理与话语实践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统合国家,当代中国的边疆问题具有"中时段"特征,并且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着复线边疆的现实与挑战。本文从历史角度思考了统合国家的内部生态问题,并通过对清朝边疆治理策略的分析,探讨了在继承清朝边疆"遗产"问题方面所遇到的正面和负面问题,以及如何从"我们的大清"认同成功地转变为"我们的中国"认同,并对现代中国边疆话语的重构提出了一些初步想法。

  • 标签: 统合型国家 边疆话语 清朝遗产
  • 简介:城郊湿地公园位于城郊结合带,是城郊游憩地独具特色的形式之一,作为城市居民短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其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城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现状,然后结合其特点分析了城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路径,需要以政府主导,做好分区规划,在考虑到社区居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最后以日照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研究了日照市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路径.

  • 标签: 城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 简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侧重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 标签: 项目驱动型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
  • 简介:本文利用非竞争投入占用产出法度量了2002—2012年中国及不同类型省份中旅行社业(狭义旅游业)的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旨在分析旅行社业对经济带动效应的时间变化和地域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间内旅行社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持稳定,但最终需求对国内增加值的诱发程度有所降低,行业自身投入产出率的下降和国际旅游比例的提高成为主要原因;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对基本旅游消费的诱发作用下降,对非基本旅游消费的诱发作用上升,旅游消费结构正在优化;旅行社业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的差异与地区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其对景区相对丰富的东部省份的经济增加值带动作用较大,对景区相对丰富的中西部省份的就业带动作用较大。

  • 标签: 旅行社业 经济增长 带动效应 投入产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