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中国通往东南如的门户城市崇左市,该校也因此被称为“译疆国门大学”。该校的体育学院自学校升才以来的发展有目共睹。该院借助民族传统倒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资源优势,以民族传纡体育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核心,以训练比赛为推动力,以科研为提升力,才力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与教育的示程平台。

  • 标签: 民族师范学院 民族体育文化 学院建设 广西 民族传统体育 侧记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的互补和综合;展现的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的危机的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 简介:才女张爱玲一生都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在不断的放逐中找寻自我。本文以张爱玲自译英文短篇小说StaleMates—AShortStorySetintheTimeWhenLoveCametoChina的个案分析,探讨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如何借助自译这种对话方式,寻求自我同一性,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历程。

  • 标签: 文化身份 自译 回归
  • 简介:美国诗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新诗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对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巧妙运用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美国主流文学的认可,二者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吸收和运用,采用类似的翻译策略和创作手法。

  • 标签: 庞德 汤亭亭 中国文化
  • 简介:<正>20世纪80年代后期,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有了很大的进展,诸如《胡适全集》《钱穆文集》,还有萧一山、南怀瑾等人的著作,大陆征得版权公开出版,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台湾也出版了《鲁迅全集》(解放前旧版)和钱钟书先生的《钱

  • 标签: 南怀瑾 萧一山 胡适之 两岸文化交流 钱穆 《鲁迅全集》
  • 简介:《道连·葛雷的画像》是一部典型的与作者王尔德共命运的作品。它曾因内容邪恶、不道德、形式沉闷无聊,是对前人理论的图解和同性恋的潜台词等因素而备受诟病;但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当人们能更客观地对待唯美主义和王尔德时,对该小说的美学、心理学、文化批评解读就有了可能,小说也由此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 标签: 王尔德 《道连·葛雷的画像》 道德 文化批评 现代解读
  • 简介:圣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它自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中。2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的复兴,圣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的文化意蕴:圣愚的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圣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圣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作者对圣愚形象持双重态度。圣愚现象丰富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人物体系,拓展了作品的情节内容。但其新文化意蕴也表明,当代俄罗斯的东正教信仰沾染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主义色彩。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圣愚现象 文化意蕴
  • 简介:民国时期的《印度艳异记》记录了作者对印度社会的观察,也大量参考了英国作家费纳摩尔(JohnFinnemore)的《印度一瞥》《印度家庭生活》的内容,并与二者形成鲜明的互文关系。《印度艳异记》在所记述内容上虽然与后者大同小异,但在对印度的态度上却多有不同。其对印度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表现出在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传统文化之间的艰难抉择和矛盾的立场,在当时的中国是具有普遍性的。

  • 标签: 印度游记 《印度艳异记》 民国时期
  • 简介:美国土著作家杰拉德·维兹诺深厚的俳甸情结与他在日本的经历有关,但更源于土著文化与俳句之间三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契合点:其一、自然是土著文化之精髓,也是俳句主题意蕴的核心;其二、滑稽、戏谑的评说是土著捣蛋鬼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俳句内在的文化气质;其三、俳句非连贯性、多层次的表述特征也是后现代土著作家试图实现拆解白人语法哲学的理想语言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说,俳句是维兹诺"升存"写作策略的理想文本试验田。

  • 标签: 杰拉德·维兹诺 俳句 自然 捣蛋鬼 升存
  • 简介:本文从《箴言诗》里关于请坐礼仪的小故事人手,观察其中的文化交往形态,继而分析男主人公对非洲女奴的启蒙过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殖民者男性霸权话语。文章第二部分纵览这部中篇小说集的叙事结构,剖析以两性差异为支架的多重两极对照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以小说的开始及其虚构性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自然科学与文学这双重话语既交织又对抗的张力关系,阐明作品在凯勒晚期创作中的实验性质。

  • 标签: 戈特弗里德·凯勒 礼仪 箴言 婚姻
  • 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于2011年1月14日至17日在哈尔滨共同举办“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就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文学进行研讨,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拨冗与会。会议议题包括:1)20世纪文化思潮与英语文学创作;2)文本中的文化记忆与文化想象;3)性别、种族与文化;4)英语文学的生态关怀;5)英语文学的跨文化研究;6)英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7)全球化与英语文学教学。

  • 标签: 英语文学教学 国际研讨会 20世纪 文化视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布克奖小说《狼厅》和《提堂》生动再现了都铎王朝的辉煌时代和一代权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当代小说家调整视角、反思历史的创作心理.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克伦威尔由铁匠之子成为国王亨利八世的权臣、从乡野草根到朝廷重臣的传奇一生,探讨其性格形象中的英格兰特性,解读英国民族共同记忆对历史人物的建构,审视曼特尔正视民族身份认同问题、重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创作思想.当代英格兰特性不仅仅局限于体现其民族的独特性,更体现了英国民族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是英国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重要表征.

  • 标签: 希拉里·曼特尔 《狼厅》 《提堂》 克伦威尔 英格兰特性 共同体文化
  • 简介:本文从解构的视角,立足于性别、种族、文化三方面去解读、阐释汤亭亭的,从而发掘汤亭亭作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对自己的性别、种族和文化所作的思考和质疑.指出汤亭亭并非一个单纯的'解构者':她在消解性别、种族、文化对立之后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重建了对立概念间的互动和融合,并重新评价了这些互动和融合对于人类的伟大意义.

  • 标签: 性别 种族 文化对立 解构 汤亭亭 《女勇士》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在比较文化的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的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著名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是一个十分惹眼的人物,由于他和汤亭亭之间的一系列争论,使他在华裔美国人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对白人霸权提出批评,为亚裔美国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行辩护.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都显示出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倾向.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论文"神秘"着手,结合霍米·芭芭的后殖民理论,探索赵健秀创作中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 标签: 文化民族主义 华裔美国作家 赵健秀 创作思想 创作实践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大江健三郎在他后期作品的创作中,系统地表述了一种新的文化救赎的思想,即要在一个无神时代里,寻求灵魂的自我拯救.其具体表现为,他后期创作的中心已经从原先的"残疾儿"主题转变为"灵魂"主题;他形象地描绘出"无神时代"的基本特征,即一个"上帝缺席"的时代、一个"众神喧哗"的时代、一个可能诞生"新人"的时代;他详尽地阐明了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方法,即观念上具备自觉的"危机"意识、并积极地采取"回归"的行动,以促使"新人"的到来.

  • 标签: 自我拯救 大江健三郎 文化救赎思想 日本 文学评论
  • 简介:李商隐的《锦瑟》是迷人的,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其魅力来自于诗中那些带有悖论色彩的复杂情感。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复杂情感的形成恰恰得到了儒、释、道三家文化资源的有效资助和涵养。正是携带着这些精神之花,《锦瑟》才得以流芳百世,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

  • 标签: 《锦瑟》 李商隐 诗歌 艺术风格 主题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