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胆汁酸代谢水平与超重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方法2010年至2012年,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面向市城区搜集了22 302名孕妇资料,随后选取其中有孕早期血样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43例及年龄特征匹配的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43名,建立了以妊娠期糖尿病为目标疾病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借助该研究人群,本课题以超重为研究目标进行分组,获得超重组(体重指数≥24.0 kg/m2)166例,非超重组(体重指数<24.0 kg/m2)320例;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胆汁酸代谢水平与超重关联的评价。结果超重组中初级游离型胆汁酸水平高于非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与低水平人群相比,血清胆酸(cholic acid, CA)水平>0.086 nmol/mL时超重的OR值为2.09(95%CI 1.14~3.80,校正后P=0.040);血清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水平>0.043 nmol/mL时超重的OR值为2.15(95%CI 1.22~3.78,校正后P=0.040),其余胆汁酸水平与超重关联无统计学意义。通过逐步回归对各胆汁酸进行筛选,发现CA可能与超重的发生独立相关;与低水平(CA≤0.086 nmol/mL)人群相比较,当CA>0.086 nmol/mL时,超重的OR值为2.03(95%CI 1.11~3.74, P=0.022)。结论妊娠早期血清CA和CDCA的代谢水平可能与超重发生相关,其中CA与超重的关联可能具有独立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UHPLC/Q-TOF-MS)技术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败血症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取患儿入院第1天/体检当天的静脉血标本,采用UHPLC/Q-TOF-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特点。结果共纳入败血症组20例,对照组10例。败血症组患儿血苯丙氨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乳糖、4-羟基甲苯丁酰胺、伊洛前列素、顺式8,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苯乙酰胺、血氧烷B2、二氯二甲基二乙胺共12种代谢产物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这些代谢物进行可信度分析,得到7种可信度较高的代谢物,分别为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明显异常,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7种代谢物水平明显升高。
简介:摘要代谢组学是效仿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其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的研究方式,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恶性食管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其疾病,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很大。由于恶性食管肿瘤的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且其诊断在临床上难以实现,目前仍未有可靠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早期诊断。而代谢组学出现又在其研究中越发深入,有望成为其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可靠手段之一。因此,本文就代谢组学在恶性食管肿瘤的诊断及应用展开讨论,对其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并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S)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24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在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行常规体检的462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MetS发生情况及MetS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的关系。结果245例胃癌患者中MetS的发生率为21.6%(53/245),对照组为13.6%(63/4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4,P=0.008)。胃癌患者中,MetS组与非MetS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7.0%(9/245)和3.1%(6/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4,P=0.001);两组肿瘤发生部位、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发生率及总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患者中,MetS与组织学分化较差、TNM分期较晚相关(χ2=4.242,P=0.040;χ2=5.547,P=0.027)。结论胃癌患者MetS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并且在低、未分化和进展期胃癌患者中MetS相关的代谢异常更为多见,代谢紊乱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简介:摘要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在我国的流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已成为健康体检人群肝酶增高和超声波等影像学诊断脂肪肝最常见的原因。MAFLD的防治形势严峻,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组织肝脏病学专家和健康管理学专家共同编写《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健康管理服务包(简版)》,详细介绍了其核心要素、用途范围与应用前景、管理职责与基本要求、服务内容、实施场景与路径、培训推广和评价认证,旨在从健康体检成人中筛选出MAFLD高风险人群和患者并及时干预,并完善MAFLD的健康管理流程,建立中国特色的MAFLD智慧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从而减轻MAFLD的疾病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探索其潜在的代谢标志物。方法横断面研究,入选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30例(心肌梗死组),于体检中心筛选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为对照组,利用UHPLC-QTOF/MS技术检测其血浆中代谢物,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KEGG)数据库中搜索整理所有代谢物的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比两组样本代谢物的总体趋势,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初步筛选差异代谢物。联合Mann-Whitney U检验、互信息和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分析差异代谢物的重要性,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重要差异代谢物在两组样本中的含量,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患者中,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T(2.16±0.36)μg/L含量高于对照组(0.26±0.03)μg/L(t=5.17,P<0.05)。两组样本的总体趋势在PCA得分图和OPLS-DA模型中得到明显区分,样本中有32个差异代谢物符合初步筛选标准。进一步分析得出重要差异代谢物包括儿茶酚和4种氨基酸组成的小肽段,其与分组关系密切,且预测分组准确性的能力强。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儿茶酚在心肌梗死组的浓度为(310.3±40.0)ng/L,对照组为(2 607.0±758.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P<0.01)。结论血浆儿茶酚具有成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代谢标志物的潜力,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代谢指标及其他特征的变化,提高对PA的认识。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明确诊断且符合纳入条件的91例PA患者作为观察对象(PA组),纳入同时期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患者112例作为对照(EH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钾、肌酐、尿酸、醛固酮、肾素、血浆醛固酮/肾素浓度比值(aldosterone to renin ratio,ARR),以及血压、腰围等指标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A组患者血钾为(3.37±0.39)mmol/L、肾素为1.61(0.34,7.23)ng/L、ARR为96.85(26.06,506.10),EH组患者血钾为(3.91±0.59)mmol/L、肾素为12.81(1.90,82.45)ng/L、ARR为13.22(1.06,54.6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5、Z=6.24、Z=55.40,均P<0.001)。PA组患者收缩压为(190.80±20.30)mmHg、舒张压为(117.70±12.89)mmHg、腰围为(91.67±9.38)cm,EH组患者收缩压为(177.01±12.89)mmHg、舒张压为(101.39±9.34)mmHg、腰围为(86.59±9.07)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8、t=10.44、t=3.90,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围(OR=1.065,95% CI为1.007~1.118,P<0.001)、收缩压(OR=1.053,95% CI为1.034~1.077,P<0.001)、舒张压(OR=1.054,95% CI为1.031~1.077,P<0.001)、ARR(OR=1.170,95% CI为1.115~1.228,P<0.001)为PA的危险因素。结论与EH相比,PA患者血压、ARR及腰围高,血钾及肾素水平低;收缩压、舒张压、ARR、腰围为PA的危险因素。高危人群加强PA的筛查和治疗有利于更好地规避靶器官损害风险。
简介:摘要肥胖不仅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还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脏移植是心力衰竭患者的终极治疗方法,合并肥胖的心力衰竭却通常排除在外,肥胖症被认为是心脏移植的禁忌证。传统的降低体质量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减肥,疗效有限且耗时久,而且减肥药因影响免疫抑制剂吸收而被禁用于心脏移植中。目前,代谢手术已成为肥胖及其合并症的最有效治疗方式,并逐渐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术后大部分患者可达到心脏移植标准,移植率大大提高;肥胖及其代谢病、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部分心力衰竭患者甚至不再需要进行心脏移植。然而,代谢手术在心脏移植领域中的应用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就其在心脏移植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碘营养水平泌乳期大鼠尿碘含量(UIC)、乳汁碘含量(BMIC)和乳汁碘排出量,探索不同碘营养水平大鼠泌乳期碘代谢情况。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按体重(7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碘(LI)组、适碘(NI)组、高碘Ⅰ(HIⅠ)组、高碘Ⅱ(HIⅡ)组,每组10只,均食用低碘饲料,分别饮用含碘离子0、325、18 700、37 450 μg/L的去离子水。20只雄鼠按照NI组饲养方式喂养。干预8周后将雄鼠和雌鼠按1∶2比例合笼交配,在雌鼠泌乳期的第7、14、21天(L7、L14、L21)收集乳汁和24 h尿液,并记录进食量及饮水量,采用急性哺乳试验推算24 h乳汁排出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UIC、BMIC。结果LI、NI、HIⅠ、HIⅡ组泌乳期大鼠24 h总碘摄入量分别为(1.84 ± 0.51)、(30.51 ± 6.79)、(765.95 ± 317.41)、(1 654.26 ± 560.55)μg/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在L7、L14和L21时,相同时间点不同组别间UIC、BMIC、乳汁碘排出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HIⅡ组不同时间点BMIC、乳汁碘排出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各组24 h乳汁碘排出量分别为(1.23 ± 0.85)、(11.88 ± 5.23)、(207.09 ± 114.51)、(493.67 ± 242.47)μg,24 h乳汁碘排出量占24 h总碘摄入量的比例分别为66.85%、38.94%、27.04%和29.84%。结论碘营养适宜时,泌乳期大鼠膳食碘约有39%通过乳汁供给仔鼠。低碘和高碘摄入时乳汁碘排出比例出现相应的升高和降低,提示不同碘营养水平的泌乳期大鼠通过自身的代偿作用调节乳汁碘的排出比例,以减轻碘缺乏和碘过量对后代的影响。
简介:摘要Spexin是近年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因子。Spexin是由Ch12orf39编码的一种14个氨基酸的短肽,其序列在脊椎动物进化中保守,并在机体多种器官及组织中广泛表达。Spexin的生理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Spexin具有多种生理学效应,其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主要配体是galanin受体2型和galanin受体3型。Spexin在能量代谢和稳态、心血管功能、摄食行为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作用,且在缓解疼痛、减轻抑郁及生殖功能等方面的调节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该文对Spexin的发现及其在代谢性疾病及摄食行为等方面的生物学作用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胃肠道摄入是人体获取碘的主要途径。肠道包含的万亿数量级的微生物对于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及基因信息调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肠道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循环系统作用于甲状腺(即"肠-甲状腺轴"),对甲状腺的碘代谢进行潜在调控。该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肠内碘摄取的影响及其对甲状腺细胞表面钠/碘同向转运体(NIS)表达及活性的调控,探讨了肠道微生物参与甲状腺碘代谢的潜在调控机制。肠道微生物影响甲状腺碘代谢的直接因素包括脂多糖、短链脂肪酸、微生物肽段或蛋白质等,通过影响核因子kappa B通路、参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或抗原抗体反应等方式影响甲状腺NIS的表达或活性;间接因素包括肠道微生物改变细胞内环境,从而通过调控甲状腺特异转录因子的水平及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方式影响甲状腺细胞内外碘离子的转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贫血患者大脑静息状态下葡萄糖代谢改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经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贫血的51例患者的脑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35例,年龄21~60(41.13±9.78)岁。根据WHO和相关文献中的贫血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贫血(90 g/L~正常下限)、中度贫血(60~90 g/L)、重度贫血(30~60 g/L)3组。将56名同期行全身PET/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9名、女性27名,年龄19~58(41.96±9.27)岁。采用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对贫血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PET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分别将贫血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轻度、中度、重度贫血患者间的脑PET图像进行体素对体素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各自组间的脑葡萄糖代谢差异分布图,同时利用xjView软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进行立体定位分析及体素值定量分析,得出各异常区域的t值。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贫血患者脑PET图像表现为区域性大脑静息葡萄糖代谢减低,累及的脑区包括双侧额上、中、下回,右侧颞叶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未见明显代谢增高脑区,总体素数为3705个(t=5.01~5.85,均P<0.05)。与轻度贫血患者比较,中度贫血患者脑代谢减低区见于双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叶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总体素数为832个(t=5.22~5.86,均P<0.05);重度贫血患者脑代谢减低区见于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下回、右侧颞叶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总体素数为1834个(t=5.42~6.05,均P<0.05)。与中度贫血患者比较,重度贫血患者脑代谢减低区见于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叶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总体素数为1598个(t=5.72~6.48,均P<0.05)。结论贫血患者大脑静息状态下葡萄糖代谢改变以区域性葡萄糖代谢减低为主,代谢减低区多涉及情感、认知等相关的脑区,且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脑代谢减低区的范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