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修改好该法,上海市国际商务法律研究会和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和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李飞很想听听德国公司法专家对我国《公司在(修订草案)》意见的要求,社科院在外事处的积极配合下,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和上海市工商局于去年2月22日联合举办了“中德完善公司立法研讨会”。李飞副主任等四位负责修改公司法的全国人民大法工委立法专家与三位德国公司法专家和上海有关研究人员,面对面对《公司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逐条进行了深透的研讨,效果甚好。
简介:各位领导、同志们:近三年来,我院始终坚持调研为审判第一要务服务的T作思路,紧紧围绕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法院中心工作,一手抓审判,一手抓调研,在全面完成各项审判任务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调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成各类调研文章和案例评析共200多篇;中标和参与重点调研课题12篇;向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报送论文26篇,分别获二等奖、1等奖、优秀奖各1篇;中标省高院公开招标重点调研课题2个;报送各类案例9篇,入选《人民法院案例选》1篇;向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行政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报送论文4篇,1篇获优秀奖。
简介:本文从对实务界关于'戏言逼死人命'一案处理意见在过失犯构成方面的误区的批判入手,逐步阐述含有客观归责类型化要素的案情的不同处理路径。鉴于我国犯罪论通说并不承认独立的客观归责模块,而客观归责类型化要素在案情事实中又是无可回避的,因此利用通说资源对这种因素加以衡量的努力,可以归结为客观归责的隐性化处理。具体又分为将归责因素分散于主客观要件处理的挪移路径与将其纳入变体因果关系的价值论路径。本文认为,相对于独立的客观归责理论而言,这两种妥协路径均因为缺乏规范维度而无法产生实质性的突破。尤其是,即便因果关系脱离了原初的本体论模式,通过'中断理论'引入价值因素,但由于根本上对'规范之维'的欠缺,仍无法替代独立的客观归责路径。因此本文将建立于规范维度之上的现代客观归责理论归结为显性客观归责路径,并论证其核心立场在且仅在于规范:未能达到这一立场的路径(即隐性路径)会导致此路不通,而超越这一立场的路径(即延展路径)会导致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