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中国的不断成长,周边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作为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周边”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地理边界,成为一个由地理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交织而成的综合性的研究范畴。通过比较世界主要大国对于周边的理解,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中国认识和处理周边问题提供借鉴。总的说来,中国的周边问题具有复杂性、功能性、整体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目前在中国周边地区出现了很多突发的热点事件和冲突,但从历史的全面的视角来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合作、交通运输、非传统安全合作以及人文教育合作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只要坚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新的全球化形态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必将共同构建长期稳定的周边合作新局面。

  • 标签: 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 周边认知与特点 周边功能 周边安全趋势
  • 简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协助总统'统一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政策'的一个重要办事机构,创建于1947年。美国多届总统对它都相当倚重。现将该委员会的产生背景、组织结构、工作程序、在国家安全决策中的地位,以及其特点和问题简介如下。

  • 标签: 内阁成员 基辛格 布热津斯基 中央情报局 组织结构 艾森豪威尔
  • 简介:随着全球化加速发展、大国关系保持基本稳定,全球性核战争威胁明显下降。然而,当今世界核扩散形势依然严峻,并有可能随着核电复兴浪潮的到来变得更加复杂:核恐怖主义威胁凸显.构建稳定核安全环境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新的重点;导弹防御系统及外空武器化有可能造成国际战略态势的失衡和复杂化,并激发新领域的军备竞赛。改善全球核安全环境任重而道远,不仅有赖于核武器国家核裁军的推进和核战略的不断调整,还有赖于核领域国际法的健全和相关国际机制的不断增强,更需要和平、发展、合作国际潮流的不断巩固和推进。

  • 标签: 全球核安全环境 国际核战略态势 核扩散 核恐怖主义
  • 简介:中国领导人指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架构众多,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中国应当抓住目前的战略机遇,本着“主动谋划、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上扮演“概念设置国”“议程设置国”的角色,在适当时机提出建立亚太区域安全架构的倡议。中国倡导并参与亚太安全架构的建设,有助于达到以下目标:整合并超越现有的地区安全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国在整个亚太地区事务中的引领作用,同时推进“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两大目标;缓解中国在本地区的安全压力,冲淡美国的亚太安全同盟体系并最终使其转型;保障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国在亚太安全事务中的规则制订权;引导国内外舆论和公众正确理解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和国际合作观。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在近期内都不大可能主动提出关于亚太安全架构的倡议,而中国正式提出这一倡议的时机亦不成熟,拟首先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厘清战略思路。

  • 标签: 亚太地区 安全架构战略构想 亚太区域安全
  • 简介:时间地点6—9日芬兰赫尔辛基举办单位芬兰议会未来委员会、芬兰国家研究与发展基金会议主题政治与因特网。时间地点11—14日英国举办单位威尔顿公园会议会议主题国际事务管理:新趋势。讨论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全球金融走向、地区间更紧密的联系以及具有全球性的问题怎样影响国际事务的发展。

  • 标签: 世界经济论坛 国际关系 公园 主题 欧洲货币联盟 欧盟成员国
  • 简介: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出席由中联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综合安全国际研讨会,与大家共同就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国际安全问题进行交流。正如大家所知,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世界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愿望。

  • 标签: 综合安全 和平与发展 世界形势 国际安全问题 国际形势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 简介:今年2月17日,伊拉克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逾百人伤亡。2月18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伊斯兰国”宣称对此负责。目前,伊拉克马利基总理领导的什叶派政府与逊尼派、库尔德族等教派纷争激烈,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凸显,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伊拉克负面影响持续,“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等极端势力重趋活跃。但是,伊拉克马利基政府仍控制着国内军警力量,伊拉克未来局势尚不致失控。

  • 标签: 伊拉克 安全形势 “基地”组织 原因 恶化 恐怖袭击事件
  • 简介:跨境安全问题是影响中国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5个下湄公河国家政治经济合作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关系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水平能否冲破瓶颈的重要条件.现有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湄公河委员会等多边机制对于跨境安全问题捉襟见肘、应对不力.2015年11月中国提出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其合作内容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3个重点领域.因此,该机制的建立为解决次区域内跨界安全问题、深化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展现其国际秩序建设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本文先就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跨境安全治理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探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的跨境安全问题、根源与影响,最后指出通过夯实中国与下湄公河国家的互信基础,构建跨境安全治理的合作平台,发挥中国在跨境安全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发挥次国家政府的能动作用,处理好与域外国家和其他合作机制的竞合关系,开展跨境安全治理的早期收获等路径来发挥澜沧江-湄公河机制的跨境安全治理作用,有效应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安全问题.

  • 标签: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 跨境安全 安全治理 澜湄次区域
  • 简介:自1979年以来,东亚地区基本保持了稳定与和平,没有大的战乱与冲突发生.是什么机制维持了东亚的安全与稳定,学界颇多争议.鉴于彼得?卡赞斯坦等学者主张的折中主义分析方法,当前地区的安全秩序主要是由大国间的互动决定的,大国间互动的方式可以从物质、制度与规范3个层面综合全面地进行考察.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是一种处理崛起国与霸权国结构性矛盾的方法与愿景,也是一种对未来维持地区安全秩序的蓝图.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对于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研究,当前东亚地区的安全秩序由如下3个方面决定: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是美国与中国安全与经济政策的互动及相互影响;在制度层面主要是大国以现实主义的目的参与东盟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在规范层面则是大国推行自由主义规范与主权规范的相互竞争.

  • 标签: 东亚安全秩序 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
  • 简介: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之一,其安全的主要问题是海盗的袭击。在反海盗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海峡沿岸国家的主权问题成为确保马六甲海峡安全的关键。美、日、印度三国以反海盗袭击和打击恐怖主义为名,在南海海域加强军事合作,其真正目的据说是牵制中国,这无疑增加了南海航道的不安全因素。

  • 标签: 马六甲海峡 南海 航道安全
  • 简介: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实施以及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组建表明,作为欧洲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独立防卫体系的构建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美欧安全关系中诸多矛盾和分歧不断深化,建立美欧新的利益平衡机制已势在必行.

  • 标签: 欧洲快速反应部队 美欧安全关系 调整阶段 利益平衡
  • 简介:冷战结束尤其是2014年后,美国对亚洲安全事务的影响和作用总体有所降低,中国参与、贡献和引领亚洲安全新格局构建的地位和作用上升.中国、美国及地区国家深度博弈,多数国家期待建立一个全面、有效、可被广泛接受的亚洲安全新格局.当前,亚洲安全格局存在着时空错位、理念分歧、结构冲突、机制分散等四大关联交互的突出问题,导致亚洲安全面临系统困境.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看,亚洲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亟待探索构建亚洲安全新格局.中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发挥在亚洲安全新格局建构中的角色作用,加强理念和方向引领,加强同世界主要力量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协调合作,妥善处理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亚洲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大力推进亚洲安全合作,努力实现从安全公共产品的消费国向供给国转变,为自身建设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为亚洲安全建设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 标签: 亚洲安全 区域公共产品 系统困境 历史性建构
  • 简介: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迅速陷入了多重危机叠加的困难境地,基本结束了其一体化快速推进的黄金期。近年来,以恐怖袭击频发和大量难民持续涌人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越发严峻,对欧盟自身的团结稳定与认同、欧洲经济的复苏及其国际形象建构等都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总体上看,

  • 标签: 非传统安全问题 欧盟 困境 恐怖袭击 不利影响 国际形象
  • 简介: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地区,经济上已出现相当明显的相互依赖,局部经济合作也有较大进展。但东亚与欧洲不同,至今尚未形成全区性的多边协调与合作机制。现在,东亚格局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已在许多方面影响该地区各国的重大利益。一、冷战结构的瓦解对东亚安全形势的影响

  • 标签: 经济合作 全区性 经济发展水平 后冷战时期 东盟国家 世界经济
  • 简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的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的是波动式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与中央粮食战略的调整均有一定关系。国家粮食战略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从互助组到统购统销、60年代的进口粮食缓解粮食危机、70和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21世纪初期至今的从取消农业税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粮农种粮的相对收益较低的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资本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多次聚焦“三农”问题,始终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凸显了国家在协调粮食政策运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共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只有保住“安全口粮和放心粮”,才能保证中国到21世纪中叶顺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标签: 中国粮食安全 粮食战略 粮食危机 中央“一号文件” 粮食 生产能力
  • 简介:“全球公域”系指主权国家管辖之外的人类共有资源、区域与领域。全球公域战略是北约为顺应国际安全形势变化所推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其为促进自身转型所采取的关键步骤。在全球公域战略新语境下,北约在继承后冷战时期以“进攻性防御”、“全球性防御”和“预防性防御”为逻辑主线的理念前提下,进一步扬弃创新,继而形成以“综合安全”、“相对安全”与“合作安全”为思想内核的安全新理念。在新战略、新理念的指导下,北约充分动员一切可用的军事和民用资源,审慎而有选择地将有限的力量部署在国际海洋、国际空域、外太空与网络空间等不为任何主权国家所有而全人类安全与繁荣所系之域,以保障其成员国的安全利益与战略优势。面对北约“合作加防范”双轨制全球公域战略,中国宜积极回应、力促合作,同时树立防范意识、加快自身能力建设,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与北约携手为全球公域安全治理贡献力量。

  • 标签: 北约 全球公域 综合安全 相对安全 合作安全
  • 简介:菲律宾南海利益诉求与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重叠一直是两国海上安全关系的焦点.黄岩岛对峙事件和菲律宾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使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直落谷底.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突变是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背景下菲律宾亲美政策的产物,也是其国内军事和油气利益集团推动的结果.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变化改变了中菲两国以往相对稳定的海上安全关系.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矛盾及其负面影响的迅速扩张直接导致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然而,当人们将审视中菲关系的视角聚焦南海矛盾的时候,原本丰实、厚重的中菲关系已经被抽空.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的短时期对立正成为伤害两国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隐患.菲律宾在依附美国谋求南海经济与安全利益的过程中,将一个原本睦邻友好的地区内最大的国家——中国——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而中国则在南海维权的过程中面临着其在菲律宾经济影响力迅速下滑的困境.中国无法改变美国和菲律宾的对华战略定位.然而,如果从中美战略博弈的高度理解中菲海上安全关系,中国的政策应对将更具战略效能.

  • 标签: 菲律宾南海政策 中菲海上安全关系 南海争端 中国海洋权益
  • 简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在总体保持较为稳定的前提下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并影响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政策的调整。建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机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年来的中韩合作,对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东北亚 地区形势 安全机制 中韩合作
  • 简介: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11次核试验。此后两国又进行了数次导弹试验。这些试验表明,印巴已经放弃了多年遵循的“核模糊”政策,代之以核威慑政策,公开进行核竞赛,两国作为核门槛国家迈进了核俱乐部的大门,尽管核大国目前还不准备接受它们。核试验...

  • 标签: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巴基斯坦 印度人民党 地区安全 克什米尔问题 塔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