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法律逻辑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习其他部门法的基础课,更是未来法律职业中进行推理、论证的工具性学科。民族院校在法律逻辑学的教学中既面临普通院校法律逻辑学教学的难题,也面临民族院校生源文化基础薄弱的自身难题。民族院校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必须在遵循普通院校法律逻辑学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生源的特点,立足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对象的定位、法律职业化教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进行教学改进,以此培养民族院校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 标签: 民族院校 法律逻辑学 教学 法律思维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反映和契合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才能为受教育者所内化,成为推动和指导受教育者自觉满足自身需要活动的内在动力,契合程度越高,其内化的程度则越深,产生的精神动力相应也就越大.思想政治工作要找到教育的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自身需求的价值同构关系,才能强化其内化的动力系统.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内化 逻辑
  • 简介:越南语中方位介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并不由动词决定,而是与动作出发点及说话者的视线基点有关;通过越南民族对空闻的认知可以揭示越语中方位介词和趋向动词的逻辑意义及隐喻现象,揭示这两类词在越语中的用法及认知特征。

  • 标签: 越南语 方位趋向词 语义 认知
  • 简介:法律与信访都是底层环境抗争的基本工具,但中国民众更青睐于后者,甚至形成了“信访不信法”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源自无讼社会的文化基因,也受司法困境的现实驱动。而蓬莱19-3溢油事件后,渔民的行为逻辑具有鲜明的“信法不信访”特征。这种格局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机制,一是普通渔民不懂信访,二是农村精英对信访困境具有深度反思,三是源自对参照群体的比较,四是依法抗争保证了抗争维权的合法性。研究表明,“信法不信访”的格局并非因为渔民法律意识高,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青天思想的淡化与消弭,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当前,需要创造适宜的社会机制,引导“信访不信法”向“信法不信访”转型。在此,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尤为迫切。

  • 标签: 依法抗争 环境抗争 环境信访
  • 简介:预设理论是当代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共同关心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叙述和比较预设逻辑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各自的优劣,指出各种赋值方案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又可相互共存并相互补充,从而能使我们从各种不同视角深入了解和认识预设的本质。

  • 标签: 预设 真值 逻辑 语义
  • 简介:生态环境政策在牧区的效绩为什么不够理想?在进一步观察那些携带着巨大工程项目的国家生态保护政策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反映国家生态政策功能正在产生微妙变化的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其怎样与国家生态政策的目标和功能渐行渐远的?对它们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何在?文章就此尝试超越部门和学科的界限,更多地关注治本的政策体系。

  • 标签: 生态补偿 项目经济 视角 绩效变异
  • 简介:一般而言,广泛存在于华北地区的民间庙会往往被视为乡土民众进行神圣实践的重要文化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庙宇而形成的"灵验"叙事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敬神观念与信仰认知,并直接作用于民间庙会活动的神圣运作方式。当然,灵验并非民众实施神圣运作行为的唯一指向,其背后还蕴藏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不仅如此,民间庙会的灵验逻辑与神圣运作行为的互通,也使得地方化的民俗传统不断加强和深化。以鲁南枣庄千山头农历九月十二庙会为例,借助对庙会现场的田野深描,可以发现,民间庙会的"操持者"特别注重对有形神圣空间与无形神圣时间的氛围营造,而"香客"从神圣观念的产生再到具体的神圣行为展示,则体现出了庙会灵验逻辑的构建具备一定的"自组织"特征。

  • 标签: 庙会 灵验 神圣 自组织
  • 简介:目前关于中国在非投资的研究呈现为西方中心主义、以中国为中心、全球体系三类视角的叙事格局,而有关非洲本土历史的视角较少。为此,本文基于坦桑尼亚一家中资企业及所在剑麻产业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该公司的运作逻辑中受到的当地剑麻发展历史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资本"走出去"的过程也是嵌入东道国当地历史的过程,中国资本延续了坦桑尼亚剑麻产业百年来形成的基本范式,体现在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劳动力短缺的应对和资本的积累方式三个维度。虽然中国资本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没有结构性改变,因为坦桑尼亚剑麻产业基本范式的背后是始于殖民时期并一直持续的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中心—外围"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 标签: 中国资本 走出去 运作逻辑 嵌入 非洲历史
  • 简介:“外嫁女”纠纷是在农村集体产权框架下,不同利益主体对村落成员权及其相应的利益分配权的争夺。在纠纷过程中,冲突双方有着各自不同的公正认同,各利益主体基于各自的立场形成了不同的行动策略,使得冲突显得异常激烈。要解决这种纠纷,首先必须直面冲突的多重面向,认真对待冲突各方的利益和“正义”诉求,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强制措施。

  • 标签: “外嫁女”纠纷 村落成员权 公正认同 多元正义 行动策略
  • 简介:参与式扶贫和协同式扶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源于西方发展理论,强调扶贫对象的参与。由于其存在着理论上的瑕疵和实践上的"久扶不脱贫"的贫困治理困境,发展进程极为缓慢,逐渐被协同式扶贫所取代。协同式扶贫是一种理想的扶贫模式,强调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目标的一致性、扶贫系统的开放性、扶贫过程的动态性和扶贫行动的合作性。无论从扶贫主体、扶贫内容还是扶贫方式来看,协同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比,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协同式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有利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现行的精准扶贫将逐渐走向协同式精准扶贫。实现协同式精准扶贫,需要扶贫信息的协同、扶贫制度的协同、扶贫文化的协同和良好社会资本的培育。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的协同效应,实现贫困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 标签: 精准扶贫 协同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 协同理论 贫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