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6 个结果
  • 简介:早期正一道主要的斋醮仪式是上章。作者通过对早期正一道上章与三官手书的探讨,认为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就是上章的文书。并从道教斋醮科仪思想的角度,对正一章文的济度思想进行分析,指出斋醮济度思想源于正一道的上章。

  • 标签: 早期正一道 三官手书 上章仪礼 济度思想
  • 简介:禅宗对大乘佛学的菁华广为汲取,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因此研究禅宗思想,应当从它的重要源头溯起。本文从禅宗思想的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个层面来探讨其所受大乘佛典的影响,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影响了禅的本心论,揭示自性沉迷原因的唯识思想影响了禅的迷失论,以遣除扫荡的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影响了禅的开悟论。禅的境界论,既是开悟论的升华,又是向本心论的回归,深深地烙上了如来藏思想和般若思想的印痕。

  • 标签: 大乘经典 禅宗 本心论 迷失论 开悟论 境界论
  • 简介:李通玄华严思想研究近年来颇受重视,但对其华严思想的传播影响则较少探讨。通过对宋代材料的梳理,从李《论》入藏、义天来华、禅僧与文人以及民间信众对其思想的充分肯定等角度力图证明,宋代华严学发展中,李通玄华严思想无论在上层文人、还是世俗民众中都是最具影响力的。

  • 标签: 李通玄 华严合论 义天来华 《周易》
  • 简介:中国是个崇尚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便一半是诗歌创作的历史。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古体诗,唐后的近体诗和宋后的称为诗余的词,包括元后的近于词而较为口语化的散曲,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时代不同而略呈差异的诗歌。若欲考察道家思想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似首先或主要地应从其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入手。

  • 标签: 诗歌创作 道家思想 古典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 《楚辞》
  • 简介:李广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323页,267千字。本书以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佛学史为背景,对太虚大师的唯识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太虚佛学思想研究的一部全新力作。全书正文共十二章,另有引言、结语和附录。作者在对太虚思想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分别从“融贯的唯识学”、“新的唯识学”和“应用的唯识学”三个层面论述了太虚的唯识学思想

  • 标签: 太虚大师 佛学思想 唯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思想史 力量
  • 简介:本文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为做好讲台工作指明了方向;对牧养工作的责任感,是做好"自传"的根本动力。本文结合教会传统和中国教会的实际,就如何关注并提高讲台信息的内容与质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确释经是最关键的一环;从"和好"的主题,指导基督徒的现世生活;传福音不应该排斥中国文化;社会关怀是福音的组成部分。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自传 讲台信息
  • 简介:潘霍华是一位思维敏捷和思想活跃,也是十分多产的神学理论家。在其39年短暂的人生之旅中,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佳作。西方基督教界称他的人格和著作犹如一面熠熠发光的镜子,不仅逼真地反射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且在新的形势下还照耀着教

  • 标签: 西方基督教 上帝 神学思想 宗教观 成为基督徒 世界
  • 简介:敦煌写卷S.5588,首尾皆残缺,故学界多以其现存首句"只为求因果"中"求因果"三字冠名。《求因果》与大多数敦煌写卷一样,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年限难以断定。这是一篇佛教思想笼罩下的"劝善文",尽是佛教语言和思想。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甚至民间思想。这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儒、道思想在中国的根基和影响巨大,佛教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与其调适兼容,当然各个教派之间思想的共通性也是一大因素。"求因果"吸纳了儒、道思想中与佛教教义相通的某些成分,甚至只是借用某些表达方式和思想框架,来表达佛教劝人修身向善的思想

  • 标签: 求因果 佛教 援道入佛 孝道 礼教
  • 简介:太虚大师生平简介太虚大师是中国现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思想家、理论家,又是革新佛教的创造者,他的一生是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度过的,但他所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他积极倡导的“人生佛教”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方向。这一佛教思想,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中,就是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为指导方针,中国佛教界的各项工作,各个寺院、各个佛学院都是根据这个思想来开展工作的。

  • 标签: 佛教思想 太虚大师 中国佛教协会 “人间佛教” 中国现代 生平简介
  • 简介:《汉武帝内传》一书,《隋书·经籍志·杂传类》有《汉武内传》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有《汉武帝传》二卷;《唐书·艺文志·道家类》有《汉武帝传》二卷,均不著撰人姓名。今所见者,约有二种版本,其一为文渊阁《四库全书》刊本,其一为《正统道藏》刊本。《四库》本《汉武帝内传》之下题“汉班固撰”,《道藏》本未题撰者。二种版本,内容详略差异颇大,《道藏》本较四库本详尽许多。但《四库》本有汉武帝未出生前之叙述,由景帝梦赤彘与日说起,至武帝出生;《道藏》本则由武帝即位写起,缺景帝梦赤彘及出生一段。然自武帝即位以下,叙述西王母及上元夫人之授道经道法,皆远较《四库》本多出许多。以内容言,《道藏》本应为详本,所多出的文字约近全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间;《四库》本应是略本,有时省略太过,致使文意难明。

  • 标签: 《汉武帝传》 养生思想 《道藏》 《四库全书》 《正统道藏》 经籍志
  • 简介:《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学之关系,已是共识,在所不论。虽自论出时,即有归之疑伪者,然疑无所据,以故历来大德鲜有用疑于此论者。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日人陡兴波澜,断定《起信》非涉于马鸣、真谛,实乃梁、陈间好事者所造(望月信亨语)。然持此论者所据大抵是考据学立...

  • 标签: 真如 《大乘起信论》 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 切法 无为法
  • 简介:佛性与般若是贯穿整部《坛经》的两个重要概念,惠能对它们作了相互贯通的阐释。佛性本合中道般若,佛性不二,心性不二,自心不二;般若之非有非无也在于显现佛性,般若与佛性体用一如相辅相成而为《坛经》顿悟解脱论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坛经》的般若说、佛性论及般若与佛性关系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禅学思想 佛性 般若思想 道教文化
  • 简介: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道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 标签: 《道教义枢》 “道性”意蕴 佛性思想 方法论 本体论 《道性义》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瓷器发展到宋代已臻完美,它宁静典雅、含蓄自然、清新质朴,如春水明月,绿云薄冰,引起了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宋人郑樵在《通志》提出了“制器尚象”说,

  • 标签: 宋代 道家思想 精神世界 《通志》
  • 简介:《坛经》的解脱思想中,“三科法门”和“三十六对”的理论很有特点。在这个理论中,“三科”是牵引“三十六对”的先导,有了“三科”的思想,才能悟得“三十六对”,把握出离二法的禅法本质。“三十六对”解释了世界万法的本质,正由于有了事物的差别与对立,才有了纷繁万象的大千世界。惠能教人要以“三科”的分类来知解万物,再用“三十六对”来悟得万物的自性,从而获得涅槃解脱之道。在中外学者中,曾对“三科”“三十六对”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不是惠能的思想,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惠能的这个思想对禅门弟子的修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里面无疑包含了“出没即离两边”的辩证思维。

  • 标签: 《坛经》惠能 三科 三十六对 辩证法
  • 简介:本文指出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方法是《坛经》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历史地分析了惠能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彻底贯彻而产生的思想在中国心性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坛经》佛性论、本心论及心性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佛教中观 思想方法 惠能 佛性论 中观思想
  • 简介:作为杨岐派创始者的杨岐方会,其生前地位并非非常显赫,但在其身后却兴起了一个强盛的禅宗派别。在以其同门黄龙慧南为宗祖的黄龙派势力渐衰的情形下,杨岐派竟成为临济正宗,继承了临济血脉。杨岐派为何有如此的历史境遇呢?其中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也与黄龙派的后继乏人有关,但重要的原因仍然在于杨岐方会禅学思想的独特性及其禅风的契世性,而其弟子的光大宗门也应该是重要原因。目前学术界对于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以及禅风的独特性有估价偏低之嫌。本人不揣冒昧,拟着重对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对于杨岐派代替黄龙派所作的历史贡献作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 标签: 杨岐方会 禅学思想 佛教 宗教信仰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