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看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1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简介:科学阐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旨的关键。传统学界对从《巴黎手稿》(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的马克思分工理论演化逻辑的解读,在深化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区。笔者认为,《手稿》和《形态》的分工理论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实证的经济科学话语这两重论说语境,但前者更多的是在人本主义异化哲学的解释框架下对分工进行阐释,后者则更偏重于在现实的历史的逻辑及经济科学语境中对分工进行剖析。从《手稿》到《形态》,分工理论的逻辑范式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视角以及现实的人、物质生产、生产力、实践等范畴的引入,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的主导阐释逻辑逐渐发生了转变,《形态》中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分工理论,是对《手稿》中更具有人本主义思辨哲学意味的分工理论的超越。
简介:李达的《现代社会学》一书,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所作的最系统、最准确、最深入的阐释。在书中,李达首先综合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各种阐释,指出了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提供了研究和解释唯物史观的广阔视野;进而唯物而辩证地理解和阐发唯物史观,既坚持历史的唯物论,又注重历史的辩证法,对阶级意识、社会思想等意识形态问题作了深入论析;最后落脚于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和革命实践的思考,把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这一重大问题在唯物史观中鲜明凸显出来。《现代社会学》不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有着宝贵的启示。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既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又是一系列科学概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有着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宣言书,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拓展了巨大的理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