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地下水的特征主要是分布较广、流动性强、压缩性小等,一般情况下,如果地下水系统的环境密闭性较好,那么通过观测地下水的变化可以获得相应的地质变化情况,进而达到观测地震活动的效果。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发展可以得到,在中强度地震发生前,震中区部分地区的观测井会出现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情况,这主要是和地震在产生的过程中引发的构造作用、岩体变形等情况相关。为了能够更好的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和地震活动的关系,本文着重对此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血清p53、转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确诊的RCC患者101例,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53、TGF-β1、VEGF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病理学分级的提高,血清中p53和VEGF水平指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分级Ⅰ级的TGF-β1水平较Ⅲ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提高,血清中p53、TGF-β1、VEGF水平指标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检验发现,RCC患者病理学分级与血清中p53、VEGF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临床分期与血清中p53、TGF-β1、VEGF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53、VEGF在RC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表达与病理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p53、VEGF可作为判断RCC的预后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微小RNA(miR)-25表达水平与病灶内癌基因表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NSCLC患者为NSCLC组,以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以及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25、抑癌基因、增殖侵袭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肺癌细胞株和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中的miR-25表达水平。不同组间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NSCLC组患者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1.88±0.24比1.03±0.14,t=22.432,P<0.05),肺癌病灶内miR-25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病灶(2.19±0.32比1.05±0.17,t=21.797,P<0.05)且NSCLC组患者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与肺癌病灶内miR-25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1、P<0.01)。miR-25在NSCLC细胞株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人肺上皮细胞(2.05±0.35比1.01±0.15,t=15.237,P<0.05);肺癌病灶内Krüppel样因子4(KLF4)、B细胞易位基因2(BTG2)、含F-框及WD重复域蛋白7(FBXW7)、Kazal基序逆向诱导半胱氨酸丰富蛋白(RECK)的mRNA表达量水平均低于癌旁病灶(分别0.44±0.08比1.04±0.17、0.64±0.07比1.01±0.15、0.59±0.08比0.98±0.13、0.48±0.06比1.02±0.14,t=22.407、15.681、18.053、24.827,P<0.05)且与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74、-0.625、-0.512、-0.663,P<0.05)。肺癌病灶内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Myc、N-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mRNA表达量水平均高于癌旁病灶(分别2.33±0.32比0.97±0.14、1.93±0.24比1.04±0.18、2.08±0.28比0.99±0.11、2.27±0.31比1.02±0.15、2.55±0.38比1.03±0.17,t=28.771、21.567、26.832、26.756、26.966,P<0.05)且与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4、0.692、0.503、0.672、0.485,P<0.05)。结论NSCLC患者外周血中miR-25的高表达与抑癌基因表达下调、增殖侵袭基因表达上调密切相关,NSCLC细胞株中的miR-25的表达也高于正常肺上皮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血清白介素-17(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拟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本院的90例普通色素痣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L-17、VEGF表达差异,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MVD计数差异,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血清IL-17、VEGF表达与MVD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L-17、VEGF水平分别为(118.75±25.96)pg/ml、(470.37±37.95)pg/ml,高于对照组的(17.40±5.58)pg/ml、(168.21±30.6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MVD计数为(36.72±6.45),高于正常组织的(2.88±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血清IL-17、VEGF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血清IL-17、VEGF呈高表达,其与MVD呈正相关,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黑皮素原(POMC)在miR-21敲除小鼠表达下丘脑中的变化及其相应的能量代谢变化。方法将miR-21敲除小鼠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分别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及血糖变化。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下丘脑组织检测POMC蛋白表达、STAT3 mRNA表达水平。结果基线时各组小鼠体重及血糖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分别于3、6、9、12周比较各组小鼠体重及血糖的差异,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及miR-21敲除糖尿病组小鼠体重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此2组间体重在3及12周时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糖尿病组小鼠血糖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小鼠(P<0.05)。miR-21敲除糖尿病组小鼠在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小鼠,而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小鼠下丘脑POMC蛋白及STAT3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iR-21敲除的糖尿病小鼠下丘脑POMC蛋白及STAT3 mRNA水平较糖尿病组升高。结论miR-21敲除小鼠下丘脑POMC表达较未敲除miR-21糖尿病小鼠高,miR-21敲除可改善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减轻体重,改善能量代谢。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0070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建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s)与人乳腺癌MCF7细胞间接共培养体系。并诱导MCF7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通过lncRNAs芯片技术,最终获得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00707。收集民航总医院及衡道病理中心提供的2015—2019年乳腺癌组织标本136例。应用RNAscope技术检测并统计分析乳腺癌组织中Linc00707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血管内癌栓的关系。结果121例阳性病例,Linc00707呈细胞核及细胞质内点簇状棕褐色颗粒。(1)Linc00707在T2、T3、T4组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T1组。(2)Linc00707在乳腺癌组织学Ⅱ、Ⅲ级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乳腺癌组织学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inc00707在有淋巴结转移的N1、N2、N3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N0组。(4)Linc00707阳性表达率在有无血管内癌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Linc00707在<50岁与≥50岁之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nc0070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果显示Linc00707能够促进乳腺癌的生长、增殖、侵袭和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抗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中和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中和抗体,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2.0对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采集、检测来自155个COVID-19病例的420份血清样本,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样本。采样时间为发病第0~221天。发病第1周血清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为1∶13,第2周为1∶31;个别病例发病第15天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仍表现为<1∶4;发病第6~32周血清中和抗体GMT均超过1∶52(13×4)。以1∶64作为血清中和抗体保护水平分界点,急性期病例(0~14 d,0~2 w)、痊愈病例(36~63 d,6~9 w)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183~210 d,27~30 w)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56%、82.31%和86.52%。统计分析显示,除第1、2周以外,各周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χ2=9.270,P=0.931)。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在性别、年龄、职业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普通型和轻型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仅与疾病进程具有统计学关联;中和抗体在感染后第3周整体上可达到保护性水平,并维持至发病后第30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康柏西普3+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前收集患眼房水各100 μl,用Luminex平台检测房水中13种细胞因子水平,并纳入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年龄及性别匹配的白内障患者16例16眼作为对照。采用OCTA系统对PCV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度(PED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直径(PEDD)进行测定,分析影响PCV治疗前后OCTA相关指标变化的房水细胞因子。结果与白内障组比较,治疗前PCV组患眼房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瘦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生成素2(Ang-2)、内皮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患眼CMT、SRFH、PEDH、PEDD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592,P<0.05);内皮素1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485,均P<0.05);IL-8和HGF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SRFH的变化值均呈正相关(r=0.492、0.466,均P<0.05)。治疗前房水中VEGF-A和IL-8质量浓度分别影响CMT和SRFH变化量,基线VEGF-A每增加1 pg/ml,CMT降低0.836 μm(P=0.006);基线IL-8每增加1 pg/ml,SRFH降低12.522 μm(P=0.028)。结论PCV患眼房水中VEGF-A和IL-8浓度明显升高,其基线水平可能分别是评估PC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CMT和SRFH改善的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免疫标志物表达的改变及化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研究其化疗前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Ki-67的变化情况,分析新辅助化疗反应的预测因子。结果200例乳腺癌患者,Luminal A型16例,Luminal B型108例,HER2过表达36例,三阴性40例。经新辅助化疗后,25例患者(12.5%)获得病理完全缓解,免疫组织化学ER、HER2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R、Ki-67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5 cm(P=0.009)、非Luminal型乳腺癌(P=0.001)、ER阴性(P=0.001)、PR阴性(P=0.029)及HER2阳性(P=0.001)与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校正其他变量后,肿瘤<5 cm[P=0.020,OR=2.581,95%CI(1.207,5.753)]、ER阴性[P=0.011,OR=2.264,95%CI(1.207,4.248)]及HER2阳性[P=0.007,OR=2.412,95%CI(1.275,4.561)]仍为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的预测因子。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能够降低Ki-67及PR的表达水平,ER阴性、HER2阳性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相关,对新辅助化疗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COVID-19确诊患者SARS-CoV-2感染后体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8日至2月21日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的56例COVID-19确诊患者不同病程的168份血清样本,已排除COVID-19的25例健康人群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结果IgM抗体在发病后1~3周急剧上升,在发病后第3周达到峰值(21.78 AU/ml);IgG抗体在发病后3~6周上升幅度最大,在发病后第9周达到峰值(81.58 AU/ml); IgM和IgG抗体水平与患者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P<0.05)。其中30~60岁组抗体水平最高,急性期、既往感染IgM抗体阳性率与抗体水平低于恢复期,急性期IgG抗体阳性率与抗体水平均低于恢复期和既往感染;在整个病程中,IgM和IgG抗体水平总体呈现急性期逐渐升高、恢复期达到高峰、既往感染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的趋势。结论血清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检测可作为COVID-19的辅助诊断指标,对其连续观测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诊断及病程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评估2型糖尿病血糖漂移变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9.05-2021-05这两年期间,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4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划分为研究组,并从同期住院治疗的糖调节正常患者中,随机选择4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展开两组患者血糖漂移变化情况的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三餐前后血糖水平相比对照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日内血糖漂移变化相比显著,(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动态血糖监测评估患者的血糖漂移变化情况,以便为患者拟定相应降糖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在我县大力推行表达教育的积极背景之下,结合我校同一班学生结构层次不同的现实情况,笔者对我校九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了研究,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层。笔者的实践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很大,根据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分层表达效果明显。坚持实施依据最近发展区的动态分层表达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思维的发散性、知识的获得性有很大的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59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集的126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癌旁和肝癌组织中miR-597表达水平;分析miR-597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肿瘤直径、乙型肝炎、门静脉癌栓、组织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比较miR-597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采用单因素卡方和多因素回归分析miR-59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癌旁组织miR-597表达水平(1.28±0.28)明显高于肝癌组织miR-597表达水平(0.4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1,P<0.05)。中高分化患者肝癌组织中miR-597表达水平(0.82±0.15)明显高于低分化患者肝癌组织(0.3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7,P<0.05)。Ⅰ~Ⅱ期患者肝癌组织miR-597表达水平(0.70±0.12)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肝癌组织(0.29±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0,P<0.05)。肝癌伴乙型肝炎患者肝癌组织miR-597表达水平(0.39±0.14)明显低于肝癌无乙型肝炎患者(0.76±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8,P<0.05)。门静脉癌栓患者组织miR-597水平(0.36±0.17)明显低于无门静脉癌栓患者肝癌组织(0.6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4,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肝癌组织miR-597表达水平(0.29±0.17)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0.84±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9,P<0.05)。miR-597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29.5个月)明显高于miR-597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16.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5.905,P<0.05)。miR-597高表达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35/68,51.47%)高于miR-597低表达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12/58,2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5.046,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组织分级、TNM分期、门静脉癌栓、乙型肝炎阳性、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癌组织miR-597表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iR-597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下调,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明显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脓毒症进程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其前期主要脏器损伤。方法取7~8周C57雄性小鼠30只,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脓毒症0、4、8、12、16 h组,每组5只。脓毒症各组小鼠首先用脂多糖(LPS)按照400 μg/kg进行预处理8 h,然后继续使用LPS 10 mg/kg的剂量刺激小鼠,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对照组仅给予1ml/kg的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不作其他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6含量,并观察其浓度变化;同时取脓毒症模型小鼠肝、肾、心、肺、脾等脏器进行病理学组织切片,探究其发展进程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0、4、8、12、16 h组脓毒症小鼠血清IL-6水平分别为[(239.7±21.5)、(1 268.5±48.7)、(1 836.8±67.4)、(2 393.9±68.3)、(2 989.5±84.7)] pg/ml,与对照组[(56.5±1.8) pg/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在脓毒症早期,最先受损的脏器为肝脏、心脏,而肾脏、肺、脾脏影响较小。结论模型小鼠脓毒症病情越重,血清IL-6水平越高,且脏器中心脏、肝脏最先出现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水平,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MDSC的变化规律及MDSC在免疫状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行肾移植手术的30例受者术前及术后1、7、14、30、90 d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的细胞比例;以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肺部感染组和急性排斥组外周血MDSC比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以移植术前1 d水平[(2.02±1.90)%、(0.39±0.30)%、(1.63±1.48)%]作为基线,肾移植受者外周血MDSC、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o-MDSC)、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水平均于术后1 d大幅度上升[(6.76±4.85)%,(1.21±0.85)%,(5.55±3.01)%]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达到峰值后细胞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0 d时降至术前水平[(2.01±1.84)%、(0.53±0.36)%、(1.49±1.01)%],随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至90 d时MDSC比例高于移植前水平[(2.34±1.38)%、(0.68±0.39)%、(1.67±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Mo-MDSC于术后1 d显著低于对照供者[(1.21±0.85)%比 (2.19±1.08)%,t=2.95,P<0.05],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0.56±0.48)%比 (0.31±0.21)%,t=1.586,P<0.05];G-MDSC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1.99±1.01)%比 (1.04±0.46)%,t=2.885,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正常人[(1.79±1.48)%、(0.34±0.29)%]、尿毒症患者[(1.92±1.58)%、(0.39±0.29)%]及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受者[(2.36±2.30)%、(0.62±0.42)%],肾移植术后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中MDSC与Mo-MDSC[(3.80±3.47)%、(1.90±1.72)%]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DSC两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8,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外周血MDSC与G-MDSC[(1.28±1.18)%、(0.89±0.75)%]明显降低,与术后肾功能稳定组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3、3.785,P<0.05),与正常人、尿毒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MDSC[(0.47±0.53)%]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受者体内MDSC扩增早期受手术炎性反应影响,后期和免疫抑制及免疫稳态形成密切相关;Mo-MDSC主要发挥抑制受者炎性反应,而G-MDSC的动员与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更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