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部位与置管成功率、出血量、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至12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二科收治的1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新生儿分别采取上肢静脉PICC置管术和下肢静脉PICC置管术。比较两组新生儿置管成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静脉置管组、操作耗时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置管时,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置管后时间的增加,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呈降低趋势,且置管后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送管困难、置入过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下肢静脉置管组中未发生置入颈静脉、返折腋静脉等情况。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行上肢静脉PICC置管术有利于提升置管成功率,减降低出血量以及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舒适度明显优于上肢静脉PICC置管术。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为提高操作的成功率与安全性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实时的血管可视化,该技术有效减少了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提升了置管的一次成功率,并优化了护理流程。临床护理实践中,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护理人员技能的提升,提高了护理质量。随着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技术与新兴科技的融合,预示着其在医疗护理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医疗服务向更高效、更安全、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神经重症患者不同鼻饲管置管方法的成功率。方法选取30例神经重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普通硅胶胃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螺旋胃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置管24h后行X线拍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记录置管时间、住院费用,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置管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呕吐、返流、误吸及胃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胃管置管方法较于螺旋胃管置管方法操作简单,耗时更短,并发症少,成功率高,且不易堵管易管理,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及高危新生儿数量的增加,血管通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新生儿提供安全适宜的血管通路有利于液体、电解质和营养的最优化管理,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照护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静脉置管,导管尖端定位于中心静脉的技术。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新生儿PICC,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避免频繁穿刺、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患者深静脉置管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就诊需深静脉置管的5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578例患者中置入成功467例占80.8%,失败111例占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有无深静脉置入史、导管类型、操作者工龄、置入途径和血压6个因素与置管成功率有关(χ2值为10.231~179.665,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6个因素均为深静脉置管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为1.542~8.467,P<0.05)。据此建立模型并测得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54。结论急诊科深静脉置管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置入途径,以提高置入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患者深静脉置管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就诊需深静脉置管的5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578例患者中置入成功467例占80.8%,失败111例占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有无深静脉置入史、导管类型、操作者工龄、置入途径和血压6个因素与置管成功率有关(χ2值为10.231~179.665,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6个因素均为深静脉置管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为1.542~8.467,P<0.05)。据此建立模型并测得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54。结论急诊科深静脉置管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置入途径,以提高置入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评估鼻饲置管患者病情,研究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置管方法,提高鼻饲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避免鼻饲置管失败。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12月在我院神经内二科鼻饲置管的住院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1月至6月在我院神经内二科鼻饲置管的住院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评估患者并实施置管;实验组在行鼻饲置管前,评估患者的病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置管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鼻饲置管的一次成功率,以及置管失败的病例数。结果实验组鼻饲置管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失败病例为零。结论行鼻饲置管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置管方法,可提高鼻饲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避免鼻饲置管失败病例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神经内科患者鼻饲置管前心理护理对提高置管成功率的作用。方法 此次将本院2022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6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鼻饲置管操作,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鼻饲置管前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鼻饲置管前加强心理护理,进一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两组护理前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12%,明显比对照组的76.47%高(P<0.05)。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鼻饲置管前采取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院内PICC置管术患者在治疗期间,实行彩超引导后所产生的作用及成效。方法:研究在肿瘤科患者中选取并执行,且均行PICC置管治疗,具体时间为2019年5月-2022年5月,研究人员的总数量为143例,后续比对中依据抛币法的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人员划分为两组,依次实施盲穿术(71例)及彩超引导置管术(72例),以对照组和研究组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组别名称,将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置管成功率及不良症状进行记录与评估。结果:经过相关治疗后,研究组在治疗期间对置管术失败风险的降低成效及整体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研究组在治疗期间对各类不良症状所产生的控制作用及整体治疗安全性,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PICC置管治疗经彩超引导后能够在应用中大幅提升置管成功率,可以有效避免其他不良症状的发生,可以被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静疗小组护理模式这对于血液肿瘤化疗患儿PICC置管成功率及满意度的效果。方法:选择时间为2023年4月-2024年4月供给72名患儿进行实验,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日常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静疗小组护理模式,最后对比两组患患儿PICC置管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过实验数据对比可知,观察组患儿的PICC置管成功率以及满意度都要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数据。结论:静疗小组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血液肿瘤化疗患儿PICC置管成功率、提高家长满意度,预防和减少导管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医患矛盾,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疗小组护理模式对血液肿瘤化疗成人PICC置管成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的60例血液肿瘤化疗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分配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成人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成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静疗小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成人的PICC置管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中30例成人的PICC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30例成人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液肿瘤化疗成人来说,采用静疗小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PICC置管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X线腹部平片对照探讨危重症患者盲插经鼻空肠置管通过幽门的成功符合率。方法以需肠内营养(EN)支持的ICU患者,经鼻置入空肠管后,依腹部听诊气过水声强弱作为临床插管成功的判断标准,再与X线腹部平片比较判断导管尖端通过幽门的符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PICC置管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3~2021.12期间从我院选取50例重症颅脑损伤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行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n=25,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68.00%、96.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非计划性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以及穿刺部位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PICC置管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得到了患者家属的满意认可,同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置入法提高球麻痹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方法患者处于右侧卧位,经左侧鼻孔插入胃管,插至14~16cm(约咽喉部)时,另一名操作者用舌钳向外牵拉舌体,停顿数秒,仔细观察病人呼吸状态,待病人呼气末,护理人员轻柔而快速沿咽后壁稍加旋转顺势加压,将胃管呈C形弧度以l~2cm长度插人,胃管置人16~18cm,用压舌板轻轻下压病人舌根部,证明胃管通过会厌部进人食管,若置管有阻力,旋转胃管90~180°,然后将胃管轻缓置入胃内。结果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44例,占73.3%,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56例,占93.3%。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操作简单安全,在球麻痹患者护理中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