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髓核横向弛豫时间的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0月31日采用T2 mapping方法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的文献,英文数据库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文数据库检索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知网。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计算不同等级腰椎间盘退间髓核横向弛豫时间的加权均数差值(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包括Ⅰ级腰椎间盘362个,Ⅱ级腰椎间盘1418个,Ⅲ级腰椎间盘1006个,Ⅳ级腰椎间盘548个,Ⅴ级腰椎间盘201个。腰椎间盘髓核横向弛豫时间随着腰椎间盘退等级的增加而逐渐下降。Ⅰ级横向弛豫时间明显高于Ⅱ级横向弛豫时间(WMD=35.58,95% CI:29.96~41.21,P<0.01),Ⅱ级横向弛豫时间明显高于Ⅲ级横向弛豫时间(WMD=32.93,95% CI:25.61~40.25,P<0.01),Ⅲ级横向弛豫时间明显高于Ⅳ级横向弛豫时间(WMD=26.52,95% CI:20.88~32.15,P<0.01),Ⅳ级横向弛豫时间高于Ⅴ级横向弛豫时间(WMD=4.23,95% CI:2.00~6.46,P<0.01)。结论髓核横向弛豫时间能够区分腰椎间盘不同程度的退,T2 mapping可作为辅助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的影像学检查。

  • 标签: T2 mapping 横向弛豫时间 磁共振成像 腰椎 椎间盘退变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与颈椎退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颈椎CT检查的107例45岁以上患者,其中男60例,女47例,年龄(55.65±5.26)岁。测量颈椎C2~C7各椎体松质骨上中下3个横断面的CT值,根据颈椎C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采用Pathria的CT分级标准评估颈椎小关节退以反映颈椎退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颈椎骨质疏松与颈椎退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07例患者C2~C7椎体CT值为(307.91±64.66) HU,骨质疏松组患者C2~C7椎体CT值为(269.70±51.70) HU,骨量正常组患者CT值为(342.70±55.10) HU。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等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3、C3/4、C4/5、C5/6、C6/7、C7/T1退变平均评分均与C2~C7椎体CT均值呈负相关,其中C2/3退程度与C2~C7椎体CT均值相关性最为显著(r=-0.611,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越重,C2~C7椎体CT均值越低,颈椎小关节退评分越高,颈椎退越重,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与颈椎退呈正相关。

  • 标签: 中老年 骨质疏松 颈椎 退行性改变 相关性
  • 简介:摘要:联跳回路不仅能使继电保护装置本身不受保护的跳闸,而且在缩短断电距离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进行变电站主保护校验时,联跳回路的作用与正常状态下有很大的差别,有关压板的正确投退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主保护校验时联跳压板的投退原则。

  • 标签: 主变保护校验 联跳压板 运行方式
  • 简介:摘要:联跳回路不仅能使继电保护装置本身不受保护的跳闸,而且在缩短断电距离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进行变电站主保护校验时,联跳回路的作用与正常状态下有很大的差别,有关压板的正确投退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主保护校验时联跳压板的投退原则。

  • 标签: 主变保护校验 联跳压板 运行方式
  • 简介:摘要细胞焦亡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有别于经典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细胞焦亡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放大的炎症级联反应,其发生发展与炎性小体的组装,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的活化,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的释放密切相关。骨性关节炎是全世界公认的造成关节慢性疼痛、关节僵硬的罪魁祸首之一,其主要病理表现为关节软骨退、软骨下骨硬化、滑膜炎和骨赘形成。椎间盘退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原因,正常的椎间盘是由中间的髓核及周围的纤维环以及软骨终板组成。细胞焦亡在关节软骨及椎间盘退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细胞焦亡的发生及其分子机制,以及细胞焦亡参与关节软骨及椎间盘退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关节软骨及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焦亡 炎性小体 骨性关节炎 椎间盘退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椎间盘退是导致椎间盘源性腰痛和突出的主要原因。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降解过程,细胞内容物被自噬体吞噬,然后交付溶酶体降解,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目前的研究认为自噬在椎间盘退中起着双重作用,即如果损伤或细胞应激得到纠正,自噬的激活可导致细胞存活,而如果损伤或细胞应激过强,则可能导致自噬由保护性向破坏性的转变。同时,新出现的证据表明自噬过程受到内源性因子非编码RNAs的调控,自噬、非编码RNAs和两者之间的串扰在椎间盘退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回顾了非编码RNAs通过调节自噬参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以及各种细胞应激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此分析自噬相关非编码RNAs在椎间盘退中的作用,希望对开发新的椎间盘退治疗策略有所启发。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自噬 非编码RNAs 微小RNAs 长链非编码RNAs 环状RNAs
  • 简介:摘要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是腰椎融合术后中远期的并发症。虽然自然退变因素与患者自身因素在ASDis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医源性相关因素,尤其是手术相关因素也是影响ASDis发生的重要原因。手术所致的腰背肌及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损伤,术中腰椎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序列的恢复不足,以及内植物对腰椎结构的损伤激惹等问题会加速ASDis的发生和进展。因此,手术中应特别注意腰椎后方结构的保护、腰椎椎间隙高度与脊柱序列的合理重建及避免内植物对邻近节段的激惹。虽然近年来有关ASDis的临床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临床病例数量不足、随访时间不够、研究设计缺陷等导致的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提出的科学假设与临床应用的联系程度不够、临床实践价值较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临床价值和意义。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是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针对某个特定因素对ASDis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以获得证据级别较高的结论;另一方面则是进行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真实的医疗环境和医疗过程,获得对临床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螺旋CT与X线片应用于腰椎退诊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腰椎退患者,分别针对本组患者行螺旋CT检查与X线片检查,对比分析两组腰椎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小关节退、许莫氏结节检出率。结果:X线片在腰椎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小关节退方面的检出率高于螺旋CT;螺旋CT在许莫氏结节检出率方面高于X线片。结论:对于腰椎退临床诊断来说,螺旋CT与X线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临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两种方案进行诊断,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联合诊断的模式,以此来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腰椎退变 螺旋CT X线片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讨腰椎退疼痛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3月至8月选取某市两所三甲医院的中医科、脊柱外科腰椎退疼痛患者29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SE)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腰椎退疼痛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52±4.0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觉健康状况、疼痛程度是腰椎退疼痛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退疼痛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仍有待提高;医务人员需重点关注疼痛程度较重、自觉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增强患者自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 标签: 腰椎退变 一般自我效能感 调查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青少年颈椎间盘早期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温州市中医院行颈椎MRI检查和T2 mapping扫描检查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每天低头时间(≥ 2 h)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受检者各节段颈椎间盘髓核对应的T2值之间的差别;按照Pfirrmann标准对颈椎间盘进行分级,比较不同级别之间T2值的差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T2值在青少年颈椎间盘早期退中的诊断效能,计算对应的特异度、灵敏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观察组各节段颈椎间盘测得的T2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3、C3-4、C4-5、C5-6、C6-7项目组间t值依次为5.06、4.47、3.57、2.93、4.98,均P < 0.05);观察组受检者,PfirrmannⅡ级例数最多,占42%(21/50);不同Pfirrmann分级下受检者颈椎间盘髓核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PfirrmannⅠ级比较,t=2.62,P=0.018;与PfirrmannⅡ级比较,t=2.12,P=0.045;与PfirrmannⅢ级比较,t=2.24,P=0.049。);Pfirrmann分级越高,受检者颈椎间盘髓核T2值最低;ROC曲线显示T2值在诊断椎间盘早期退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AUC分别为81.2%、79.8%和0.756。结论T2 mapping成像技术可通过定量分析颈椎间盘髓核T2值,实现对青少年颈椎间盘早期退的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该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T2 mapping成像技术 早期诊断 Pfirrmann分级 灵敏度 特异度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椎管面积的改变值明显小于1级和2级关节突退变节段,但与0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二期后路减压率为55.56%(15/27),2级为35.82%(24/67),1级为16.03%(25/156),0级为21.05%(4/19)。3级关节突退的后路减压率明显高于其他等级(P<0.001)。81.48%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合并严重侧隐窝狭窄,24.24%合并严重椎间孔狭窄。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1.62±6.52)个月,末次随访时ODI平均改善值为24.10%±11.09%,平均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关节突关节的退程度对CLIF撑开椎间隙和椎间孔的作用无明显影响,但严重关节突退的腰椎节段常合并严重的椎管狭窄,CLIF手术的间接减压效果差于退程度较轻的节段,可能需要通过后路直接减压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关节突关节 减压术,外科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在诊断腰椎小关节退(FJ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4-2022.5,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FJD患者,使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平扫,观察小关节退情况及损伤检出率。结果:针对FJD使用螺旋CT多平面检出率明显高于三维重建,同时两种方式联合检测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平面重建或三维重建单独诊断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多平面联合三维重建诊断腰椎小关节退效果更佳,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经TGF-β1/Smad2/3介导MMP/TIMP表达,治疗大鼠椎间盘退(IVD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IVD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PRP组:腰椎间盘(L4/5、L5/6)内注射10 μl PRP;PRP+TGF-β1抑制组:10 μl PRP+10 μl TGF-β1抑制剂混合物;TGF-β1抑制剂组:10 μl TGF-β1抑制剂;生理盐水对照组:10 μl理盐水。各组治疗后2、4周采用HE、Masson染色观察椎间盘退情况;RT-qPCR检测TGF-β1,Smad2/3,MMP1、3,TIMP1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椎间盘内TGF-β1、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丰度;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组间、不同时间椎间盘内各种指标的变化,评估大鼠椎间盘退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HE、Masson染色观察发现PRP组优于另外3组;免疫组化检测PRP组TGF-β1表达优于另外3组,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少于另外3组;治疗2周后RT-qPCR检测PRP组大鼠椎间盘内TGF-β1(2.14±0.11),Smad2(3.47±0.18)、Smad3(1.77±0.09),TIMP1(2.80±0.1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MMP1(0.70±0.07)、MMP 3(0.67±0.06)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TGF抑制剂组(P<0.05);在治疗4周后PRP组TGF-β1(2.45±0.23),Smad2(3.82±0.06)、Smad 3(3.22±0.15),TIMP1(2.96±0.06)的mRNA相对表达量进一步升高,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MMP1(0.39±0.05)、MMP3(0.51±0.07)的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减少,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TGF抑制剂组(P<0.05)。结论PRP通过TGF-β1/Smad2/3介导MMP/TIMP表达,改善退椎间盘理化指标,从而延缓椎间盘退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椎间盘退变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皮质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ASD)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AS)内固定技术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7.9±8.2)岁,随访时间(2.6±0.4)年。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和再次邻近节段退。结果24例患者中近端ASD患者14例,远端腰骶部ASD患者8例,近端远端同时ASD 1例,上下融合中间节段ASD(“夹心”ASD)1例。邻近椎体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T值)为-1.98±0.91,其中10例T值<-2.5。手术时间为(125±36)min,术中出血量为(85±33)ml。术后下地时间为(3.1±1.9)d,住院日为(9.0±2.6)d。术前患者腰痛VAS为(5.2±1.0)分,腿疼(6.8±1.9)分,ODI评分56.6%±12.8%。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为(1.4±0.6)分,腿疼(0.9±0.4)分,ODI评分13.8%±6.3%。末次随访患者各指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体临床效果满意。在末次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尚未再次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结论CBTS及SAS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腰椎ASD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内固定可靠且并发症少等优势,尤其对于骨量降低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 标签: 腰椎 邻近节段退变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骶骨翼螺钉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 轮对退卸是轮轴四级修的一道重要工序,退卸工艺对车轴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现有工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工艺布局、物流、自动上下料、退卸机、轮对退卸方式、车轴车轮自动分类存放等方面进行工艺优化设计,取得了显著效果:实现了轮对退卸自动化,作业人员从4人减少到1人,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场环境和安全得到显著改善。

  • 标签: 轮对 退卸 蹾粗 拉伤 工艺优化设计 自动化 机械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关节突矢状化对L4~S1融合术后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突关节退(facet joint degeneration,FJD)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L4~S1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共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4.59±5.48)岁(范围45~60岁)。应用X线、CT、MRI及Weishuapt分级评估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突有无退并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disk,HD)及近端关节突关节角。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改善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3.44±6.85)个月(范围24~36个月),关节突退组17例,关节突非退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术后LLL、LL、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组PI为56.28°±6.03°、PT为17.90°±7.06°,大于关节突非退组的47.87°±8.30°、14.41°±5.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组近端关节突关节角为58.48°±2.00°,关节突非退组为54.69°±3.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组HD为(7.50±3.60) mm,关节突非退组为(9.30±2.79)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31)。按下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是否异常进行分层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增大(OR=1.22,P=0.005)及近端关节突关节角增大(OR=2.04,P=0.008)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组ODI改善率为58.14%±13.41%及JOA评分改善率为44.72%±9.53%,小于关节突非退组的70.18%±8.03%、68.86%±8.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PI增大及关节突矢状化(即近端关节突关节角增加)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FJD患者下腰椎前凸分布异常及PT恢复不良更为明显,可能与PI增大有关;邻近节段FJD患者关节突方向趋向矢状化。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关节突关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86例的病历资料,男54例,女232例;年龄(67.7±13.3)岁(范围52~9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134例)和PKP组(15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旁肌(腰大肌、竖脊肌及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各个椎旁肌CSA及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KP组术后3个月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56±1.26) cm2、(6.87±1.31) cm2和(7.14±1.29) cm2,竖脊肌CSA分别为(12.39±2.16) cm2、(14.72±2.67) cm2和(16.45±3.09) cm2,腰大肌CSA分别为(7.05±1.52) cm2、(8.12±1.75) cm2和(8.68±1.66) cm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各椎间盘平面各个椎旁肌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KP组术后1年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43±1.23) cm2、(6.62±1.42) cm2和(7.06±1.32) cm2,竖脊肌CSA分别为(12.02±2.08) cm2、(14.53±2.76) cm2和(16.39±2.84) cm2,腰大肌CSA分别为(6.98±1.47) cm2、(8.01±1.59) cm2和(8.37±1.72 ) cm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PKP组术后1年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FI%分别为31.40%±5.84%、32.54%±6.64%和33.26%±7.16%,竖脊肌FI%分别为22.64%±3.47%、23.08%±3.72%和23.84%±3.99%,腰大肌FI%分别为9.23%±2.20%、9.72%±2.54%和10.98%±2.43%,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FI%均小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PKP组卧床时间(9.21±2.52) d短于保守组(40.32±9.79) d(t=37.79,P<0.001)。治疗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VAS、ODI均小于保守组(均P<0.05)。而PKP组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在疾病进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与保守治疗相比,PKP手术不仅可以短期内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明显延缓椎旁肌退

  • 标签: 腰椎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旁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KP)与Kyphon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伤椎高度丢失与邻近椎间盘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5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OVCF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KP组(采用DKP治疗)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72.4±9.2)岁,骨密度值(-3.99±0.88)SD,病程(0.7±0.4)个月。BKP组(采用DKP治疗)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龄(71.6±14.3)岁,骨密度值(-4.08±0.63)SD,病程(0.6±0.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d及术后36个月伤椎高度变化、邻近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DHIP)和椎间盘退的Pfirrmann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伤椎前缘、中间高度及DHIP均低于术后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P组、BKP组术后36个月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79.86%±4.48%、80.24%±6.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782)。DKP组、BKP组分别有36、84例患者Pfirmman分级发生退,两组椎间盘退发生率(60.0% vs. 6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0,P=0.454)。结论DKP和BKP治疗OVCF远期均可能出现伤椎高度丢失和相邻椎间盘退,但两组椎间盘退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Jack椎体扩张器 椎体高度丢失 椎间盘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