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因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关系及计算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考查频度较高的知识点,本文归纳总结了基因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和二者的转换公式,选择了典型例题分析运用。

  • 标签: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计算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分析,对乙肝病毒基因发现及发展,基因测试主要方法,病毒基因的分布区域,变异与临床表现,做了简要综述。

  • 标签: 乙肝病毒 病毒基因 分型 基因分布
  • 简介:研究自异混交群体的基因比例的逐代演变规律对确定选种的具体世代有指导意义。本文把这一演变规律归结为几个数学命题,并进行论证。

  • 标签: 自交 异交 生物数学 基因
  • 简介:目的采用PCR法扩增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肠毒素基因以了解该菌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比较食物中毒和食品监测来源菌株中肠毒素基因检出率差异。方法合成sea、seb、sec、sed和see五种肠毒素基因特异性引物,用常规PCR方法扩增食物中毒和食品监测来源菌株中各自肠毒素基因,同时采用mini-VIDAS检测食物中毒来源菌株中肠毒素。结果110株菌株中有30株检出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27.3%,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均只检出1种肠毒素基因。其中来自2起食物中毒的14株菌株均检出seb肠毒素和相关基因,检出率为100%。来源于食品监测样本的96株菌株中有16株检出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16.7%,包括sea4株、seb2株、sec4株、sed6株。结论在宁波市食品监测中所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携带的肠毒素基因主要有sea、seb、sec和sed四,而seb肠毒素是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所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基因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 简介:目的建立多重PCR方法检测青霉素酶基因和mecA基因,了解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建立多重PCR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酶基因、mecA基因和16SrDNA;多重PCR方法测定食品来源的17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基因。结果165株菌携带有青霉素酶基因(96.5%),9株菌携带有mecA基因(5.3%)。结论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满足高通量筛选菌株的需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高的青霉素酶基因携带率,并存在耐甲氧西林的菌株。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Β-内酰胺类药物 青霉素酶基因 MECA基因 16S rDNA
  • 简介:目的通过中国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患儿临床表现、免疫功能评价、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的表达及BTK基因突变分析,分析基因和表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拟诊为XLA患儿,使用抗BTK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单核细胞BTK蛋白表达。采用RT-PCR获得患儿cDNA,使用8对不同引物分2步扩增BTKcDNA,PCR产物测序。突变结果通过对DNA外显子相应部位扩增、测序证实。并对确诊XLA患儿的母亲及家族中部分亲属进行BTK蛋白表达和BTK基因分析。结果①40/50例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经BTK基因突变分析确诊为XLA,以错义突变(16例,40.0%)和无义突变(13例,32.5%)为主。②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的患儿平均起病年龄为(1.4±1.1)岁,其他突变类型患儿为(1.4±0.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错义突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无义突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③34/40例(85.0%)B细胞〈0.1%;4例(10.0%)B细胞在1%~2%,其中错义突变2例,无义突变1例,剪接突变1例;2例(5.0%)B细胞为2%,均为错义突变。④血清IgG〈3g·L-1患儿BTK基因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为主。⑤错义突变患儿BTK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他突变类型无显著差异。⑥6/21例(28.6%)2031C/T多态性患儿伴有严重的关节炎,3/19例(15.8%)无多态性患儿有关节炎表现。⑦28/32例(87.5%)XLA患儿母亲为BTK基因杂合。结论错义突变可能与确诊年龄较大有关,且某些位点的错义突变可能与较高的外周血B细胞数量和血清IgG水平及正常的BTK蛋白表达水平有关。BTK基因多态性(2031C/T)可能增加关节炎的风险。

  • 标签: 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Bruton's酪氨酸激酶 流式细胞仪 基因分型 基因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与HCV抗体联合检测在筛查丙型肝炎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HCV-Ag阳性标本的HCV逆转录PCR检测结果.结果HCV-Ag阳性标本经PCR测定HCVRNA阳性37例.结论HCV-Ag的检出时间早于抗体.HCV-Ag和HCV抗体联合检测,缩短了检测窗口期(PWP),有助于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 标签: HCV核心抗原 抗-HCV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CV核心抗原联合抗-HCV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56例HCV-RNA阳性的标本同时检测抗-HCV和或HCV核心抗原,了解其检验结果的符合率。结果156例HCV-RNA阳性的标本中,检出抗-HCV阳性126例,HCV核心抗原132例,抗-HCV和或HCV核心抗原阳性151例。结论HCV核心抗原联合抗-HCV检测可以提高丙型肝炎的诊断率。

  • 标签: HCV核心抗原 抗-HCV 丙型肝炎 联合检测 符合率
  • 简介:FTO基因与2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与其他基因发挥协同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得FTO(fatmassandobesityassociated)基因成为第一个普通人群肥胖候选基因,其在下丘脑核丰富表达,参与能量平衡的控制。P-TO基因是2糖尿病的易感基因,FTO基因变异与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关联。

  • 标签: FTO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型糖尿病 肥胖 单核苷酸多态性 体重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检测抗HCV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300例输血前、血透患者ELISA检测抗HCV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98例为阴性,一例输血前感染过HCV病毒,另一例类凤湿因子(RF)的干扰造成假阳性反应。结论ELISA检测抗HCV是血站、医院的常规检测项目,虽然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但在实际操作中,ELISA检测抗HCV结果假阴性、假阳性问题还是比较常见,该临床诊断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影响ELISA检测抗HCV因素众多[1]。现就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总结。

  • 标签: ELISA 抗HCV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韶关地区妇女宫颈病变感染HPV的状况和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1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136例标本,进行HPV分分析。结果共检测出16种HPV亚型,其中包括11种高危HPV,4种低危以及1种中国人常见亚型。高危中HPV-16是最常见的,其次是HPV-52,HPV-58居第三位,而且10例宫颈癌中有2例都有HPV-59感染,HPV-11居第四位,且宫颈病变HPV感染主要集中在21~68岁之间,其中21~50岁系高发年龄,占92.65%(126/136)。结论韶关地区HPV流行亚型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组织中,低危HPV的分布无明显差别。

  • 标签: 宫颈病变HPV基因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基因芯片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的应用,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亚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检测147例HCV-RNA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基因亚型,并对部分样本进行RT-PCR扩增测序验证;同时检测血清HCV-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相关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147份HCV患者血清样本中1b120例(81.6%);2a13例(8.8%);3a1例(0.7%),6a4例(2.7%),未分9例(6.1%);基因芯片对基因亚型检出率为93.9%,分结果与测序符合率100%。1b患者与非1b患者比较,HCV-RNA、ALT、AST、TBil等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因芯片技术适合对临床样本丙肝病毒基因亚型的快速检测,本地区慢性丙肝患者病毒基因亚型以1b为主,其防治工作值得引起相当重视。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芯片 基因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2011年本地流行株VP1基因特征学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本地手足口病患者临床标本332份,进行EV71荧光定量RT-PCR鉴定,采用RT-PCR对15株分离到的EV71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序和分析。根据VP1测序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各基因基因亚型EV71VP1序列进行同源性和亲缘进化分析。结果165份标本鉴定为EV71,分离株的VP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7.5%~99.9%和99.4%~100%。与C4a亚型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最高。亲缘进化树显示,本地株全部属于C4基因亚型的C4a进化分支。结论本地区分离的EV71与近几年国内其他地区EV71分离株亲缘关系很近,有共同进化的趋势,属于C4基因亚型的C4a进化分支,并存在多个传播链。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基因特征 遗传进化
  • 简介:摘要采用5'-末端非编码区酶切分的方法对来自石家庄地区的46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结果表明,HCV-Ⅱ、Ⅲ、Ⅱ/Ⅲ所占比例分别为43.5%、30.4%、26.1%。46例丙型肝炎患者中10例曾经有过输血史,其中HCV-Ⅱ6例,Ⅲl例,Ⅱ/Ⅲ3例(P>0.05)。单纯HCV感染者HCV-Ⅱ和Ⅲ所占比例分别为61.5%和15.4%,而合并HBV感染者则分别为20%和5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35)。上述结果提示,①石家庄地区HCV感染者以Ⅱ和Ⅲ为主,同时存在混合。②HCV基因与输血无关。③HCV-Ⅲ多见于合并HBV感染者,而HCV-Ⅱ多见于单纯HCV感染者。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RNA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PCR)
  • 简介:目的:分析Anti-HCVELISA试剂确认结果,保证血液检测安全。方法:2个厂家各抽取2盒Anti-HCVELISA试剂,分别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参考品和做卫生部临检中心血清盘。结果:2个厂家Anti-HCVELISA试剂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ntiHCV国家参考品,有假阳性和漏检。2个厂家Anti-HCVELISA试剂做卫生部临检中心Anti-HCV临床科研血清盘都有不同程度漏检。结论:血站ELISA试剂确认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Anti-HCV国家参考品为试剂质量控制合格标准。卫生部临检中心Anti-HCV临床科研血清盘不宜作为试剂质量控制合格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 标签: ELISA试剂 确认 血清盘: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孵育时间在ELX808酶免分析仪(美国宝特BIO-TEK)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过程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了解ELISA方法对HBsAg和抗-HCV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因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方法由于在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过程中,酶免分析仪短时间处理数张酶标反应板时,会有发生“堵车”现象,本实验分别选择不同参数的标本作为实验对照,延长ELISA方法的孵育时间,让ELISA酶标反应板在孵育室(孵育箱)中滞留相应的时间后才进入读板状态。结果孵育时间延长对阴性样本无影响,对阳性、弱阳性和质控血清都有影响,从而会影响临界值得计算和血清样本结果的判断。结论酶标反应板孵育时间最好不要超过标准时间15分钟,否则HBsAg和抗-HCV的实验结果都将会失控。

  • 标签: 孵育时间 ELISA 质量控制
  • 简介:据SchwartzRE2012年1月30日(ProcNatlAcadSciUSA,2012Jan30.)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洛克菲勒大学和威斯康星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从身体组织制造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s)产生肝样细胞(1iver-likecell),该肝样细胞能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 标签: 肝样细胞 感染 HCV Schwartz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用人
  • 简介:观察2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肺组织谷氨酰胺果糖转移酶1(Gfat1)的表达情况。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18只,模型组28只。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5mg/kg)复制糖尿病模型,统计体重变化及空腹血糖值。RT-PCR方法检测造模成功后2周、4周和6周肺组织Gfat1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较快,造模开始第28天,第42天,第56天和第70天高脂模型组与对照组体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注射STZ的高脂模型组空腹血糖值较高(FBG≥10.0),和对照组比较,FBG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2周,模型组肺组织Gfat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周模型组Gfat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周模型组Gfat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但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饲喂高脂饲料结合腹腔注射STZ可成功建立2糖尿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2糖尿病大鼠肺组织中,Gfat1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 标签: 2型糖尿病模型 大鼠 Gfat1 表达 肺脏
  • 简介:目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先天性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及有明确遗传史病例的家族成员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不同的可能已知相关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聋患儿基因突变的热点位点,探讨突变基因位点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并对热点突变基因的家系遗传规律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先天性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儿童109例,通过CT检查及问卷调查寻找其可能的发病原因。对所有病例均采集血液样本,提取DNA,并以2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同时,对有明确遗传史的5个家族的相关成员进行相应检测,并绘制家系图,对热点突变基因可能的遗传方式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09例耳聋儿童的外周血样本中,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到GJB3基因突变。线粒体均质突变检出3例,均有明确的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实验组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01),有明确遗传病史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遗传病史组(P〈O.001),有前庭导水管扩大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前庭导水管扩大组(P〈0.001);SLC26A4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SLC26A42168A〉G和SLC26A4IVS7—2A〉G位点,与有无遗传病史和有无前庭导水管扩大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GJB2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GJB2235delC和GJB2299delAT位点,本组病例显示其突变率与有无遗传病史无显著相关性(尸〉0.05);对4个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家系和1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分析显示,5个家系的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结论先天性非综合征耳聋患者耳聋相关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GJB2、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检出率。本组病例显示GJB2基因突变与家族遗

  • 标签: 基因突变 非综合征性耳聋 GJB2 SLC26A4 基因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