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传统的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是研究蛋白-染色质相互作用的主流方法,由于ChIP-seq难以在低起始细胞量和单细胞样本上实施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染色质酶切测序技术CUT&RUN和CUT&Tag展现出操作简单,背景低,可重复性高和要求的细胞起始量低等优点,有替代ChIP-seq进行蛋白-染色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潜力,并有效提高了单细胞ChIP-seq的可行性。本文将就这类靶向染色质进行酶切测序的主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做简要综述。

  • 标签: CUT&RUN CUT&Tag 单细胞 ChIP-seq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I&amp;T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5、18.50、185.00、555.00和925.00 MBq/L 177Lu-PSMA-I&amp;T培养液加入LNCaP细胞(200 μl/孔,5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3个复孔)培养24 h后,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将3.7 MBq 177Lu-PSMA-I&amp;T培养液加入LNCaP细胞(1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3个复孔)培养48 h,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将3.7、19.5和37.0 MBq 177Lu-PSMA-I&amp;T培养液加入LNCaP细胞(3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设3个复孔)培养48 h,检测细胞凋亡。构建荷瘤裸鼠模型(BALB/c-nu/nu裸鼠,32只)。177Lu-PSMA-I&amp;T治疗后20 d内,观察荷瘤裸鼠肿瘤体积及体质量变化。治疗后第7天,对荷瘤裸鼠肿瘤组织行HE染色、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蛋白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治疗后第20天,对荷瘤裸鼠主要器官行病理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的差异。结果177Lu-PSMA-I&amp;T干预后,185.00、555.00和925.00 MBq/L组LNCaP细胞存活率[(57.56±6.35)%、(38.65±3.39)%和(27.95±4.48)%]均较对照组[(100.00±12.35)%]降低(F=78.91,t值:8.312~14.106,均P<0.01),185.00 MBq/L组不同时间点(24、48和72 h)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0 h)(F=78.28,t值:6.628~14.384,均P<0.01);G2/M期的LNCaP细胞占比从(12.36±0.28)%上升至(19.92±0.48)%(t=17.180, P<0.01);18.5和37.0 MBq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F=71.86,t值:-6.138和-13.050,均P<0.01)。3.7、14.8、29.6 MBq组与对照组(0 MBq)间荷瘤裸鼠相对肿瘤体积(RT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6.7±7.4、59.2±23.8和47.3±13.8与240.3±3.7;F=78.20,t值:7.549~13.345,均P<0.01);但体质量均无明显变化。3.7、14.8和29.6 MBq组肿瘤组织Ki-67染色细胞阳性率[(14.89±3.80)%、(5.60±1.83)%和(3.46±0.71)%]及TUNEL-异硫氰酸荧光素(TUNEL-FITC)染色阳性率[(1.61±0.30)%、(3.19±0.44)%和(3.54±0.47)%]与对照组[(37.23±3.04)%和(0.74±0.1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3.91, t值:10.429~15.762; F=38.66,t值:-9.312~-2.881,均P<0.01)。结论177Lu-PSMA-I&amp;T对前列腺癌治疗效果好,无明显治疗不良反应,有望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理想药物。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同位素标记 放射疗法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收治的两例Imerslund-Gräsbeck综合征(IGS)患儿的临床资料。两例患儿为同胞兄弟,年龄分别为8岁8个月和6岁2个月,检查均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清维生素B12减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升高,叶酸测定及肾功能均正常,均伴有蛋白尿、肾小管损伤。血串联质谱及尿有机酸分析示甲基丙二酸血症(MMA)。初诊为MMA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基因测序未发现与MMA相关的已知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到AMN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c.43+5G>A和c.C717G。修正诊断为IGS,给予长期肌内注射维生素B12治疗,随访1年,无临床症状,血指标正常,但蛋白尿及肾小管损伤持续。单靠血串联质谱及尿有机酸分析易造成误诊,联合基因检测可提高IGS的诊断。终生肠外维生素B12替代治疗可有效逆转临床和生化结果,但对蛋白尿及肾小管损伤疗效待定,定期监测肾功能是必要的。

  • 标签: 贫血 蛋白尿 维生素B12 Imerslund-Gräsbeck综合征
  • 简介:【摘要】针对GR91高合金耐热钢膜式管屏在施工过程中易出现裂纹及变形的问题,在组合施工前排除外部因素影响后,采取合理的反变形、刚性加固、焊接及热处理工艺等一系列措施,在本工程中有效实施后,达到了防止高合金耐热钢膜式管屏出现裂纹及减小管屏变形的效果,为今后机组的高合金耐热钢膜式管屏的焊接热处理工作提供参考及借鉴。

  • 标签: 膜式管屏 刚性加固 热处理 裂纹 变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和HB&amp;L微生物培养体系两种MALDI-TOF-MS预处理方法的鉴定率,为临床快速准确鉴定血流感染病原菌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20年1—12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实验室常规方法鉴定的149份血培养报警后单一细菌感染的阳性样本,分别采用分离胶促凝管法和HB&amp;L微生物培养体系预处理后,并且以传统方法结果为标准,直接MALDI-TOF MS细菌鉴定,比较两种方法的鉴定率。结果在149份血培养阳性样本中,革兰阴性(G-)菌占47.0%(70/149)、革兰阳性(G+)菌占53.0%(79/149)。对G-菌种水平鉴定率,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为78.6%(55/70),HB&amp;L微生物培养体系为91.4%(6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对G+菌种水平鉴定率,二者分别为73.4%(58/79)和87.3%(6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在3.000~2.300分值段,G-菌鉴定率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和HB&amp;L微生物培养体系分别为22.9%(16/70)和38.6%(2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G+菌鉴定率两种方法分别为19.0%(15/79)和34.2%(2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HB&amp;L微生物培养体系种水平鉴定率要高于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经过预处理直接MALDI-TOF MS鉴定血培养阳性样本病原菌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微生物学技术 血培养样本 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 HB&L微生物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