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房间隔穿刺术是介入心脏病学最常用的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电学的发展,临床上对房间隔穿刺术有了新的认识。解剖方面,卵圆窝电位的发现体现了电学方法对解剖学的重建,有助于将“房间隔识别并穿刺”转化为“卵圆窝识别并穿刺”。器械方面,新近出现的射频针和穿刺导丝可以易化穿刺过程。方法学上,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和X线方法相比,前者呈现三维化视角,通过电位标测能够精确定位卵圆窝,提升了穿刺成功率;后者不需配备电解剖标测系统,不需要预先标测,操作较为简洁。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和超声方法相比,前者能够标测卵圆窝最中心位置,定位精准,同时也能实时追踪穿刺针尖;后者解剖层次清晰,但只能展现二维界面,由于需要增加超声设备,花费也较多。虽然大多数情况下X线指导的房间隔穿刺术是安全有效的,而超声的辅助定位作用能够提高安全性,但新近出现的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是更适用的无射线房间隔穿刺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单纯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并总结多学科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完成的3例孕期超声引导下继发孔型ASD封堵术病例资料,总结围术期、围产期多学科管理经验及预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例患者因孕期常规心电图异常行心脏超声检查确诊继发孔型ASD,经动态观察,均出现心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表现,经多学科评估具备孕期ASD封堵术指征及条件,遂在单纯超声引导下行ASD封堵术,手术均成功。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显著降低,均能维持良好的心功能并耐受分娩;均足月经阴道分娩,无流产、早产、产后出血、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产后随访心功能均良好。结论孕期单纯超声引导下ASD封堵术可行,通过围术期、围产期多学科动态监护及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母胎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房间隔穿刺消融左侧旁道与传统经主动脉瓣途径消融术的护理特点。方法将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43例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左侧旁道的治疗效果,并与同期29例传统途径手术患者作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皮下血肿、排便困难、睡眠障碍、主观不适等护理指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明显缩短,穿刺处无血肿、出血等发生,尿潴留及腰酸背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经房间隔穿刺消融左侧旁道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房间隔缺损(ASD)的外科手术及内科封堵术前及患者手术后半年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断并住院行封堵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单纯性房间隔缺损患者241人,其中男性93例,女性148例,总结其心电图特征。结果正常心电图有55例;CrochetageR波切迹出现183例(75.9%),Ⅱ、Ⅲ、avF导联均出现83例;双峰T波101例(其中圆顶尖角型T波或尖角型T波5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48例,其中伴随CrochetageR波切迹者37例(77.1%);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65例,其中伴随CrochetageR波切迹者59例(90.8%);电轴右偏126例、右房肥大53例、右心室肥大85例、房性早搏12例、房性心动过速6例、心房颤动6例、室性早搏3例;术后6月除正常心电图增加外、房性心动过速未变,其余数量多减少。结论心电图检查如右心室肥大、右心房肥大、CRBBB及ICRBBB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特别是CrochetageR波切迹、圆顶尖角型T波或尖角型T波有一定的特征性,手术能使心电图改变减少或消失,心电图改变需长期随访。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卵圆孔未闭(PFO)疾病治疗中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疗效分析。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诊断为单纯PFO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所选取PFO患者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右心声学造影进行筛查后,科学选择封堵器尺寸,予以针对性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干预。结果:50例PFO患者采取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出现4例心动周期内右向左分流30~50个微气泡,术中数字血管造影可见微小孔,但加硬导丝不能顺利通过,术中决定不予以继续手术治疗,造成手术失败。其余46例患者在3个心动周期内右向左分流>50个微气泡或呈左心腔浑浊状态,对手术未造成影响,继而成功完成手术治疗,全部封堵成功。完成手术的患者经1个月时间的恢复期,回院复查经常规超声探查发现,封堵器形态、位置均正常,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或封堵器相关血栓事件。复查cTTE显示,有3例患者可见右向左分流,分流量较少,微气泡50个微气泡的患者,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希氏束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septaltachycardia,ST)的价值。方法21例ST患者,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2例、间隔部房室旁道(SAP)4例、房间隔下部房性心动过速(AT)5例,应用该系统,建立三维电解剖图,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21例均消融成功;试放电部位、有效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分别为(8.9±3.5)mm、(8.7±3.3)mm;AVNRT12例有效放电过程中均出现间歇性结性心律,1例AT心动过速终止后偶见结性逸搏;无房室传导阻滞(AVB)并发症;随访3~16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应用Carto系统指导RFA治疗ST,可清楚显示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及方向;通过标识有效放电部位,避免出现无效放电,降低发生AVB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