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我院20年来甲亢危象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医师对于甲亢危象的临床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收集我院20年来甲亢危象患者共44例,分析其诱发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统计同时期甲亢住院情况、甲亢危象的发病率等,进行临床及统计分析。结果 甲亢危象占总住院患者比率约4.65 ‱,占甲亢住院患者比率约4.84‰,死亡率为38.64%;主要的诱发因素为感染,以呼吸道细菌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心动过速,其次为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道症状,不少合并房颤、心衰。结论 甲亢危象发病率不高,但病情危重、进展快,死亡率高,发作时心率(P﹤0.05,OR值1.049)及意识障碍程度(P﹤0.05,OR值4.782)可作为死亡预测指标,早期识别和强化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早期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2月7日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巩义市人民医院的44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轻型/普通型组(40例)和重型/危重型组(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和总胆红素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结果44例患者中,36例患者有武汉市旅居史,6例为本地确诊病例,2例流行病学史不详。患者初次就诊时发热30例(68.2%),咽部不适4例(9.1%),乏力9例(20.5%)。在疾病早期进展中43例出现发热(97.7%),其中低热21例,中度热16例,高热5例,超高热1例。与轻型/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组患者的发热时间更长[(7.55±3.56) d比(13.75±2.22) d,t=3.397,P=0.001],淋巴细胞计数更低[1.12(0.83,1.23)×109/L比0.38(0.04,0.49)×109/L,Z=2.780, P<0.01],C反应蛋白更高[10.60(3.64, 19.75) mg/L比41.50(33.00, 64.00) mg/L,Z=2.234,P=0.021],总胆红素更高[6.9(5.4, 9.4) μmol/L比11.3(9.9, 28.5) μmol/L,Z=2.275,P=0.016],乳酸脱氢酶更高[210(174,252) U/L比480(471,489) U/L,Z=2.102,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热是COVID-19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重型/危重型患者与轻型/普通型患者相比,发热持续时间更长,体温更高,淋巴细胞计数更低,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水平更高。
简介:摘要:“文殊问疾”图像是云岗北魏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本文旨在以云岗第6窟中“文殊问疾”图像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图像的故事内容、图像布置以及文化含义的系统梳理,从而进一步对该图像的造型特点、色彩成因和艺术特色进行细致地的分析和总结,并通过与敦煌盛唐103窟同类题材的比较研究,归纳出以“文殊问疾”图像为代表的北魏时期艺术创作的造型原则和色彩规律及对个人版画创作的启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桂林汉族群体中44个Y-STR基因座的突变率。方法应用SureID® PathFinder荧光检测试剂盒和本实验室建立的8个RM Y-STR复合扩增系统检测631个父子对家系的样本,根据观察到的突变次数除以基因传递次数或减数分裂次数计算突变率。结果桂林汉族群体中44个Y-STR基因座观察到184次突变,一步突变与多步突变的比例为25.28∶1;突变率分布在1.56×10-3~40.63×10-3之间,平均突变率为6.53×10-3(95%可信区间:5.60×10-3~7.50×10-3)。结论不同群体中Y-STR基因座的突变率存在差异,不同群体的RM Y-STR基因座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B型脑钠肽(BNP)对加用卡培他滨化疗的胃癌患者致心肌损害的早期预测。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紫杉醇+顺铂(PC)双药联合组和紫杉醇+顺铂+卡培他滨(PCX)三药联合组。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疗程 结束后3个月以cTnI和BNP为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分析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心电图变化规律。结果疗程结束PCX三药联合组与PC双药联合组血清cTnI浓度分别为(0.582 9 ± 0.012 4)μg/L、(0.059 8 ± 0.011 2)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诊,两组血清cTnI浓度分别为(0.558 5 ± 0.015 6)μg/L、(0.051 8 ± 0.009 9)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PCX三药联合组与PC双药联合组血清BNP浓度分别为(495.6 ± 35.6)ng/L、(154.3 ± 29.8)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诊,两组血清BN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心电图平均异常率为21.6%(平均9.5例),治疗后心电图平均异常率为28.4%(平均12.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加用卡培他滨三药联合方案化疗的胃癌患者可导致心肌损害,早期检测cTnI和BNP水平可早期预测心肌损害,及时调整方案可使卡培他滨的临床应用更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通过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筛查21三体(trisomy 21,T21)、18三体(trisomy 18,T18)、13三体(trisomy 13,T13)以及性染色体和其他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和>5 Mb的拷贝数变异的结果。方法对44 578例孕妇进行NIPT检测,对提示为高风险者采集羊水或脐血样本,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并随访妊娠的结局。结果在44 578例孕妇中,有466例(1.05%)NIPT检测提示为T21(n=1359)、T18(n=178)或T13(n=129)高风险,分别对其中301例、53例和20例进行羊水或脐血染色体检查,共确诊289(96.01%)例T21,40(75.47%)例T18,4(20.00%)例T13。NIPT检测未提示高风险的孕妇中,有2例胎儿出生后被诊断为唐氏综合征,未记录到18三体、13三体综合征。通过统计43 552例记录胎儿核型检查结果或妊娠结局的孕妇的检查资料,NIPT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T21(99.31%,99.97%)、T18(100%,99.97%)、T13(100%,99.96%)。NIPT检测T21、T18、T13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01%、75.47%、20.00%。结论与传统的唐筛和侵入性产前诊断相比,NIPT检测T21、T18和T13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最佳手段。
简介:摘要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少见、严重的并发症,其虽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但其起病隐匿,易被误诊、误治,一旦发病若未及时诊治易并发肠梗阻和肠穿孔。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4例合并LMV患者和88例未合并LMV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LMV首诊误诊率达72.7%(32/44),口腔溃疡、脱发、疲乏、体质量下降、合并尿路刺激症状、尿蛋白阳性、抗干燥综合征A阳性、低C3血症、D-二聚体升高、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高与SLE患者并发LMV有关。LMV患者CT表现以回肠、空肠受累最多见,肠壁肿胀和靶征是其常见CT征象,并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答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贝散与三联疗法联合用药方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以 2017年 6月 -2019年 6月本院接诊的胃溃疡病患 88例为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划分成研究、对照组( n=44)。 2组都接受阿莫西林、泮托拉唑与克拉霉素三联治疗,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73%,对照组 84.09%, P< 0.05。研究组加用中药乌贝散,对二组临床疗效作出比较并分析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 2w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为( 90.51±4.83)分,对照组( 83.76±4.25)分, P< 0.05。结论:于常规三联疗法的基础之上,加中药乌贝散治疗胃溃疡病,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并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尿道下裂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的治疗成效。方法: 2017年 12月 -2018年 12月收治小儿尿道下裂患儿 4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 22例。对照组采取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和并发症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现尿道狭窄患儿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小儿尿道下裂实施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疗效佳且并发症少,临床意义大,值得采纳和推广。 关键词: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 ;小儿尿道下裂 ;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临床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P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LDH水平与血气指标、肺功能、疾病严重程度评分(DSS)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回顾的44例PAP患者中,28例有吸烟史,10例粉尘接触史,1例长期农药接触史,1例喷漆接触史。PAP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LDH升高37例,癌胚抗原(CEA)升高35例,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升高36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23例,糖类抗原CA15-3升高15例。血清LDH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504、-0.490、-0.542,P值均<0.05)。血清CEA水平与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及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均呈负相关(r=-0.591、-0.478、-0.421,P值均<0.05)。血清CYFRA21-1、CA15-3与PaO2均呈负相关(r=-0.680、-0.544,P值均<0.05)。血清CEA、CYFRA21-1、CA15-3与LDH均呈正相关(r=0.556、0.574、0.534,P值均<0.05)。DSS与LDH、CEA、CYFRA21-1、CA15-3均呈正相关(r=0.389、0.409、0.604、0.490,P值均<0.05)。全身麻醉下肺泡灌洗术后患者PaO2、DSS有显著性改善(t=-2.342、2.668,P值均<0.05)。全身麻醉下肺泡灌洗术后PAP患者血清LDH、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显著低于术前(P值均<0.05),CYFRA21-1灌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43,P>0.05)。结论烟雾或其他有毒气体或颗粒可能是PAP的诱发因素。血清肿瘤标志物及LDH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在临床上动态监测这些指标,建立一个多因素指标模型可评估P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4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方法提取1 ~ 2日龄Wistar乳鼠原代软骨细胞,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进行软骨细胞鉴定,CCK-8法检测DON(剂量分别为0.0、0.1、0.2、0.4、0.8 μg/ml)染毒24、48、72 h软骨细胞增殖情况,根据细胞存活率选取0.00(对照)、0.05、0.10、0.15、0.20 μg/ml DON用于后续实验,确定作用时间为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44及MMP-13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细胞CD44和整合素α2、α5、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DON剂量和作用时间增加,软骨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均< 0.01)。细胞培养上清液IL-6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3.425,P < 0.01),其中0.10 μg/ml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256.89(191.02,477.58)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37(0.00,119.13)pg/ml,P < 0.05];IL-1β和TNF-α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881、1.317,P均> 0.05);0.10、0.15、0.20 μg/ml组CD44含量[(0.87 ± 0.21)、(0.85 ± 0.24)、(0.77 ± 0.17)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06 ± 0.19)pg/ml,P均< 0.05];MMP-13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947,P < 0.01)。CD44和整合素α2、α5、β1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737、6.562、6.074、4.476,P < 0.05或< 0.01)。结论DON可能通过增加IL-6,MMP-13,整合素α2、β1表达和抑制CD44、整合素α5表达,破坏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平衡,造成软骨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高压氧(HBO)处理对经皮撬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PPRCSF)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CF)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毓璜顶医院收治的81例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37)。对照组患者予以术前常规治疗,主要为抬高患肢、抗生素治疗、七叶皂苷钠和甘露醇等消肿治疗,待患者足跟皱褶试验阳性时进行PPRCSF手术。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予以HBO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术后第8天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切口肿胀、皮温低、表皮水疱、皮缘色暗等血运不良发生情况。统计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AOFAS)及Maryland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并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Bohler和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切口血运不良率(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9.73%)(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AOFAS、Maryland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OFAS、Marylan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明显增大,Gissane角明显缩小,跟骨高度降低,跟骨宽度增大(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宽度和跟骨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HBO处理联合PPRCSF治疗SandersⅡ、Ⅲ型CF有利于患者术前组织肿胀消退,促进术后创面及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1型巨噬细胞对人乳腺癌细胞系-7(michigan cancer foundation- 7,MCF-7)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以CD44+乳腺癌MCF-7细胞为研究模型,转化人单核细胞系-1(human monocyte cell line,THP-1)为M1型巨噬细胞,培养并收集Ⅰ型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macrophage1-conditioned medium,M1CM),M1CM刺激模型细胞设为M1CM组,同时设立对照组;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侵袭小室实验考察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蛋白表达变化;siRNA转染干扰模型细胞Smad1或CD44蛋白表达。结果THP1经药物诱导后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贴壁生长,部分细胞可见伪足和凸起,细胞可吞噬墨汁粒呈蓝黑色,与M0巨噬细胞相比,细胞中M1巨噬细胞标志物CD80和人血清趋化因子配体9(human CXC-chemokine lig-9,CXCL-9) mRN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01和12.22,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M1CM处理24 h显著增强模型细胞迁移和侵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2和6.73,P值均<0.05)。与CD44小干扰对照(siCON1)相比,M1CM处理24 h明显诱导模型细胞Smad1和CD44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6和6.25,P值均<0.05)。与Smad1小干扰对照(siCON2)相比,干扰CD44(siCD44)明显抑制M1CM诱导的模型细胞迁移和侵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7和16.25,P值均<0.05);与siCON1相比,干扰Smad1明显抑制M1CM诱导的模型细胞迁移和侵袭(t值分别为7.38和5.62,P值均<0.05),siCD44明显抑制M1CM诱导的模型细胞Smad1蛋白表达上调(t值分别为14.65和10.02,P值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iCON2相比,siSmad1明显抑制M1CM诱导的模型细胞CD44蛋白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5和11.53,P值均<0.05)。结论M1CM能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而该作用可能与CD44-Smad1环路信号增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