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MR内耳水成像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4-48岁,右耳植入101例、左耳植入27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头颅内听道螺旋CT及MR内耳水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患者内耳、中耳畸形及病变的检出率.结果MR内耳水成像内听道总体异常检出率90.63%(116/128),CT检出率为76.56%(98/1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8,P〈0.05).在前庭导水管异常、耳蜗畸形、内听道狭窄、耳蜗纤维化等疾病,MR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进行MR内耳水成像技术检查,可有效了解患者内听道解剖学信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肝外胆结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组患者实施腹部CT检查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式诊断肝外胆结石诊断率。结果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出率显然高于腹部CT诊出率(P<0.05);组50例患者中16例患者结石直径小于8mm,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出75.00%显然高于腹部CT检出31.25%(P<0.05)。结论临床中对肝外胆结石患者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效果显然高于腹部CT检查,其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R灌注成像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至我院治疗的,疑似结直肠癌患者50例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来诊后均行空气对比剂灌肠MR灌注呈现检查。结直肠病变测量其最大长径,观察MR灌注成像检查到的不足5mm,5~10mm以及大于10mm的结直肠癌数目,并以最终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根据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标准,MR灌注成像的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85.71%。详见表1。50例患者MR检查到38个癌变病灶,病理结果为41个,两种检查方法对于<5mm;≥5mm,≤10mm;>10mm的检出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灌注成像在结直肠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灵敏度与特异度高,痛苦小,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吻合度高。
简介:目的探索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将我院已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共72例膀胱疾病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膀胱良性疾病组(n=23)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n=49),比较膀胱良性疾病组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术前的肿瘤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运算特性(ROC)方法确定最佳诊断Cut-off值.结果膀胱良性疾病组和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前ADC值分别为(1.86±0.40)×10-3mm2/s和(0.93±0.11)×10-3mm2/s,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在肿瘤分级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DC值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ADC值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时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佳Cut-off值为1.32×10-3mm2/s,此Cut-off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2%和82.9%.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客观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实验组(n=46),两组患者均实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同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围术期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中,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即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鳞癌63例、腺癌30例、腺鳞癌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的DWI资料,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比较各组ADC值的差异。分析宫颈癌ADC值与病理学参数Ki-67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3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腺癌和21例宫颈腺鳞癌患者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61±0.112)×10-3mm2/s、(0.846±0.18)×10-3mm2/s和(0.796±0.124)×10-3mm2/s,三组之间及两两比较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6)。12例宫颈黏液型腺癌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014±0.123)×10-3mm2/s;18例非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平均ADC值为(0.734±0.11)×10-3mm2/s,两者之间及两者与宫颈鳞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4例宫颈癌患者的ADC值与病理学参数Ki-67指数仅呈弱的负相关(r=-0.232,P=0.013)。结论:DWI有助于宫颈癌部分组织学类型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和MR肺动脉成像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6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在2016年12月--2017年07月间入我院并接受治疗,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1例。常规组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研究组进行MR肺动脉成像诊断。结果两组特异度均为100%,但研究组灵敏度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不同间接征象时,研究组肺段梗死确诊率高于常规组(p<0.05),但在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等确诊率方面,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成像技术检查急性肺动脉栓塞,操作便捷且具有较高的确诊率,能够准确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值得临床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优质护理模式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3-2017.3收治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并发症情况及意外伤害率。结果采用不同的临床护理疗法护理后,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临床并发症及意外伤害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模式有利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病人恢复健康,其具有高效、安全的临床价值,其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T_2WI诊断前列腺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0月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入院后均完成常规MRIT_2WI序列、DWI检查,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T_2WI、DWI及二者联合诊断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性前列腺病变组织ADC值明显高于前列腺癌组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2WI+DWI联合诊断良性前列腺病变、前列腺癌准确率均高于单用T_2WI,联合诊断仅与单用T_2WI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WI联合T_2WI诊断可提高前列腺疾病诊断准确性,DWI、T_2WI可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稳定性及空间分辨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MRCP)在诊断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4年2月-2016年12月50例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就诊资料,所选病例均接受MRCP诊断,对其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结果证实,本组患者均为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其中十二指肠乳头梗阻23例,胰管开口处梗阻14例,壶腹癌9例,胆总管下端梗阻4例;MRCP诊断结果显示,47例患者得到明确诊断,其余3例患者漏诊。其中,十二指肠乳头梗阻22例,胰管开口处梗阻12例,壶腹癌9例,胆总管下端梗阻4例,壶腹癌与胆总管下端梗阻诊断符合率均达到100%。结论采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MRCP)对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开展术前诊断,定位准确,成像标准,诊断符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胆囊管低位汇合与胆总管结石之间关系的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行胆囊切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施以MRCP检查,然后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MRCP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患者胆囊管的变异情况,并探讨胆囊管低位汇合与胆总管结石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中有45例合并有胆总管结石,相应占比37.5%;28例患者的胆囊管低位汇入胆总管,相应占比23.3%,另有16例患者的胆囊管低位汇合且合并有胆总管结石,相应占比13.3%;胆囊管低位汇入与胆总管结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胆囊管低位汇入与胆总管结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在对患者进行MRCP检查时,若发现有胆囊管低位汇入,应注意检查患者胆总管是否存在结石,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患者术后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术后发生胰腺炎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胰腺炎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60岁、既往有无胰腺炎史、有无插管困难、有无括约肌机能障碍、有无壶腹周围憩室、是否首次进行ERCP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60岁、性别、有无胆囊切除、有无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有无胰管多次显影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60岁、既往有无胰腺炎史、有无插管困难、有无括约肌机能障碍、有无壶腹周围憩室、是否首次进行ERCP参数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无胰管多次显影、有无插管困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插管困难、有胰管多次显影是ERCP检查患者术后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医生严格掌握其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地减少ERCP检查患者术后发生PEP的发生率,从而提高ERCP检查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