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踝足矫形器方法进行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中,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全部存活,2例患者的皮瓣出现远端坏死,在接受治疗后得以愈合,1例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经过处理后得到恢复,其余患者的皮瓣存活情况均较好。对患者接受治疗后一年情况进行随访,有2例患者的皮瓣出现臃肿现象,接受修复治疗后愈合,患者的皮瓣血液循环等情况均较好。结论在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中,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踝肱指数与糖尿病足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一段时间入住我院并已经确诊的4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91例为非糖尿病足组,47例为糖尿病足组,所有的患者都要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生化资料、踝肱指数的检查,对两组的临床检查资料和不同踝肱指数组的糖尿病患者数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踝肱指数与患者病程、收缩压、糖尿病肾病发生率、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呈负相关(P均<0.01);不同的踝肱指数和糖尿病足组的患病率比较,踝肱指数和糖尿病足组的患病率类似“U”型分布,踝肱指数>1.31组中糖尿病足组的患者发病率为18.1%;0.9<踝肱指数≤1.3组的发病率为26.0%;0.7<踝肱指数≤0.9组的发病率为32.5%;0.5<踝肱指数≤0.7组的发病率为47.6%;而踝肱指数≤0.5组中的糖尿病足患者发病率达到64.29%,各组患病率进行比较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踝肱指数和糖尿病足呈负相关,踝肱指数减低或是出现异常的升高能对早期糖尿病足的发生进行预测,对踝肱指数异常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要采用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与数字化摄影诊断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足踝部骨折并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行数字化摄影诊断;实验组40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将两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足踝部骨折诊断情况、关节脱位诊断情况。结果实验组中3例为单发骨折,37例为多发骨折,足踝部骨折共检出115处;实验组足踝部骨折诊断结果与术后、出院诊断一致。对照组患者中单发骨折12例为单发骨折,28例多发骨折,足踝部骨折共检出68处,漏诊率为40.9%。对照组患者足踝部骨折总检出率(59.1%)明显低于实验组(100.0%),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关节脱位共检出17处,对照组关节脱位共检出11处,对照组漏诊率为35.3%;实验组关节脱位诊断结果与手术检出、出院诊断一致。对照组关节脱位检出率(64.7%)明显低于实验组(1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数字化摄影在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临床诊断中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足踝部外伤患者可结合临床体检或对2个相邻部位进行检查,降低DR漏诊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生物应力刺激法防治足、踝部损伤制动后局部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30例骨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17例)与对照组(13例)。观察组使用生物应力刺激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3d,8周,以及12周后的骨密度加以对比。结果治疗3d与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2周,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骨密度更接近于正常水平,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使用外固定术的踝部/足部骨折韧带受损者,使用踩顶床头或者多次叩击足部的方式,在防治患侧跟骨骨质疏松方面疗效显著,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