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知觉斜视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发病原因。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接诊的知觉斜视患者114例,观察其临床症状,并给根据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后,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后视功能改善非常有限,无明显变化;斜视度数较手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高达91.23%,并发症少。结论知觉斜视患者术后虽然视功能的恢复是有限的,但是外观改善的满意度高,远期患者眼位正常。

  • 标签: 知觉性斜视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有知觉斜视的成人患者使用单眼直肌手术法进行治疗的 效果。 方法 : 选取于 2016 年 8 月到 201 7 年 8 月期间 收治的成人知觉斜视患者 82 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 , 按照 随机 数字表法将其 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41 例 , 其中 对照组 的患者采用单眼常量直肌后徙配合内直肌缩短手术进行 治疗, 实验组的患者 采用 单眼超常量直肌后徙配合内直肌缩短手术进行治疗,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以后的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术眼正位率为 80.48 % ,对照组的术眼正位率是 58.53 % ,由此可见,实验组的术眼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 在 治疗成人直觉斜视时使用超常量单眼直肌手术具 有显著的效果 ,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 标签: 单眼直肌手术 治疗 知觉性外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相关白内障导致的知觉斜视患者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外斜视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伴有知觉斜视的37例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视力、眼位、复视和双眼视功能情况。分别对术前双眼视力差距、白内障患病时间、术后视力及眼位、视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3的有35例,其中≥0.5的有32例。37例患者术后1~3个月斜视眼眼位均得到矫正,因双眼视力差距较大双眼立体视功能无法统计。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复视消失。单纯白内障所致知觉斜视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提高、眼位纠正、复视消失。结论对于年龄相关白内障所致的知觉斜视,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术眼的斜视可以得到纠正。

  • 标签: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知觉性外斜视
  • 简介:2015年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已将持续性姿势-知觉头晕(persistentpostural-percep?tiondizzinessPPPD)列入。它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头晕形式,伴有持续非旋转头晕或主观不稳感,且在直立姿态、个人运动、环境中物体运动以及复杂视觉刺激的条件下加重。PPP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假说有:①经典和操作条件反射建立假说②再适应失败假说。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前庭平衡康复训练和认知行为治疗。了解PPPD有助于头晕的诊断和鉴别。本文对PPP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慢性头晕 焦虑 非旋转性 不稳感 持续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棱镜、感知觉训练联合治疗小儿间歇斜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间歇斜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三棱镜、感知觉训练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纯三棱镜治疗)各50人。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好、视觉感知不适症状低、临床症状及斜视度数改善更明显(P

  • 标签: 三棱镜 感知觉训练 小儿间歇性外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间歇斜视应用双眼直肌后徒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围绕本院收治的60例小儿间歇斜视患儿进行分析,入院时间均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并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30,双眼直肌后徒术治疗)及试验组(n=30,双眼直肌后徒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针对眼位的稳定及视功能重新建立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试验组正位率(80.00%)高于对照组(36.67%),欠矫率及过矫率(13.33%、6.67%)均低于对照组(36.67%、36.67%),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 持续性姿势-知觉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是一种新定义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程较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临床发病率高,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现西医治疗PPPD已逐渐形成系统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近期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 标签: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 发病机制 临床研究 中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间歇斜视手术治疗效果及远期正位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3 月手术治疗间歇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 180 例,对患者的屈光状态、术后第一天眼位、手术年龄、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斜视度以及远期眼位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80 例间歇斜视手术患者术后远期正位者 164 例,占 91.01% ,无明显过矫,轻度过矫 2 例占 1.12% ,轻度欠矫 9 例占 5.06% ,明显欠矫 5 例占 2.81% 。其中患者 4-8 岁 54 例,远期眼位正位 48 例占 88.89% ,术前无同视功能 23 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24 例,其中重建立体视 18 例; 8-12 岁 64 例,远期眼位正位 60 例占 93.75% ,术前无同视功能 32 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24 例,其中重建立体视 19 例;> 12 岁 60 例,远期眼位正位 54 例占 90% ,术前无同视功能 33 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12 例,其中重建立体视 11 例。结论:手术前后有无双眼视功能是影响间歇斜视手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手术后第一天眼位轻度过矫有利于远期正位率。

  • 标签: 间歇性 外斜视 术后
  • 简介:摘要持续性姿势-知觉头晕(PPPD)是一种慢性功能前庭疾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PPPD患者在姿势控制或空间定向活动中常表现出较高的视觉依赖,同时在视觉运动刺激或复杂的视觉环境中症状加重。PPPD患者的视觉依赖表现可能与年龄因素、焦虑症状、视觉-前庭系统交互以及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系。正确认识视觉与PPPD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未来PPPD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文中针对视觉因素与PPPD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可能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头晕 视知觉 前庭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研究成人间歇斜视的手术质量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14-2017年共18例成人视近可控正位的间歇斜视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以及术后疗效评价。结果以复视、视疲劳为主诉,视近可控正位,视远斜视明显,手术是改善眼位及症状的有效方法。结论成人斜视治疗主要目的为改善复视,提高视物舒适度,改善眼位为第二位,术前检查以实际视物无复视时最低三棱镜度数为手术参考值,需适度欠矫。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成人 适度欠矫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对20例连续斜视的病史、屈光状态、双眼单视功能、斜视度、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远视眼占40%,屈光参差占20%,低中度远视眼占20%,高度近视眼占10%,正视眼占10%。弱视眼占50%,内斜视自发斜视占60%,内斜视术后斜视占40%,无三级视功能占50%,有I级视功能占15%,有Ⅱ级视功能占10%,有III级视功能占25%。结论内斜视患者中,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屈光参差者可自然而然变为斜视,对于这类患者内斜视手术应慎重。对于连续斜视的手术治疗,除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屈光状态、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还应根据其共同性与非共同性,如为共同性,尽量在非手术眼上手术或在已手术眼上的未手术肌肉手术,计算按共同性斜视;如为非共同性,尽量在手术眼上手术以复位肌肉,注意切除瘢痕,恢复眼白,术中进行牵拉试验,了解限制因素,结膜是否紧缩,肌肉是否松弛,瘢痕是否限制,术中轻巧,避免过度烧灼止血,手术以略过矫为好。如为内斜视自发的连续斜视,无肌肉亢进或麻痹者,手术方法同共同性斜视

  • 标签: 连续性外斜视 发病因素 手术治疗连续性外斜视是指内斜视自发或术后发生了外斜视1。临床较少见,今就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就诊的20例连续性外斜视患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并指导其治疗。现报告如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行间歇斜视手术的患儿120例,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3组,A组(4~7岁)40例,B组(8~10岁)48例,C组(11~14岁)32例。观察比较各组术后的双眼视觉及眼位情况。结果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A组为100.00%(40/40),B组为72.92%(35/48),C组为53.13%(17/32),3组患儿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位正位率A组为97.50%(39/40),B组为70.83%(34/48),C组为56.25%(18/32),3组患儿术后眼位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4,P<0.05)。结论年龄4岁以上间歇斜视手术年龄越早,手术效果越好。

  • 标签: 外斜视,间歇性 时机,手术 视觉,双眼 眼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斜视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间歇斜视患者42例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2例间歇斜视术后完全正位者24例,轻度欠矫者9例,明显欠矫4例,轻度过矫5例,总有效率88.09%。结论尽早间歇斜视手术,改善双眼视功能,矫正眼位消除自觉症状和视疲劳,年龄愈小双眼视功能恢复愈好。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斜视患儿手术前后双眼视力的变化。方法赫斯棱镜分析20例间歇斜视患儿,术后随访2-30周,进行2-6次赫斯棱镜分析。结果术后中央斜视平均值为8.1±7.3°,其中8例为A或V型。剩余12例接受再次手术,术后得到了明显改善,大约为5°。结论间歇斜视术后视觉有所改善。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术后随访 赫斯棱镜
  • 简介:摘要间歇斜视是一种常见眼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针对间歇斜视的自然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手术时机的选择和目标眼位的确定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问题还存在争议。本文对间歇斜视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冀为间歇斜视的早期发现、科学诊断和规范治疗提供依据。(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31-234)

  • 标签: 外斜视 眼外科手术 临床研究
  • 简介:间歇斜视(intermittentexotropia,IXT,X(T))是介于隐性斜视与显性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在各类共同性斜视中占第一位。间歇斜视发病原因主要是集合和分开功能之间平衡失调,集合功能不足以及融合功能低下引起。平均发病年龄岁,女性多发。斜视角随注视距离、注意4力强弱、视力疲劳状态在正位与斜视间变动。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能力评估 隐性斜视 视力疲劳 显性斜视 斜视角
  • 简介:摘要目的:引入视感知觉可塑性评分检查训练系统,评价该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预测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状况的准确度以及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前瞻临床研究。连续收集2017年1─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共同性斜视且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在术后1周接受视感知觉可塑性评分检查。采用秩相关分析手术年龄、病程时长、术前斜视角度、术后1周斜视角度等因素与可塑性评分相关。所有患者均从术后1周开始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远、近立体视功能检测,制作ROC曲线,评价可塑性评分对术后不同时间点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预测的准确度及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Delong test将可塑性评分以及传统临床指标对半年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状况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间歇斜视患者109例(80.2%),恒定性斜视27例(19.9%)。可塑性评分分别与年龄、术前斜视度、斜视病程、斜视类型、术后1周斜视度相关(r=-0.3、-0.2、-0.3、0.4、-0.3,均P<0.05)。可塑性评分在术后半年内不同时间点对立体视功能均具有预测能力,其中对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均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意义,曲线下面积(AUC)均>0.7,P<0.001。传统临床指标中,术前近立体视功能对术后半年近立体视功能有较低的预测能力(AUC=0.63<0.7,P=0.009);术前看远斜视角度对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功能能否完全恢复正常具有较低的预测能力(AUC=0.66<0.7,P=0.02),但这些指标与可塑性评分的预测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4,P>0.05)。结论:视感知觉检查训练系统中,可塑性评分可以有效地预测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远、近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状况,为术后患者制定进一步的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立体视 视感知觉检查训练系统 可塑性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