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早期立体定向复合麻醉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9月研究实际段内本院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共164例,根据患者高血压脑出血后入院手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82例。患者均在立体定向复合麻醉术下接受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自理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自理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6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自理能力评分较对照均有明显提升,且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早期立体定向复合麻醉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损伤,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提升,故手术效果优势显著。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 早期立体定向复合麻醉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 。 方法: 选取 2015 年 3 月 ~2018 年 9 月研究实际段内本院收治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共 164 例,根据患者 高血压脑出血后入院手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 82 例 。患者均在 立体定向复合麻醉术下接受手术 。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自理能力评分。 结果: 治疗前两组 神经功能、自理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 P>0.05 ;经治疗 6 月后,观察组 神经功能、自理能力评分较对照均有明显提升 ,且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早期 立体定向复合麻醉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损伤,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提升,故手术效果优势显著。
简介: 【摘 要】目的:比较分析2种不同麻醉方法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纳入本院在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行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信封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n=40,观察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芬太尼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安置头架前、安置头架后、钻孔时四个时间段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更加理想,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不大,整体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右美托咪定+芬太尼对行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进行麻醉,能够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降低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并且患者在术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清醒,患者的疼痛度也较低,整体的麻醉操作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推廣。
简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男13例,女7例.年龄34~65岁,其中50岁以上16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6例,破人脑室2例,脑皮质下2例,出血量在40~100mi左右.意识障碍程度:深昏迷16例,浅昏迷4例,病人大部分有程度不等的失语、偏瘫、四肢抽搐和尿失禁等.2手术方式20例病人均采用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方法,手术在单纯局麻下进行,先安装立体定向仪框架进行CT扫描确定血肿大小方位及层面,一般取额顶入路手术,定位后获得xyz数值后,相应移至定向仪XYZ轴上.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术治疗精神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立体定向术治疗的11例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难治性强迫症7例,抽动秽语综合征3例,双相情感障碍1例。分析手术前后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脑白质纤维束变化及脑葡糖代谢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病人的各量表分值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无严重并发症。大脑MRI弥散张量成像显示内囊前肢的横行纤维被毁损,大脑18F-FDGPET显示眶额皮质、运动区、运动前区、基底核、丘脑和边缘系统的高代谢区在术后明显降低。结论立体定向术是治疗难治性精神障碍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63例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的分析,总结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的护理经验体会。结果全组2例再出血死亡,其余恢复良好。结论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具有手术简单、效果确切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其治疗流程。
简介:摘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是指利用立体定向等中心旋转技术,将高能放射线集束聚于某一局限病变的靶区,进行大剂量照射,使之发生不可逆的生物损伤,而正常组织免受或少受照射。目前SBRT可作为不能接受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关于SBRT治疗周围型肺癌和中心型肺癌的疗效肯定,但剂量分割模式未达成共识,应进一步探讨;SBRT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对SBRT治疗早期周围型、中央型NSCLC最佳剂量和分隔模式,SBRT与肺叶切除、胸腔镜手术疗效差异,SBRT联合免疫治疗等内容作一综述,以期为SBRT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从15世纪末,LeonadoDaVinci提出立体定向的构想,19世纪末,Dittmen介绍立体定向术原理和动物试验,Zernov制造出极坐标定向仪,到20世纪初Clark和Horsley设计出三维坐标定向系统,直到1947年Spiegel和Wycis完成有史以来第1次人脑立体定向手术,人类在立体定向手术的前期准备花费了4个多世纪的漫长时间。1946年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问世,1979年Brown提出定向仪和CT相匹配,不久定向仪与MRI、DSA、PET结合相继有了报道,1986年Robert介绍了无框架立体定向系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肺剂量预测方法和应用于计划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剂量预测。首先,建立专家计划库,提取计划库中的几何特征信息、照射野角度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在几何及照射野特征和DVH之间建立相关模型;其次,提取专家库外10例患者的几何和照射野特征信息,利用模型预测可实现的DVH值,并将其与实际计划结果比较。结果10例患者肺平均剂量和V20外部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1.95 cGy和3.12%。对肺受量高于预测剂量的2例计划进行修改,修改后肺剂量均有所降低。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制定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前,可根据相关数学模型提前预测肺DVH曲线作为计划评估标准,从而保证治疗计划的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S-NSCLC)行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后的失败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2020年行SABR治疗的ES-NSCLC患者113例。分析其失败模式、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影响复发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复发率,区域淋巴结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8(6~108)个月,全组患者共45例(39.8%)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36个月。31例患者(27.4%)出现远处转移(DM),单纯DM 24例(21.2%);局部复发(LR)12例(10.6%),单纯LR 7例(6.2%);区域淋巴结复发(RR)11例(9.7%),单纯RR 6例(5.3%);LR+RR 1例(0.9%),LR+DM 3例(2.7%),LR+RR+DM 1例(0.9%),RR+DM 3例(2.7%)。全组患者1、2、3、4、5年复发率分别是5.4%、16.6%、27.5%、44.0%和51.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EGFR突变是复发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单纯SABR治疗ES-NSCLC患者有较高复发率,远处转移是最常见的失败模式,尤其EGFR突变阳性患者,建议后续辅助治疗。
简介:摘要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术是获取颅内病变病理组织的最佳方式。对颅内病变,特别是多发深部、功能区病灶需要明确诊断才可进一步治疗者(如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应当首选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明确病理的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这对于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进行个体化诊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联合国内从事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的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及经验,围绕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有框架/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步骤、技术要点、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特殊区域病变的活检技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措施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编写了本共识,旨在促进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在我国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对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部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放疗模式进行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术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0.9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1.58%(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