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段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资料来自于2015年—2017年期间本院接受诊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相关数据,从中抽取80例并根据患者采取对应治疗手段差异分组(n=40),对照组用PK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组用PVP治疗。在手术后对患者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记录并归纳PVP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分别在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检测其VAS评分和Cobb角数据,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均有改善,其中Cobb角观察组治疗后数据更具优越性,统计学软件对组间差异处理,提示P<0.05;对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与对比,观察组各项数据有明显优越性,组间差异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用PVP治疗对患者病情改善效果令人满意,而手术指标及对机体损伤程度相对较低,对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及对跌倒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骨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我院自 2014年 6月 -2017年 3月期间收治的 12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组、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案并观察护理效果及对跌倒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后,采用康复护理的试验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 7.81%, 5/64)显著低于对照组( 25.0%, 16/64),差异显著 (P< 0.01)。采用康复护理的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如身体、心理健康等,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在临床护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康复有助于跌倒发生率的降低,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了解骨质疏松和老年髋部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35岁年龄中正常男性和女性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质密度状况;测量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和女性的骨质密度状况。了解60岁以上最新入院的髋部骨折患者的骨质密度情况。把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和分析近年来收治的210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的分布状况。结果60岁以上的男性老年人和同龄女性老年人的骨质密度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健康老年男性的骨质密度明显高于同龄的女性;同时健康的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同龄髋部骨折患者;同时针对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的病情经常是由外伤所引起,但是老年的骨质疏松也是导致其骨折的内部因素,并且尽管男性老年人的骨质密度高于女性,但是骨折发生的几率是基本相同的。
简介:摘要目的为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并且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本院收治的所有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58例患者实施研究,运用抽签的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保守组和手术组,为保守组患者运用保守方法进行治疗,手术组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疼痛情况以及功能障碍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手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保守组患者,P<0.05;手术组患者的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保守组患者,P<0.05。结论将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到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并且改善功能障碍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采取不同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均分为两组,即为参照组(n=45)与实验组(n=45),将实行常规治疗干预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实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两组老年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26.67%,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表示存在意义。结论将特殊治疗干预应用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并发症发生,改善老年患者日后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在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选 取我院收治的 14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骨折 80例)与实验组(再骨折 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BMD-T值、既往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女性、高龄、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 20秒为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的风险相关因素。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初次发病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再骨折发生率,应告知患者定期接受复查以评估骨密度,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既往有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的高龄女性患者,应积极服用药物,进行骨质疏松治疗,并开展针对性的运动协调技能以及防跌倒训练,有效预防再骨折。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PVP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4例骨质疏松性骨折PVP(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患者,根据其术后随访结果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对照组为未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密度QCT值明显比对照组低,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结论骨密度可以对骨质疏松性骨折PVP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进行治疗时,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对我院患有该病的病人进行选取,选取的总数量为80名,选取的时间为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分组的方式为平均分配,其中一组为保守组,另外一组为研究组,保守组病人采用保守方法进行诊治,研究组采用成形术技术展开治疗。结果研究组病人治疗有效的概率为97.50%;保守组病人治疗有效的概率为77.50%,同时研究组病人产生并发症的几率仅为7.5%,而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32.50%,数据之间差异比较清晰。结论在临床上,通过成形术技术展开治疗,可以使疗效得到强化,具有更大的医学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腰背疼痛行小针刀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腰背疼痛患者60例,随机均为对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加理疗及在上述基础上加以小针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疼痛评分及翻身腰背功能评分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腰背疼痛行小针刀治疗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缓解患者腰背疼痛,提升腰背功能,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加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筛选9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患者的降低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达到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恢复效率,促进患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腰背疼痛治疗中予以小针刀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的样本病例为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腰背疼痛患者52例,以2013.6~2016.6为样本选择时段,采用抽签分组法进行分组,采用常规治疗的26例患者视为对照组,而采用常规治疗+小针刀治疗的26例患者视为实验组,治疗后将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和评价。结果相比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腰背翻身功能评分得以明显降低,同时疼痛评分得以明显下降,2组以上比对数据经统计学验证分析,得到P<0.05的验证结果,统计学形成意义。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腰背疼痛治疗中予以小针刀治疗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可对疼痛程度进行缓解,对恢复腰背功能进行促进,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复位固定,其中6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护理,此为实验组,其中有62例患者未给予健康教育护理,给予单纯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价标准得分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Harris髋关节评价标准得分与治疗前相比提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51.1±2.4vs31.9±1.9),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的测定在脊柱脆性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骨质疏松脊柱脆性骨折的老年患者50例作为骨质疏松组,同时设立匹配的无脆性骨折的健康人群作对照组,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otal-PINP、β-CTX,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TotalPINP、β-CTX数据经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分布为正态分布,渐进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质疏松组Total-PINP、β-CTX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人群中,血清内骨转换产物水平低,可以提示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骨转换明显降低,易发生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