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脉冲治疗仪应用于产后康复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收治入院的120例产妇进行课题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产妇分为传统组和创新组,每组60例。产后康复期间,给予传统组产妇常规产科医护干预,给予创新组产妇低频脉冲治疗仪干预。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康复情况。结果:创新组产妇的泌乳量正常占比、子宫复旧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传统组,组间比较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产后康复中应用低频脉冲治疗仪,不仅能提高产妇的乳汁分泌量,而且可以促进子宫复旧,值得持续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低频治疗仪对神经肌肉疼痛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到10月收治的神经肌肉疼痛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使用安慰,帖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中低频治疗仪进行治疗,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个疗程后的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一个疗程后差异显著,实验组VAS评分相比对照组评分更优,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低频治疗仪对神经肌肉疼痛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对产妇产后小便失禁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9月我院收治的90例产后小便失禁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给予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后,盆底肌力、漏尿频率、漏尿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能够锻炼盆底肌肉,改善肌肉运动和自制能力,从而缓解小便失禁的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产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治疗方法,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逐步解决产后尿失禁的问题,进一步恢复正常的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产后催乳与子宫复旧过程中运用低频脉冲治疗仪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64例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诊的产妇进行,按照电脑排序均分为2组,各32例。其中,采取常规疗护的为参照组,运用低频脉冲治疗仪疗护的为研究组,将不同方案下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接受研究组方案疗护后泌乳充足率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患者接受研究组方案疗护后子宫复旧率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在产后催乳与子宫复旧过程中运用低频脉冲治疗仪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缩短治疗所需用时,改善患者产后情况,适合于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针对产妇产后乳房胀痛采用手法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产后乳房胀痛患者,共计140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之间。按照双色小球法对患者分组,其中70例设为甲组实施单纯手法按摩,另外70例设为乙组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结果 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乙组低于甲组(P<0.05);比较两组的泌乳量改善情况,乙组优于甲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产妇产后乳房胀痛采用手法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干预的效果十分理想,能够很好的减轻产妇的乳房胀痛问题,并有效提高产妇的泌乳量,有必要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探讨低频调制中频治疗仪联合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牵引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低频调制中频治疗仪进行治疗,经过相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疼痛症状的评分、JOA 评分以及腰椎功能的评分。结果:经过相应的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疼痛症状的评分、JOA 评分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调制中频治疗仪联合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水平,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情况,进而增加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痤疮患者接受蓝光痤疮治疗仪治疗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研究过程中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面部痤疮患者,选取人数100例,研究开展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此期间设立参照组和研究组两个小组,将患者依据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以50例每组的方法将患者均分至两组,所有的患者均使用蓝光痤疮治疗仪进行治疗,同时为了凸显出本研究中护理方法的效果及影响,对不同分组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以此完成对照研究,选择常规护理应用到参照组中,研究组使用综合护理方法。对患者护理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记录护理后临床的情况,同时记录护理前后患者的GACS评分,并记录护理后的治疗效果。整理数据进行比较。结果:GACS评分在护理前的数据相比,无明显的区别,并未展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重新测量和对比,数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优于护理前,其中研究组的改善最具优势,有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记录后进行比较{参照组84.0%(42/50),研究组96.0%(48/50)},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面部痤疮患者接受蓝光痤疮治疗仪治疗期间,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效果,可在今后治疗后扩宽推广和应用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中频治疗仪治疗多种急慢性疼痛症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400例急慢性疼痛症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将400例患者分为中频治疗仪组与对照组,对于中频治疗仪组应用中频治疗仪治疗,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推拿、按摩治疗方式,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中频治疗仪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50%,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慢性疼痛症患者,中频治疗仪进行治疗,具有明显疗效,可以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其痛楚,促进患者各个疼痛部位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中频治疗仪操作方式简单,疗效明显,这一治疗措施值得在急慢性疼痛症患者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频治疗仪对胃脘痛的辅助治疗疗效,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我院胃脘痛患者中,根据入院时间随机抽取了92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前组患者均接受穴位按摩治疗,后组患者均接受穴位按摩治疗联合中频治疗仪辅助治疗,将两组治疗结果中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明显较好,差异较为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胃脘痛程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上脘皮温相较于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脘痛患者采用中频治疗仪辅助治疗,能够发挥良好的止痛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病毒性肺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疾病之一,当前,病毒性肺炎的常用药物主要为病毒抑制药,如盐酸阿比多尔、泛昔洛韦、利巴韦林、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奥司他韦、阿糖腺苷以及金刚烷胺等。但以上药物均为抗生素药物,服用抗生素后会对人体免疫机制会有一定的损伤。因此,研发一类可有效治疗冠状病毒性肺炎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医疗仪器是当前呼吸道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高电位治疗仪在预防,消炎、杀病毒、杀菌等领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探讨高电位治疗仪瑞寿JS-9000-B,唐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频治疗仪在偏瘫恢复中的应用分析,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110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5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一致,前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后者则采用中频治疗仪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4.55%,对照组为76.36%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治疗前,两组的肢体功能评分相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偏瘫患者采用中频治疗仪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功能数码治疗仪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180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90例,传统组与责任组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一致,前者接受常规牵引疗法,后者则同时接受多功能数码治疗仪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与传统组总有效率相比,责任组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较为明显(P<0.05);责任组治疗前后的颈椎活动度积分分别为(3.18±0.74)分、(1.85±0.36)分,传统组治疗前后的颈椎活动度积分分别为(3.14±0.80)分、(2.16±0.43)分,治疗后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颈椎病患者应用多功能数码治疗仪治疗,效果理想,提高了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肌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共收治的3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所有纳入患者均给予盆底治疗仪治疗,并分析治疗后患者盆底肌恢复情况。结果:经盆底治疗仪治疗一个疗程后,3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共有13例患者治愈,17例患者好转,治疗前患者盆底肌力为1-2级,平均盆底肌力为(1.24±0.16)级。治疗后患者盆底肌力为3-4级,平均盆底肌力为(3.45±0.42)级,肌力提升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盆底肌损伤患者给予盆底治疗仪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提升盆底肌力,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