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乳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双侧胸壁同时和序贯放疗的2种调强放疗计划,研究符合临床要求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制定24例接受改良根治术的同时性原发性双乳癌患者分别制定双侧整体化照射(A)及序贯先后照射(B)的调强放疗方案,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histograms,DVH)比较两个计划的优劣。结果与B方案相比,A方案靶区均匀性好,心肺的Dmax、V30、V40与加速器总跳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同时性原发性双乳腺癌术后双侧胸壁同时放疗,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降低了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受照射体积,并可能使治疗耗时减少,理论上能够得到较大的治疗增益比。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不同剂量脑照射后神经行为的变化。方法用60^Co作10Gy,30Gy单次照射大鼠脑,利用自发活动实验、Morris水迷官分别对照射后7d、1mo和6mo的大鼠神经行为进行测定。结果照射7d后,大鼠自发活动减少,30Gy组少于10Gy组(P〈0.05)。Morris水迷宫的游泳轨迹和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照射1mo和6mo后,大鼠自发活动增加,Morris水迷宫潜伏期延长,30Gy组高于10Gy组(P〈0.05),Morris水迷宫的游泳轨迹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才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脑照射后引起神经行为改变与照射剂量、照射后时间有关,自发活动改变早于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急性放射性反应与照射不同总剂量及分次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石家庄平安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接受6 MV X线全身照射预处理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射总剂量分为8 Gy组(12例)、10 Gy组(31例)和12 Gy组(5例),按分次照射剂量分为4 Gy/次组(17例)和5 Gy/次组(31例),总结比较各组患者放疗后的口腔黏膜、咽部、涎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肺的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1例(91.7%),1级1例(8.3%);10 Gy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12 Gy组0级2例(40.0%),1级、2级、3级各1例(20.0%);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10 Gy组和12 Gy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8,P=0.003);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3例(76.5%),1级2例(11.8%),2级、3级各1例(5.9%);5 Gy/次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5 Gy/次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6,P=0.009);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总剂量8 Gy及分次剂量4 Gy/次能减轻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
简介:目的掌握北京市2010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基本状况,以制定有效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案,巩固和促进本地区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发展。方法使用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TLD)定期监测,建立该市Access个人剂量数据库并使用TLP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10年全市外照射人均年剂量位于探测下限MDL(0.138mSv/a)、0.138~5mSv/a、5~20mSv/a的人数分别占总监测人数的75.6%、24.3%和0.1%;2010年人均年剂量为0.28mSv/a,明显高于普通X射线诊断和放射治疗人员。结论该市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较低,相应的放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同时应强化相关法规的落实和人员培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X线照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体检的31名在X线岗位工作的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年照射总剂量的多少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15例、B组16例;其中,A组年X线照射剂量范围为(0.15-0.24)msv,B组年X线照射剂量范围为(0.25-0.49)msv。A组的血液学变化相比职前其血细胞比例下降12%-20%,B组相应的为20%-38%。其次,A组皮肤表现为轻度干燥并存在轻微脱发现象,偶尔出现恶心以及喉咙干燥的反应,神经系统上表现为偶发乏力、多梦的现象;B组相应的表现为皮肤干燥情况严重,出现皱裂以及脱屑的情况,脱发情况较为严重,常发恶心厌食症状,且喉咙干燥并且有便秘现象,存在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现象明显,另外存在嗜睡情况,日常表现乏力。结论在(0.25-0.49)msv的X线照射剂量范围内的工作人员处于相对安全的健康水平上,相关工作者应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措施尽可能控制X线照射剂量,使其对人体伤害降至尽可能低,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分析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阐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对方法,对于各照射组分别从相对误差、负相对误差比例、变异系数和固有误差4个方面分析了比对结果,对于总体结果从各照射情景及各参与者响应值R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标准、技术导则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讨论。结果共有22个国家的30个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参加了本次比对。所有测量结果的响应值R在0.67~1.50范围内,平均值为0.96±0.16(1σ);4个照射组测量值的整体相对误差分别15.5%、16.4%、19.1%和16.6%;各照射组R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且均接近于1.0,整体上R的分布偏向于1.0以下;24家参与者响应分布偏向1.0以下的有15家,占总数的62.5%。结论所有参加机构均达到了本次比对要求,但在剂量系统校准、质量控制及不确定度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可通过加强量值溯源和检定校准的多样性、了解现场使用场景和优化剂量计性能、系统科学评估不确定度来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外照射剂量监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方法汇总2015—2019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的结果,并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截至2019年,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参加了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涉及的机构有疾控中心、职防院(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核工业、医疗机构及民营技术机构等。参加考核的机构数从202家增加到382家。考核结果除2017年的合格率略低,其他4年的合格率均高于90%。优秀率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结论2015—2019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测量能力满足个人剂量监测需求,能出具符合标准的检测报告,但尚有一些机构未能合格,相关机构应仔细分析查找不合格的原因,规范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手段,提高测量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放射剂量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于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18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心脏剂量参数,采用K-M分析心脏剂量参数与总生存率的关系,通过多因素COX回归识别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子。结果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4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计划靶区剂量≥56 Gy(HR1.54,95%CI1.28~2.86,P=0.011)、高血压(HR1.42,95%CI1.34~1.89,P=0.012)、平均心脏剂量≥13.9 Gy(HR1.12,95%CI1.05~2.61,P=0.031)、V5≥70%(HR1.08,95%CI1.01~2.16,P=0.044)、V30≥40%(HR1.16,95%CI1.04~3.01,P=0.041)、V50≥20%(HR1.23,95%CI1.11~2.81, P<0.001)和V60≥5%(HR1.03,95%CI1.00~1.89,P=0.037)是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经过多因素调整之后,化疗是NSCLC患者预后的有利因素(HR0.711,95%CI0.35~0.89,P=0.005);患有高血压是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HR1.641,95%CI1.56~1.86,P=0.034);心脏剂量中的V50≥20%(HR1.161,95%CI1.13~3.82,P=0.002)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论心脏剂量中V50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心脏照射剂量的增加,可以增加潜在的死亡风险,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减少心脏放射剂量来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