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袁伟 吕莹 施冬玲 廖怡馨 李锋 沈银忠 凌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西医结合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学研究部,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上海 20150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感染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于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15日于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连续收治的1 183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收集临床资料、病毒基因分型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肝功能损害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特征。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相关性检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125例(10.6%)患者基线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和60例(5.1%)基线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异常,其中33例(2.8%)患者接受了保肝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肝功能损害通常较轻,其中奥密克戎突变肝功能损伤更轻。ALT升高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有所升高[(6.96±1.78)×109/L比(6.41±1.96)×109/L,P=0.005 2];CT提示肝脏密度减低的比例显著升高(2.4%比0.3%,P=0.018 0);AST升高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7.83±22.36)mg/L比(2.68±6.21)mg/L,P=0.007 8]、D二聚体水平[(0.34±0.39)μg/ml比(0.31±0.75)μg/ml,P=0.047 5]高于正常组。26例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正常,病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另有8例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有异常,治疗过程中进一步进展。肝功能进展患者显著影响康复时间和住院天数。基线体质量指数值[比值比(OR)=1.80,P=0.047)]、非奥密克戎病毒(OR=12.63,P=0.046)、D二聚体(OR=2.36,P=0.047)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OR=1.03,P=0.009),以及入院后有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乌司他丁者(OR=6.89,P=0.034)肝功能进展风险较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部分存在肝功能受损,奥密克戎突变相关的肝功能异常相对少见。新型冠状病毒诊疗中需对肝功能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基线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入院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乌司他丁的患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损害 临床特征
  • 作者: 崔古贞 周青帅 程钦全 饶凤琴 程玉梅 田艳 张婷 陈峥宏 廖健 官志忠 齐晓岚 吴棋 洪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病原生物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4,贵州医科大学,地方病与少数民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贵州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1,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7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ICU,贵阳 550001,贵州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清镇 551400,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贵阳 550001,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病原生物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4 贵州医科大学,地方病与少数民族疾病教育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艰难拟梭菌630(Cd630)菌株和致病决定区基因座(PaLoc)敲除突变(ΔPaLoc)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获得Cd630野生型菌株和ΔPaLoc基因的差异性表达谱,并测定野生型Cd630菌株和ΔPaLoc突变的细胞毒力,为构建艰难拟梭菌全菌减毒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对Cd630菌株和ΔPaLoc敲除突变进行转录组测序,接着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随后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和人克隆结肠腺癌细胞(Caco-2)中进行Cd630野生型菌株和ΔPaLoc敲除突变菌株的细胞毒性验证实验。结果转录组数据表明ΔPaLoc突变毒素基因tcdA、tcdB未转录。CD630_36010、 CD630_020910、 CD630_02080和cel等基因分别上调17.92、11.40、8.93和7.55倍;编码高丝氨酸脱氢酶的hom2基因、孢子形成蛋白基因CD630_15810、锌结合脱氢酶基因CD630_23230、1-磷酸半乳糖醇 5-脱氢酶基因CD630_23240分别下调为野生型的0.06、0.075、0.133和0.183倍。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ΔPaLoc突变差异转录基因主要富集于密度感应系统、ABC运输系统、双组分系统、磷酸转移酶(PTS)系统、糖代谢通路以及万古霉素耐药相关的通路等。细胞毒力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Cd630菌株对Vero细胞和Caco-2细胞具有毒力,ΔPaLoc突变丧失对Vero细胞和Caco-2细胞的毒力。结论通过对Cd630和ΔPaLoc突变进行转录测序,表明毒素基因未转录,其他差异性基因可为进一步研究ΔPaLoc突变生理生化特征提供指引。细胞毒力实验表明,ΔPaLoc突变丧失了对Vero细胞和Caco-2细胞的毒力,ΔPaLoc突变为艰难拟梭菌全菌减毒疫苗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基因敲除技术 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 细菌毒素 艰难拟梭菌 减毒突变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合酶(IN)区主要耐药突变对HIV-1 CRF01_AE毒耐药的影响,并比较与B亚型毒的差异。方法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选择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T66K、F121Y、Q148K、N155H、G118R、R263K、Q148K/N155H),通过无缝克隆同源重组及点突变的方法引入到HIV-1 B亚型感染性克隆pNL4-3和CRF01_AE感染性克隆pGX002的IN区,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在MT2细胞上扩大培养并测定感染性滴度。检测4种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拉替拉韦(RAL)、埃替拉韦(EVG)、多替拉韦(DTG)、比昔格韦(BIC)对14突变病毒的半抑制浓度(IC50)及其与野生型病毒相比提高的倍数。结果成功构建携带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的B亚型和CRF01_AE质粒,包装获得14重组病毒,感染性滴度为104~106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ml,在MT2细胞高效复制,上清液中HIV-1 P24抗原浓度可达830~2 700 ng/ml。5个突变突变组合(T66K、F121Y、Q148K、N155H、Q148K/N155H)均可导致CRF01_AE和B亚型毒对RAL和EVG高度耐药,与野生病毒相比IC50分别提高200倍和2 000倍以上,相同突变导致RAL和EVG对CRF01_AE的IC50提高的倍数均显著低于B亚型(P<0.01)。Q148K/N155H突变导致B亚型和CRF01_AE对DTG和BIC高度耐药,IC50提高50倍以上,其他突变对DTG和BIC的药物敏感性几乎无影响。结论构建了基于CRF01_AE和B亚型的14携带不同INSTI耐药突变的HIV-1毒,5个突变可导致对RAL和EVG的高水平交叉耐药,同一突变导致B亚型毒耐药程度显著高于CRF01_AE毒。Q148K和N155H突变组合可导致DTG和BIC的高度耐药,表明DTG和BIC耐药的遗传屏障高,可有效抑制携带INSTI耐药突变的毒,且无明显的亚型耐药差异。

  • 标签: HIV-1 耐药突变 表型耐药性 整合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浅部、深部感染来源的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体外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方法26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33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参照CLSI酵母菌检测方案M27-A4测定上述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米卡芬净8种药物单独或联合的体外敏感性。提取所有耐药菌株DNA,通过PCR检测ERG3、ERG11、FUR1 3种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的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者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浅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的MI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96.6%的菌株特比萘芬MIC值>64 μg/ml,无法进行组间对比。15白念珠菌(7深部感染来源、8浅部感染来源)特比萘芬+唑类(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联合药敏试验均显示为协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0.033~0.187;氟胞嘧啶+唑类、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氟康唑组合均无明显协同作用,FIC指数0.56~1.12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3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V351A(33,100%),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错义突变V351A(13,50%)、A353T(4,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I437V(32,97%)、Y132H(23,70%)、T123I(16,48%)、K128T(6,18%)、D116E(5,15%)、A114S(4,12%)、E266D(2,6%)、G448E(2,6%)、G465S(2,6%),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I437V(23,88%)、E266D(13,50%)、E260G(5,19%)、V488I(4,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FUR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R101C(11,33%),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未检出错义突变。结论浅部与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基因突变位点均有所差别。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药物疗法,联合 抗药性,真菌 DNA突变分析 耐药基因
  • 简介:摘要:我国的农业发展离不开玉米种植,如何才能够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需要各个地区结合地区特点,实现种植技术的发展,实现整体效果的加强。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在此影响下不断地变化,影响了玉米种植面积的大小。在面对种植面积减小的情况,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但是现如今,在进行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内容停滞不前,必须要针对玉米种植过程当中的各个环节,提出有效的发展措施,实现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玉米高产 种植技术 田间管理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小麦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作物之一,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优化种子质量和合理种植技术,可增加小麦产量和改善质量,同时,选择抗病虫品种、合理施肥和采取防治措施可有效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对于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种植和有效防治病虫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小麦种植 高产优质 病虫害防治
  • 简介:摘要:红小豆含有丰富的营养是人们喜食的杂豆,多作为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具有比较好的药用保健作用,也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淀粉含量高、颗粒大、气味甘、酸、平、无毒,口感好,入口易融化富沙性,独具风味是饮食加工业的优质原料,而且食用价值高,不但能直接食用而且可加工成各种豆产品深受人们喜爱,也有化湿补脾养生之功效,对脾胃虚弱的人群比较适合食用。红小豆其经济价值较高,效益较好,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门路.但当前红小豆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产量低而不稳。红小豆属于豆科短日照喜温作物。小豆生育期短耐瘠耐荫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宜。种植红小豆要获得高产,应掌握以下几方面技术措施。

  • 标签: 红小豆高产 种植技术
  • 简介:摘要:中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作物数量较多,玉米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与农业经济效益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当前在开展玉米作物种植工作时,为提高玉米作物生产数量,施肥技术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与玉米生产数量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需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提高重视程度,针对施肥技术全面优化和完善,促进施肥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和价值,提高玉米生产数量同时,强化农作物经济效益。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玉米高产施肥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 标签: 玉米作物 高产技术 施肥技术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豇豆也叫长豆角, 为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 以嫩荚和嫩豆粒供食用,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豇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品种选择  整地施肥  田间管理
  • 简介:摘要:芒果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与维生素A,热量高且糖分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立足腊勐镇实际情况,重点从品种选择、选地建园、种苗定植、施肥、整形、病虫害预防六个不同方面探讨芒果高产种植技术,为提高腊勐镇芒果种植产量,提升种植户种植效益提供借鉴。

  • 标签: 腊勐镇 芒果 高产种植 技术
  • 简介:摘 要:小麦在我国广泛种植,作为国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种植中,如何实现小麦的高产种植是多年一直在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结合小麦的生长发育特征,探讨了高产种植技术,以期提升小麦栽培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小麦 高产种植 种植技术 种植方法
  • 简介:摘要: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农业发展不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重视农业的发展,要从重视种子的研发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研发新品种,可以为种子市场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保证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能够促进种子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稳步提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高产种植工作,受到了相关专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实现超高产栽培,是当前水稻种植领域重点研究的内容。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超高产栽培目标,需要分析在实际实施超高产栽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析问题出现原因的同时,制定出对应的解决措施,能够真正提升水稻产量,满足人们对于粮食作物的需求。

  • 标签: 水稻 超高产栽培 技术要点
  • 简介:摘要:近年来,黑豆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黑色素,具有抗衰老,明目乌发,补肾健脾,延年益寿,具有保健等功效,备受市场青睐。经过这几年的试验示范,在实践中结合黑豆的生理特性,总结出一套黑豆高产栽培技术。

  • 标签: 黑豆 高产 栽培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粮食作物的生产质量在逐渐提高。当选择品种较多时,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农产品卫生安全也变成了人们选购的关键指标。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方法,技术人员要根据农作物特点及土壤质地,科学合理地选择高产栽培技术。本文首先对影响种子产量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业种子高产培育技术的策略,以期能为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 标签: 农业 种子 高产培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的共存基因突变及其与部分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8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36例初发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ITD突变情况;采用高通量DNA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ITD突变患者51个肿瘤靶基因突变情况。结果236例AML患者中共检出FLT3-ITD突变71例(30.1%)。97.2%(69/71)FLT3-ITD突变患者同时伴其他基因突变,其中双基因突变19例,3个基因突变24例,≥4个基因突变26例;共存突变基因中最常见的为NPM1(55例,77.5%),其他依次为DNMT3A(36例,50.7%)、TET2(9例,12.7%)、CEBPA(5例,7.0%)、IDH1(4例,5.6%)及NRAS(4例,5.6%)等。在FLT3-ITD突变患者中,与DNMT3A野生型患者相比,DNMT3A突变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t=-2.37,P=0.020);与NPM1野生型患者相比,NPM1突变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升高(t=2.04,P=0.045);3个基因突变和≥ 4个基因突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双基因突变患者(χ2=7.72,P=0.021)。71例患者化疗后,66例可评价疗效,其中未达完全缓解(CR)的18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达CR的48例患者(Z=-2.74,P=0.006)。结论绝大多数伴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有共存基因突变,共存基因的突变类型与患者临床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fms样酪氨酸激酶3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