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株感染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于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15日于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连续收治的1 183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收集临床资料、病毒基因分型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肝功能损害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特征。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相关性检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125例(10.6%)患者基线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和60例(5.1%)基线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异常,其中33例(2.8%)患者接受了保肝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肝功能损害通常较轻,其中奥密克戎突变株肝功能损伤更轻。ALT升高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有所升高[(6.96±1.78)×109/L比(6.41±1.96)×109/L,P=0.005 2];CT提示肝脏密度减低的比例显著升高(2.4%比0.3%,P=0.018 0);AST升高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7.83±22.36)mg/L比(2.68±6.21)mg/L,P=0.007 8]、D二聚体水平[(0.34±0.39)μg/ml比(0.31±0.75)μg/ml,P=0.047 5]高于正常组。26例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正常,病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另有8例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有异常,治疗过程中进一步进展。肝功能进展患者显著影响康复时间和住院天数。基线体质量指数值[比值比(OR)=1.80,P=0.047)]、非奥密克戎病毒株(OR=12.63,P=0.046)、D二聚体(OR=2.36,P=0.047)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OR=1.03,P=0.009),以及入院后有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乌司他丁者(OR=6.89,P=0.034)肝功能进展风险较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部分存在肝功能受损,奥密克戎突变株相关的肝功能异常相对少见。新型冠状病毒诊疗中需对肝功能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基线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入院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乌司他丁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对艰难拟梭菌630(Cd630)菌株和致病决定区基因座(PaLoc)敲除突变株(ΔPaLoc)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获得Cd630野生型菌株和ΔPaLoc基因的差异性表达谱,并测定野生型Cd630菌株和ΔPaLoc突变株的细胞毒力,为构建艰难拟梭菌全菌减毒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对Cd630菌株和ΔPaLoc敲除突变株进行转录组测序,接着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随后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和人克隆结肠腺癌细胞株(Caco-2)中进行Cd630野生型菌株和ΔPaLoc敲除突变菌株的细胞毒性验证实验。结果转录组数据表明ΔPaLoc突变株毒素基因tcdA、tcdB未转录。CD630_36010、 CD630_020910、 CD630_02080和cel等基因分别上调17.92、11.40、8.93和7.55倍;编码高丝氨酸脱氢酶的hom2基因、孢子形成蛋白基因CD630_15810、锌结合脱氢酶基因CD630_23230、1-磷酸半乳糖醇 5-脱氢酶基因CD630_23240分别下调为野生型的0.06、0.075、0.133和0.183倍。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ΔPaLoc突变株差异转录基因主要富集于密度感应系统、ABC运输系统、双组分系统、磷酸转移酶(PTS)系统、糖代谢通路以及万古霉素耐药相关的通路等。细胞毒力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Cd630菌株对Vero细胞和Caco-2细胞具有毒力,ΔPaLoc突变株丧失对Vero细胞和Caco-2细胞的毒力。结论通过对Cd630和ΔPaLoc突变株进行转录测序,表明毒素基因未转录,其他差异性基因可为进一步研究ΔPaLoc突变株生理生化特征提供指引。细胞毒力实验表明,ΔPaLoc突变株丧失了对Vero细胞和Caco-2细胞的毒力,ΔPaLoc突变株为艰难拟梭菌全菌减毒疫苗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合酶(IN)区主要耐药突变对HIV-1 CRF01_AE毒株耐药的影响,并比较与B亚型毒株的差异。方法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选择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T66K、F121Y、Q148K、N155H、G118R、R263K、Q148K/N155H),通过无缝克隆同源重组及点突变的方法引入到HIV-1 B亚型感染性克隆pNL4-3和CRF01_AE感染性克隆pGX002的IN区,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在MT2细胞上扩大培养并测定感染性滴度。检测4种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拉替拉韦(RAL)、埃替拉韦(EVG)、多替拉韦(DTG)、比昔格韦(BIC)对14株突变病毒的半抑制浓度(IC50)及其与野生型病毒相比提高的倍数。结果成功构建携带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的B亚型和CRF01_AE质粒,包装获得14株重组病毒,感染性滴度为104~106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ml,在MT2细胞高效复制,上清液中HIV-1 P24抗原浓度可达830~2 700 ng/ml。5个突变或突变组合(T66K、F121Y、Q148K、N155H、Q148K/N155H)均可导致CRF01_AE和B亚型毒株对RAL和EVG高度耐药,与野生病毒相比IC50分别提高200倍和2 000倍以上,相同突变导致RAL和EVG对CRF01_AE的IC50提高的倍数均显著低于B亚型(P<0.01)。Q148K/N155H突变导致B亚型和CRF01_AE对DTG和BIC高度耐药,IC50提高50倍以上,其他突变对DTG和BIC的药物敏感性几乎无影响。结论构建了基于CRF01_AE和B亚型的14株携带不同INSTI耐药突变的HIV-1毒株,5个突变可导致对RAL和EVG的高水平交叉耐药,同一突变导致B亚型毒株耐药程度显著高于CRF01_AE毒株。Q148K和N155H突变组合可导致DTG和BIC的高度耐药,表明DTG和BIC耐药的遗传屏障高,可有效抑制携带INSTI耐药突变的毒株,且无明显的亚型耐药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浅部、深部感染来源的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体外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方法26株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33株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参照CLSI酵母菌检测方案M27-A4测定上述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米卡芬净8种药物单独或联合的体外敏感性。提取所有耐药菌株DNA,通过PCR检测ERG3、ERG11、FUR1 3种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的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者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浅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的MI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96.6%的菌株特比萘芬MIC值>64 μg/ml,无法进行组间对比。15株白念珠菌(7株深部感染来源、8株浅部感染来源)特比萘芬+唑类(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联合药敏试验均显示为协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0.033~0.187;氟胞嘧啶+唑类、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氟康唑组合均无明显协同作用,FIC指数0.56~1.12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3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V351A(33株,100%),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错义突变V351A(13株,50%)、A353T(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I437V(32株,97%)、Y132H(23株,70%)、T123I(16株,48%)、K128T(6株,18%)、D116E(5株,15%)、A114S(4株,12%)、E266D(2株,6%)、G448E(2株,6%)、G465S(2株,6%),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I437V(23株,88%)、E266D(13株,50%)、E260G(5株,19%)、V488I(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FUR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R101C(11株,33%),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未检出错义突变。结论浅部与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基因突变位点均有所差别。
简介:摘要:红小豆含有丰富的营养是人们喜食的杂豆,多作为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具有比较好的药用保健作用,也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淀粉含量高、颗粒大、气味甘、酸、平、无毒,口感好,入口易融化富沙性,独具风味是饮食加工业的优质原料,而且食用价值高,不但能直接食用而且可加工成各种豆产品深受人们喜爱,也有化湿补脾养生之功效,对脾胃虚弱的人群比较适合食用。红小豆其经济价值较高,效益较好,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门路.但当前红小豆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产量低而不稳。红小豆属于豆科短日照喜温作物。小豆生育期短耐瘠耐荫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宜。种植红小豆要获得高产,应掌握以下几方面技术措施。
简介:摘要:豇豆也叫长豆角, 为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 以嫩荚和嫩豆粒供食用,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豇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简介:摘要: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农业发展不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重视农业的发展,要从重视种子的研发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研发新品种,可以为种子市场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保证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能够促进种子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稳步提高。
简介:摘要:为了实现水稻种植质量和产量的提升,需要保证水稻栽培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结合了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海南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简介:摘要:为了实现水稻种植质量和产量的提升,需要保证水稻栽培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结合了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海南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简介:摘要:为了实现水稻种植质量和产量的提升,需要保证水稻栽培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结合了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海南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的共存基因突变及其与部分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8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36例初发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ITD突变情况;采用高通量DNA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ITD突变患者51个肿瘤靶基因突变情况。结果236例AML患者中共检出FLT3-ITD突变71例(30.1%)。97.2%(69/71)FLT3-ITD突变患者同时伴其他基因突变,其中双基因突变19例,3个基因突变24例,≥4个基因突变26例;共存突变基因中最常见的为NPM1(55例,77.5%),其他依次为DNMT3A(36例,50.7%)、TET2(9例,12.7%)、CEBPA(5例,7.0%)、IDH1(4例,5.6%)及NRAS(4例,5.6%)等。在FLT3-ITD突变患者中,与DNMT3A野生型患者相比,DNMT3A突变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t=-2.37,P=0.020);与NPM1野生型患者相比,NPM1突变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升高(t=2.04,P=0.045);3个基因突变和≥ 4个基因突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双基因突变患者(χ2=7.72,P=0.021)。71例患者化疗后,66例可评价疗效,其中未达完全缓解(CR)的18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达CR的48例患者(Z=-2.74,P=0.006)。结论绝大多数伴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有共存基因突变,共存基因的突变类型与患者临床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