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不同种植设计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上颌后牙区缺失的上颌窦窦底骨量不足的患者,通过采取2种不同的种植设计:上颌窦外提升以增加骨量;上颌窦内提升以增加骨量。其中,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外提升5例,共植入8枚种植体,采用上颌窦内提升16例共植入23枚种植体,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6-36个月定期复查。结果 二期手术时,31枚种植体中均形成骨性结合,种植修复完成后,其中2枚种植体,由于颌力负荷过大松动脱落,其余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骨性结合,植入骨材料改建良好,无上颌窦炎的发生,并且能行使较好的咀嚼。结论 对于上颌窦窦底骨量不足的病例,根据患者的骨质条件、修复设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上颌窦底增高的方法,均能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综合征(OSO)是一个新型的的临床概念。在肥胖个体中,低骨量和低肌肉质量并存的临床特征。维生素D在维持肌肉、骨骼健康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回顾了现有的关于OSO机制的相关文献,重点关注维生素D在OSO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我们发现,尽管来自大型观察性研究和临床前实验的证据强有力地支持维生素D缺乏在OS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但维生素D改善肌肉、骨骼健康的普遍观点缺乏坚实的临床证据,因为没有专门旨在评估维生素D补充对OSO患者的影响的相关实验。我们的结论是,需要对不同性别、年龄和种族的OSO患者进行大规模的观察和临床研究,以更好地确定维生素D在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骨量降低和骨代谢异常的改变与脊柱侧凸进展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方法 A 组:正常对照组30 例;B 组:AIS 组30 例,应用双能X线(BMD)检测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的骨密度变化;抽取外周血,观察骨转换指标(反应骨形成的P1NP,反应骨吸收的β-CTX)。并分析BMD与骨转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IS组的骨量降低,骨密度变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IS组的PINP和β-CT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IS组BMD与PINP,β-CTX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 =-0.587, -0.615, P<0.05). 结论 AIS患者的脊柱侧凸进展与骨量降低、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升高具有一定相关性,是影响AIS自然进程的另一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通过结合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 protein 70,HSC70)的启动子区域调控其乙酰化对卵巢切除术(oopherectomy,OOX)诱导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骨量丢失的影响。方法采用OOX法建立小鼠OP模型。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OOX组、OOX+shHDAC6组、OOX+shNC组和OOX+shHDAC6+shHSC70组。采用micro-CT系统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小鼠右股骨的骨微观参数及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实验中,采用Westwen blot、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S(ARS)染色实验测定HDAC6和HSC70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qRT-PCR检测HDAC6和HSC70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HDAC6和HSC70间的关系采用ChIP实验进行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OOX组小鼠右股骨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骨小梁数(trabecular bone number, 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 Tb.Th)和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 BV/TV)表达降低,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bone separation, Tb.Sp)表达升高,Osterix(OSX)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此外,与Sham组比较(1±0.11),OOX组HDAC6表达(2.33±0.19)升高(t=10.56, P<0.001)。与pcDNA3.1-NC组比较,pcDNA3.1-HDAC6组细胞OSX和RUNX2的蛋白水平、ALP活性和矿化面积降低(均P<0.05)。ChIP分析显示与pcDNA3.1-NC组(5.26±0.47)比较,pcDNA3.1-HDAC6组HSC70启动子区域的乙酰化水平(2.37±0.21)显著降低(t=9.72, P<0.001)。与pcDNA3.1-HDAC6组比较,pcDNA3.1-HDAC6+pcDNA3.1-HSC70组细胞中OSX和RUNX2的表达升高,ALP活性和矿化的增加(均P<0.05)。与OOX+shHDAC6组比较,OOX+shHDAC6+shHSC70组OSX和RUNX2的蛋白水平、BMD、Tb.N、Tb.th和BV/TV表达降低,Tb.Sp表达升高(均P<0.05)。结论HDAC6能调控HSC70的乙酰化水平进而影响OOX诱导的OP骨量丢失,抑制HDAC6能显著改善OP骨量丢失。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联合CGF同期种植体植入并且不植骨在牙槽嵴骨量严重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于贵州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接受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剩余牙槽嵴高度2-4mm,上颌后牙区严重骨高度不足的需植体20颗,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植体10颗采用采用上颌窦内提升联合CGF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窦内不植入人工骨粉。对照组常规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窦内植入人工骨粉,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稳定性以及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测量数据。结果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CGF同期种植体植入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CGF实验组出血指数、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均低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CGF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治疗组,牙槽骨提高高度高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治疗组,骨吸收量水平低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 联合CGF实验组并发症低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但宽度足够的病例采用上颌窦内提升联合CGF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并且不植骨的效果是可预期的,1年随访时上颌窦内提升后的种植体成功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截骨方式对胫骨Ilizarov骨搬移术愈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2月至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行胫骨Ilizarov单段骨搬移术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微创截骨组1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1±8.3)岁;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型11例。骨膜下截骨组57例,男47例,女10例;年龄(39.1±11.8)岁;Gustilo分型:Ⅱ型17例,Ⅲ型40例。骨膜外截骨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7.7±11.2)岁;Gustilo分型:Ⅱ型18例,Ⅲ型2例。比较三组患者愈合指数及Ilizarov方法与应用协会(ASAMI)的功能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50个月(平均27.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相关并发症均经过相应处理后治愈。微创截骨组、骨膜下截骨组、骨膜外截骨组的愈合指数分别为(53.09±21.88)、(59.97±33.29)、(46.20±14.11)d/c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3组的ASAMI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5%、89.5%、9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截骨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三种截骨方式的愈合指数及术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坐骨神经离断修复对大鼠牵张成骨区骨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运用随机抽样法分为A、B、C组。B、C组先分别于右侧坐骨神经行离断修复术,待神经愈合到8、12周后,3组分别行右侧股骨截骨延长外固定术(Ilizarov术)建立牵张成骨模型。股骨截骨延长术(Ilizarov术)前及术后行肌电诱导仪(EMG)检测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术后每周行X线检查骨痂生成情况。矿化2、4、6周分别取材行四点弯曲实验和组织学染色检测牵张成骨区的骨再生情况。应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评估,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表通过GraphPad Prism 8.0绘制。结果A组在术前及术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优于B、C组;矿化第2、4周,X线片示B组成骨优于A、C组;HE及Safranin O染色示B组局部毛细血管及软骨形成明显多于A、C组;免疫组化染色示B组牵张区骨桥蛋白(Opn)和骨钙素(Ocn)表达量高于A、C组;矿化第6周,四点弯曲实验示B组骨质量优于A、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坐骨神经损伤骨延长组的牵张区骨再生较单纯骨延长组愈合良好,股骨延长过程造成坐骨神经损伤后其电生理改变呈周期性变化,该损伤在术后6周可逐渐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产程中利用入量管理的方式,对妊娠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之间收录的472例产妇为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236例和对照组2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程管理,实验组采用入量管理结合常规管理,观察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生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新生儿出生时血糖、脐动脉血。结果:实验组的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为8.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73%,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产后出血量为170.66±41.03,明显低于对照组215.64±4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新生儿评分、新生儿出生时血糖以及脐动脉血等指标两组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程中利用入量管理,可以提升产妇认知水平,降低剖宫产率,减低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保证母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产程中利用入量管理的方式,对妊娠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之间收录的472例产妇为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236例和对照组2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程管理,实验组采用入量管理结合常规管理,观察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生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新生儿出生时血糖、脐动脉血。结果:实验组的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为8.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73%,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产后出血量为170.66±41.03,明显低于对照组215.64±4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新生儿评分、新生儿出生时血糖以及脐动脉血等指标两组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程中利用入量管理,可以提升产妇认知水平,降低剖宫产率,减低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保证母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氟暴露与低营养对大鼠成骨、破骨分化的联合作用及作用方式。方法将SD大鼠按2 × 2析因实验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独正常营养处理组、单独低营养处理组、单独氟暴露组、氟与低营养联合作用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实验5个月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股骨碱性磷酸酶(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表达水平;2 × 2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判断氟暴露与低营养因素对成骨、破骨分化的交互作用。结果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组间成骨分化标志物ALP和Runx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5.98、17.77,P均< 0.001)。与单独正常营养处理组(0.005 2 ± 0.002 7、0.003 1 ± 0.001 4)相比,单独氟暴露组ALP和Runx2表达水平均较高(0.019 5 ± 0.005 0、0.014 4 ± 0.004 4,P均< 0.05);单独低营养处理组(0.002 6 ± 0.001 8、0.004 4 ± 0.003 2)和氟与低营养联合作用组(0.003 6 ± 0.000 7、0.002 9 ± 0.000 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氟与低营养联合作用组均低于单独氟暴露组(P均< 0.05)。组间破骨分化标志物RANKL表达水平和RANKL/OPG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0.50、31.05,P均< 0.001)。其中,与单独正常营养处理组相比,单独氟暴露组RANKL/OPG比值较低(0.115 3 ± 0.039 5比1.426 3 ± 0.777 2),氟与低营养联合作用组RANKL表达水平和RANKL/OPG比值均较高(0.019 5 ± 0.007 7比0.004 4 ± 0.002 5、7.258 7 ± 3.674 3比1.426 3 ± 0.777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单独低营养处理组RANKL表达水平和RANKL/OPG比值(0.004 0 ± 0.001 9、2.022 3 ± 0.753 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氟与低营养联合作用组RANKL表达水平及RANKL/OPG比值均高于单独低营养处理组和单独氟暴露组(P均< 0.05)。2 × 2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氟暴露与低营养因素对ALP、Runx2、RANKL表达水平和RANKL/OPG比值均有交互作用(F = 4.38、19.39、22.12、108.00,P均< 0.05),且对ALP、Runx2表达水平为拮抗作用,对RANKL表达水平和RANKL/OPG比值为协同作用。结论在大鼠骨组织中,单独氟暴露促进成骨分化,抑制以成骨功能活跃为主的破骨分化,氟与低营养联合对成骨、破骨分化的交互作用表现为拮抗成骨分化和协同促进破骨分化;正常营养条件是成骨分化的物质基础,低营养是破骨分化增强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