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游仙之美,在于仙气缭绕。游仙地处川西绵阳境内,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至此而得名。这里山水仍保有原始形态,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游仙境内山峦起伏,虽没有太高太险的山峰,却到处林木茂密,四季葱茏,放眼一派绿色;空气清新纯净,纤尘不染,成群的鸟儿在天空下起起落落,显示着无限生机。游仙境内山美水也美,这里不仅有水域浩大的沉抗水库,还有涪江、芙蓉溪、魏刘河、徐东河等几条水系,皆是上游山瀑泉水汇聚而来,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几条江河在游仙汇流,波浪翻滚,气势浩荡,震人心魄。因为游仙属于四川盆地,终年雨量充足,气候温和湿润,所以这里人皮肤特别好,街上的姑娘几乎个个肤如凝脂。天地间时有薄雾缭绕,一切景色、街道村落、房舍便隐现其中,恍若仙境。不一时,太阳又破雾而出,暖暖地照在大地上,
简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的行气派仙道知识,尤其托名“列子”的一系,是《庄子》道家借以向重个体生存、重内心体验转化的重要知识资源。《庄子》学说中“心斋”、“坐忘”的体道功夫论、“全其形生”与“神人”“真人”两种生存境界的追求以及“游”的生存策略等,均是以此为契机发展而来。与仙道不同,《庄子》并不求长生或神通,而是将其修行技术转化为体道、处世的方式,将仙道神话提升为理想生存境界;同时生长于这样知识土壤中,也决定了《庄子》对仙道的超越并不十分彻底。作为一般知识的仙道知识能够经庄子及其后学之手跻身精英思想之列,既有地域文化的偶然性,又是时代思想演变、知识体系更新的大势所趋。
简介:扶箕降仙的巫术表演在中国源远流长,至宋代,娱神色彩淡化,转而强调娱人与实用功能。与前朝相比,宋代扶箕最富于文化色彩的一个特点是箕仙作诗现象的普遍性。在宋代有关扶箕降仙的记载中,所降之仙多为“紫姑”。宋代扶箕巫术的流行与社会巫风盛行、道巫不分的宗教传播、军事力量虚弱等原因有关,而推动箕仙作诗现象的因素包括科举制度发达、文化氛围浓厚、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等,具有鲜明的宋代社会特征。箕仙诗的价值也非仅止于文人逞才抒情和博妇孺一笑的娱乐功能,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诗尚奇的诗美追求与题材开拓,展示了宋人尚俗的生活意趣,为宋代士人提供了另类书写时政得失的方式。